塞上旅游日記

作者: 呂自歌

導讀10月2日晴米脂李自成行宮 米脂古稱古銀州,是個出美女的地方,據說貂禪就是米脂人。後人杜撰“貂禪洞”,看照片只有一方碑,自然沒什麼游覽價值。然而米脂還有一位配美女的英雄,那就是李自成。明崇禎十六年,李自成造反成功在西安建大順國後,命人在自己家鄉、位於米脂縣城北的盤龍山上修建行宮和祖墓,山名也是因此而來。李自成行宮構思精巧,造型別致,主要 ...

10月2日晴米脂李自成行宮

米脂古稱古銀州,是個出美女的地方,據說貂禪就是米脂人。後人杜撰“貂禪洞”,看照片只有一方碑,自然沒什麼游覽價值。然而米脂還有一位配美女的英雄,那就是李自成。明崇禎十六年,李自成造反成功在西安建大順國後,命人在自己家鄉、位於米脂縣城北的盤龍山上修建行宮和祖墓,山名也是因此而來。李自成行宮構思精巧,造型別致,主要建築有樂樓、梅花亭、捧聖樓、玉皇閣、慶祥殿和北慶宮等,是陝北別具一格的宮殿園林旅游區。

李自成行宮在米脂縣中學校園內,還沒進門,就被拱門上美麗的朱紅色的字所吸引:陝甘寧邊區米脂中學,顯示出學校的不凡歷史。買票進入,周遭立刻安靜下來,我仿佛走入了時光的隧道。

這座省內最大的木質結構的建築群處處透著滄桑與沉穩,透著守口如瓶的寂寞。那三百多年的老樹,見證過歷史上多少風雲變遷,卻和頭上的藍天,腳下的黃土一起沉默著。我多希望它能告訴我這三百六十年間所有的悲歡離合,所有還沒來得及上演就謝幕的往事。然而我只能手撫老干,留下一聲長喟,輕輕走開,留它仍一逕沉默著,和頭上的藍天,腳下的黃土。通往行宮的磚砌的甬道上灑下老樹斑駁的樹影,一如三百六十年前。

整座行宮依山蜿蜒而上,布局嚴謹,排列有序,碑亭、古樹、甬道、磚塔、門樓、陝北獨特的門洞式的過道,都一一鋪上了歷史的氣味。這裡的石雕、磚雕、木雕都極具特色,精美繁復的花朵、文飾、人物、植物、鳥獸諸般圖案令人著迷,尤其大殿兩側的東漢石刻,映著藍天、古樹、燦爛的陽光,撲面溫柔愜意的微風,真教人不願離去。其中一塊文字為“永和四年九月十四日癸酉河內山陽尉西河平周壽貴裡牛李平造作千萬盛室宅”的石刻居然沒有上鎖,我心裡陰暗地想到了偷竊。要是能日日相對該是多麼愜意的事啊,哪怕只是小小的一塊,哪怕只是短暫的相逢。

大殿右側有一座仿東漢的墓室,墓門的四周也同樣繪著狩獵的場面、享樂的宴會、誇張的植物、各種吉祥物以及飛鳥、麋鹿,墓主人想像死後仍有個地方可以繼續過生前奢華的生活。這座墓室很有可能是李自成修建的祖墓之一,不過修建在主殿旁邊,叫人不免猜測它的真實身份。

主殿內設李自成的生平事跡展覽,翻拍了很多珍貴的照片。正中是李自成的塑像,年輕、英俊、意氣風發,後面有毛澤東的題詞:“陝人的驕傲”。後殿是米脂婦女革命史跡展,也很有意思。當然我更喜歡偏殿三個有關東漢時刻、陶器、玉器的展廳,這是興趣所在。

站在長廊上,眺望山下風光,清風拂面,心神愉悅,這是喜歡的地方之一。

姜氏莊園

姜氏莊園位於米脂縣城東南16公裡橋河岔鄉劉家峁村,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在當地的名氣不大,當地人知道的不多,我向一位農人請教路程,他居然從未聽過自己身邊有這麼個莊園。

