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火車去旅行(3)―德國篇

作者: timberlands

導讀第三天今天計劃去天鵝堡。 天鵝堡的故事和明信片看過一些,網上的攻略無數,真的多謝那些大俠們事無俱細,一一指教,在哪裡搭火車,幾點的班次,哪個站下,轉什麼車,下車怎麼走,學生票多少錢,參觀路線如何,太詳盡了。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有了他們的經驗,我盡管德文大字不識一個,也不甚恐懼,自覺胸中有韜略,哈哈。 還是在倒時差,凌晨4點醒的,特別喜 ...

第三天今天計劃去天鵝堡。

天鵝堡的故事和明信片看過一些,網上的攻略無數,真的多謝那些大俠們事無俱細,一一指教,在哪裡搭火車,幾點的班次,哪個站下,轉什麼車,下車怎麼走,學生票多少錢,參觀路線如何,太詳盡了。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有了他們的經驗,我盡管德文大字不識一個,也不甚恐懼,自覺胸中有韜略,哈哈。

還是在倒時差,凌晨4點醒的,特別喜歡縮在軟軟的被窩裡,擰亮一盞床頭燈,黃色的溫暖燈光讓我有種家的感覺。真的好多謝我的朋友。

腦子裡將今天的行程過了一遍,先坐火車去一個叫富森的小城,在那裡搭巴士去天鵝堡,下午5點有班火車回慕尼黑,可以原路返回。到了差不多7點准備起床。看看窗外,仍是一片漆黑。以前就聽一個澳洲回來的朋友講,老外越是度假,睡眠時間越少,原因是度假時間珍貴,舍不得把他浪費在睡眠上。現在覺得