我在橋河岔下了長途車,路標顯示還有五公裡,久等去桃鎮的車不來,決定走過去,五公裡不算遠。可沒想到走了十幾裡路才在一個小孩子的帶領下到達目的地。沿路小溪潺湲,青山寂寂,茅檐低小,坡上青草,一派田園風光。

姜氏莊園由這裡的首富姜耀祖請北京專家設計興建,同治十三年(1874年)動工,歷經十三年始建成。整個莊園依山而建,設計巧妙,施工精細,是全國唯一的城堡式窯洞莊園。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條筆直向上的條石甬道,中途有個九十度的轉彎,通向莊園的大門。甬道的右首就是莊園的寨城,牆高數十米,極為堅固。寨城右側有鏤空的瓦窗,可以遠遠看到進寨的人。姜氏莊園遠遠便給人以不凡的氣勢,我忖度莊園的大門還不知如何壯觀,誰料如同初見寨城一樣,又是一個大大的意外。莊園大門極為窄仄,僅容兩人並肩或者一輛馬車進入,大門上方是姜耀祖的親筆題詞:大岳屏藩。這四字巧妙嵌入姜氏父子的名字,又有依恃高山來抵御入侵者之意。左首一行小字:姜耀祖建並書。右首小字為:光緒丙戊孟冬之吉。

直通大門的是一條磚砌甬道,呈九十度轉彎向上進入莊園。甬道兩側有磚砌台階,供人行走,而甬道則較平滑,一來馬車可以直接進入,二來如遇雨天,雨水可以沿著甬道直接排出莊園。

甬道盡頭是一間水房,內有33米深的水井,至今活水不斷。水井右側有一個白石砌的大水槽,打上井水後倒入這裡蓄水。緊靠蓄水池又是一個較小較淺的水槽,是洗衣之處。水房有兩個瓦窗,銅錢的鏤空花飾,誇示主人的雄厚實力,另外通過這兩個瓦窗,可以清楚地看到莊園外的一舉一動,也可以通過瓦窗的窗眼,向外射擊,抵御入侵者。水房的地板裝有排水裝置,先進而科學。水房的另一個功用是放置轎子,轎子抬到這裡,一般不再進入。房頂建有橫梁,用來將轎子吊起,防止發潮。另外,水房的內壁有兩個小洞,目測很深,據說是莊園主人藏寶之處,土改時期被政府收沒。這位姜姓地主居然把寶貝藏到一個不起眼的水房裡,真是出人意料,不過既然被人發現,說明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僅僅一個水房就有這許多講究,讓人嘆服之際,心生更大的期待,知道更多的驚喜還在後面。而沿路隨處可見栓馬環,可見莊園主人的財大氣粗。

整座莊園院內套院,窯內套窯,門外套門,門內有門,由山腳至山頂,可分下院、中院、上院三部分。下院是管家和用人居住之處,設計類似四合院,只是取代為窯洞。這裡與中院、上院距離甚遠,顯示出封建等級制度的森嚴。

中院是接待來賓的地方,也是四合院的建築格局,上房兩孔窯洞,兩側各三間廂房。中院大門的兩側各有一個磚砌的佛龕,門檻內外的石鼓石墩底座相連,居然是用一塊整石雕成,工藝精巧,令人驚嘆。中門只有逢紅白之事才能開啟,平日緊閉。院子左側有一小門,內又是一院,院中有石碾石磨,為磨面之處。四孔窯洞,二放農具,二放糧食。中院右側又有兩個小門,下側的小門有台階直通下院,上側的小門也有台階通往上院。這兩個隱蔽的小門將上中下三院連通起來,遇到突發事件,可以快速傳遞消息,當然平時是緊閉的。從中院起,精美的木雕、石雕、磚雕隨處可見,顯露出莊園精致的一面。其中磚雕有貓與蝴蝶的圖案,暗示主人“耄耋之年”;喜鵲花枝的圖案,表示“喜事連連”……精美的圖案、花紋、雕飾,謀殺了我不少底片。

上院是主人起居之所,又是一番景像。引起我注意的是鋪院的青石,每一塊都有兩米見方,這麼大的石塊,運來必費了不少功夫。院中設有兩張石床,供主人消夏乘涼。石床下部鑿有石槽,繞床一周,炎夏納涼時注入清水,可以阻止各種蠍蟲的侵擾。另外院中放置數塊大石,每塊石上鑿出一米見深的石洞,逢紅白喜事,用以撐傘或者搭帳篷的。

最令我感興趣的是莊園主人的衛生間。衛生間在院子角落,入一小門,右轉,進入一間有窗的小房間,房間內居然是白石的“坐便器”,與現代的坐便器幾乎沒有兩樣,還有靠背。這衛生間至今還在使用,卻沒有一絲異味,全因排泄物通過特殊管道直接通到中院的便池內。一百多年前的人們居然已經使用坐便器,而且是在現在交通仍不方便的陝北農村,不能不叫人感到意外。看來有錢人不論在什麼地方都不會受苦,都可以生活得很好。

整個莊園設有寨城,將莊園嚴密保護,寨城有寨門直通後山,還有秘道也可通向後山。莊園主人為突發事件與災難留出足夠的後路,也是出於“樹大招風”的考慮吧!

寨牆有甬道可登上牆頭,一覽莊園全貌。其時夕陽西下,整座莊園靜靜地沐浴在金色夕陽之中,於莊嚴宏偉之中透出時光滄桑之感。

10月3日晴綏德

綏德老街

綏德是一座古老的縣城,秦時將天下分為十二郡,綏德稱為上郡,現今山壁上猶有一人多高的清人的題詞:天下名州,可見其歷史之悠久。綏德縣城原在山上,後來遷到山下,發展成現在依水而建的新縣城。山上仍有居民居住,石街老宅,宛若當年風景。然而山上的十二座石牌坊也在時間的長河中逐一消失,現在僅剩一座,也歷經風雨,老邁不堪。我知道在不久的將來老街也難逃同樣的命運,也會逐漸消失,連同這座牌坊。

老街很窄,僅容一輛轎車穿過,據說還是後來拓寬的。巨大的青條石,錯落有致地排列著,時日既久,在無數次的摩擦中變得極為光滑清亮。陽光下的老宅,門庭高大卻已殘破不堪,透出絲絲縷縷的滄桑。這種感覺貫穿我的整個行程。

遠遠就看見那座僅存的石牌坊了。牌坊分為三層,約八米高,每一層的石刻花紋都極為繁復,然而風化的緣故,細致之處完全無法欣賞了。通過第二層殘留的文字,隱約知道此牌坊是誥贈而立,對像是個大夫。牌坊兩邊各蹲兩只石獅子,風化嚴重,完全看不出形態來。站在這座依舊巍峨的牌坊下,想像當初十二座牌坊俱在的鼎盛時代,更有說不出的惆悵。為什麼越是發展,古老的東西丟得越快呢?

新縣城在千獅橋建了一座巨大的石牌樓,據說要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很多人湊熱鬧,我卻沒一點興趣,如果十二座老牌坊保存到現在,該是怎樣的氣勢!這難道不比一座現代的牌樓有價值?

綏德漢畫像石展覽館

老街的盡頭,你出現了,寂寞地,孤獨地,靜靜地佇立著,而我,是唯一前來拜訪你的人。朱紅色的仿古大門,啟功題寫的館名與對聯——“貞石今留漢文化,精雕長憶古工師”,是我喜歡的瘦金體。

推開門,進入了另一個世界。上千塊出土的東漢畫像石刻,就這樣一一展現在我面前,一幅幅粗獷樸實、生動簡明、深沉雄大、充滿氣勢的偉大作品,形像地再現了漢代當地的社會生活和自然風貌。我何其來遲,而我又何其幸運,跋涉千裡,終與你見面,在這秋日艷陽下。每一幅石刻都是匠師們一次與大自然的對話,都是獨特的藝術風格的表現,狩獵的場面、隆重的宴會、墓主人日常的起居生活,吉祥的花草及飛鳥、麋鹿、猛禽,銅車馬,盤古與女媧,各種神話中的人物衣袂飄飄,仿若靈魂。靈魂不死,必將歸來吧。

由於地方狹小,很多石刻珍品都未能與參觀者見面,走廊上也堆著大幅的石刻作品,這是全國地方博物館的普遍困局——需要花錢的地方太多了,還輪不上它們。

是誰說的?“夕陽殘照,漢家陵闋”,夕陽殘照的這一刻,我終於絕望,知道無論如何,我能夠擁有的,只是這短短的一瞬,我與你,最終還是要分離,並漸行漸遠,一如當初我們未相逢時。

扶蘇墓

扶蘇墓距離綏德漢畫像石展覽館很近,墓地形成一座小土山,山上有一座八角亭,並無可觀之處。

這位充滿悲劇色彩的人物,究竟在歷史的長河上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他的父親在他心裡是不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高山,令他無條件的順從,即使是無緣故的命他自殺?年輕英俊的太子,在被親生父親遠謫之後,在苦寒之地苦苦等待,然而等來的不是團聚的消息,是一道冷冰冰的死亡通知,在他心裡曾經有過什麼樣的念頭?懷疑?悲憤?絕望?痛苦?這千回百轉的念頭之後,他最終選擇了放棄,放棄追問,放棄懷疑,放棄生命……他不知道,遠在千裡之外的父親早已死去,他放棄了追問,也就放棄了破解一個陰謀,放棄了一個空前的大帝國。而今面對他,是惋惜?是同情?

綏德縣中學內還有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的墓碑,那就是蒙恬。這一對“難兄難弟”選擇在上郡這個地方離去,究竟是他們的榮幸還是上郡的榮幸?

滄海桑田,鬥轉星移,一轉眼便過了兩千年,萬物都在時間的長河中改變了模樣,只有無定河水依舊流淌。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我來了,尋著前人的腳步。墓中人早已化土化灰,空留一方石碑。只有面對千年前的景物,我們才會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世事的無常,才會知道不受時間的侵蝕多麼叫人羨慕。我們相逢只是千年的一瞬,千年後我再來尋訪,無定河啊,你是否還會記得我?認出我?

10月4日晴榆林

榆林古城

榆林,又稱駝城,也叫榆陽鎮,是著名的沙漠古城。城內至今還保存著明代的古城牆,有不少古建築雖然被歲月的風沙侵蝕得滿目瘡痍,還是讓人領略到了這座邊塞重鎮的風貌。

古城中的明清一條街有很多四合院,這些四合院大多五脊六獸、穿廊虎抱,高門大院內石子鋪就的小路,灰色磚房的院落,木制門窗上的精美銅環……無一不透出古樸厚重的明清風貌。大街兩側懸掛著紅燈籠,一眼望不到頭,中軸線上依次有鐘樓、新明樓等古代建築,每逢正點,悠悠的報時鐘聲,把人的思緒帶到遙遠的過去。街上的小型垃圾車不停地巡邏著,隨時回收生活垃圾,難怪市容如此整潔。只是整條老街到處都在施工,重建新明樓等幾處建築,無法看到全貌,引為遺憾。

榆林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胡漢恩仇交彙之處,不論古代還是現在,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尤其現在,生產總值已躍居陝西省三甲。

這是一座正在騰飛的城市。

紅石峽

紅石峽又叫雄石峽,位於榆林城北3公裡處,始建於宋元年間,這裡集奇山秀水、古剎石窟、摩崖石刻、水利樞紐於一體,歷來都有兵家屯兵築塞,鑿窟建廟,歷代文人墨客題刻,吟詠,被譽為“塞上碑林”。前幾年,因為一部香港電影——《東邪西毒》的上映,更是名聲大振。

秋日的午後,經過輾轉,我終於在陽光燦爛之中來到這片赤紅的峽谷。峽谷內榆西河水靜靜流淌,河邊的垂柳青綠依舊,沿岸草色卻已轉為蒼黃,白雲藍天,一望無垠,是塞外秋高氣爽的好天氣。

峽谷的石壁上密密地鑿刻著各種題詠,大大小小的石窟多如蜂巢,然而石窟內壁畫脫落,佛像搬家,早已已空空如也,唯見河水在錯綜相連的石洞之間傳流而過,這也是壁畫脫落的主要原因之一吧。更多保留下來的是歷代文人墨客的詩歌題詠,我抄錄了一首明詩,可以從中一窺當初紅石峽的景況:

八月望日泛舟紅石峽明·馬希龍

兩岩屹倚青天險

一水中分赤石開

山色空濛留宿霧

河聲湧噴逐奔雷

柳垂十裡無葭岸

人宴層樓歌舞台

飲到夜深衣不解

溪頭醉臥小舟回

走的累了,找一處地方歇腳,眯眼曬著太陽,感覺空氣清冷,質量很高,在陽光燦爛的零度。小深遠在六百公裡之外,無法與我分享此刻心情。有人曾說,出去游覽她並不看中景色,只要身邊的人是她願意與之一起出游的人。我說:一個人出游慣了,遠方的美景吸引著我直奔而去,我根本來不及在乎身邊有沒有人陪。而現在,面對美好的景致,卻忽然渴望與一個人分享,渴望他就在身邊凝望著自己。“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是古今相思之人的共同心願。

鎮北台

鎮北台距離紅石峽極近,參觀完紅石峽可以步行至鎮北台參觀。鎮北台位於萬裡長城中段,始建於明萬歷年間,是明長城防御體系的觀察所之一。它依山據險、巍峨壯觀、氣勢雄渾,登台四望,大漠風光盡收眼底,被譽為“萬裡長城第一台”。

買票進入樓梯,迎面而來的不是雄壯的建築,而是鋪天蓋地的瓢蟲,快步穿過,仍在衣服上留下十幾只,一一拍落,這才發現腳下的瓢蟲屍體已經觸目驚心了。這個小意外並沒有影響我的心情,我仍興致勃勃地一層層參觀,仔細尋找士兵防御或進攻的痕跡。當我登上鎮北台最高處四下眺望時,只覺整個塞外廣袤風光盡收眼底,感令人神清氣爽,意興豪發,頓覺自己是一位如蕭峰般的英雄豪傑呢。

與鎮北台的修葺一新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遠處的城牆已經毀塌不堪,剩下的也只是土牆一座,不復當年模樣,讓人心生慨嘆:這世間萬物果然全不是時間的對手,都在與時間的較量之下一一敗北。面對強大的時間,我們又該如何不被打敗,如何度過這短暫的一生?

四周靜謐,唯聞塞外的風從耳際穿過,一去無蹤,一如時光。

10月5日晴神木

紅堿淖

紅堿淖位於陝西與內蒙古交界處,是陝西省境內最大的淡水湖,有“沙海明珠”之稱。六十平方公裡的湖水,煙波浩淼,足以令人驚嘆。

然而當日的出游並不順利。本來到紅堿淖旅游,可以乘坐榆林到神木的長途車,中途在錦界下車,再轉乘到紅堿淖的中巴即可。由於不熟悉當地路徑,居然一口氣坐到了神木,多走了三十公裡,只得下車轉乘到紅堿淖的專車。誰料又因路上發生交通事故,堵車兩個多小時,直到下午四點多,才又飢又累地到達了目的地。

公路旁就是有名的毛烏素沙漠,近些年狠抓沙漠治理,效果相當好,一叢叢的沙棘有效地控制住沙的移動。只是有的路段仍部分被沙子掩蓋,時時提醒我這是在塞外,距離家五百公裡的沙漠。然而這仍是一次心曠神怡的旅行,一望無際的沙漠,藍的透亮的天空,熾熱的陽光,在沙漠裡無盡延伸的公路,一切都讓我心生歡喜。此時此刻,我感覺自己離自然是如此地近,似乎伸手可及。

所以狼吞虎咽地吃完飯之後,我興致勃勃地又出發了!在一片沙漠中,突然出現了一片淡水湖,並且一望無垠,首先給人以感動。多年前的旅人,在又渴又累的時候,忽然看到這片水域,該是什麼樣的心情?大概以為是海市蜃樓吧?可是當他得知這是真真實實存在的,觸手可及的,那該是何等的狂喜?造物主在沙漠中留下這片湖水,給了多少旅人以鼓舞以信心!可是造物主也給我留下了不解的謎。四周都是沙地,連湖底都是細沙,這湖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歷萬年而不干涸?

夕陽西下,湖水此起彼伏,一波波地送到我腳下。白色的水鳥飛快地掠過湖面,遠處水天相接處,余暉將雲朵一層層地點染開來。我躺在氣艇上,仰望著在暮色中顯得神秘空廓的天空,看著不知名的水鳥上下翻飛,聽著湖水擁擠著,流動著,又靜謐著。此時此刻,我真願美夢不醒,就讓我一直一直地漂流下去吧。

然而終究要告別,終究要離開,這是所有事物的規律。當我揮手自茲去,知道此生我們未必再有機會見面了。花開花落,緣聚緣散,便是如此。暮色四合,我伸手攔車,從美夢中醒來,還得面對現實,面對已經沒有車而自己身處野外的事實。車行至錦界,又一次攔車回榆林,此時已是萬家燈火了,而我,仍在旅途中。

10月6日陰轉小雨佳縣

白雲山

榆林至佳縣是此次旅行中最艱苦的一段路程。沒有柏油馬路,顛簸的土路使人快散架了,窗戶緊閉仍有塵土飛進來,飛了一頭一臉。三個半小時後,到達目的地,已不成人樣。

佳縣縣城就建在山上,一條主街貫穿南北,由此沒有什麼發展空間,仍保留著八十年代縣城的格局,反而讓人感到親切。白雲山位於佳縣城南5公裡(即此山到彼山的距離),面臨黃河,山頂常有白雲繚繞,故名。白雲山廟始建於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後幾經擴建與修葺,有廟宇53座,是陝西省最大的古代建築群,毛澤東、鄧小平都登臨參觀過,提高了它的知名度。每逢廟會,遠近數十公裡的群眾都會自發而來,熱鬧非凡。

遠遠地,坐在車上就看見了層層疊疊的廟宇,心情很好,到了目的地,感覺更好。由於不是廟會的日子,很多小型廟宇都關著門。然而即使這樣,我也覺得眼花繚亂,知道一時半刻無法窺知概貌,印像深刻的是這裡的柏樹,樹干干癟,仍然枝繁葉茂,就像一位上年紀的老人,滿臉皺紋,仍是精神矍鑠。這些柏樹很多都是1600年明末之時所植,經過四百年風雨的洗禮,現在已經成了一景。明清時期的建築掩映在蒼柏之中,更增滄桑之感。

這裡的廟多,供奉的神仙也包羅萬像,東岳大帝、送子娘娘、千手觀音、魁星等等,凡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需要的,都包含其中。這充分說明,宗教是人的宗教,與人們的思想生活密切相關。讓我感興趣的是大殿兩側的對聯,其中關帝廟的對聯別有趣味:

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

師臥龍友子龍龍師龍友

白雲山廟面臨黃河,氣勢雄渾,我久久凝視這條被稱之為“中華文明的搖籃”的河流,這條流過千年歲月、而今仍在灌溉所流經的土地的河流,這條數十次改道,不知侵吞了多少生命、多少良田,給中國帶來巨大災難的河流,這條炎黃子孫永遠銘記、具有特殊意義的河流,感慨良多。黃河對岸就是晉地,秦晉一河相隔。

遠遠的,看見傳說中的羊皮筏正順流而下,似乎看見了黃河的歷史。

回去的路充滿“荊棘”,首先從佳縣縣城坐車到烏鎮——迥異於同名的江南名鎮,一個像個村落的小鎮,再從烏鎮坐車到米脂,米脂又倒車到綏德,整個旅程也在極度疲累中告一段落。

後記:短短數天的行程,大部分時間都在塞外的小路上顛簸,陽光熾熱,又髒又累,可是心情愉悅,很有收獲。這收獲是心靈上的,心靈又清洗了一次,重新充滿生機,以便可以輕松應付生活中的瑣事難事,只是,旅途中的孤獨又有幾人能夠體會呢?其實這才是人生吧?有所得必有所付出,公平合理,收支平衡。


精選遊記: 榆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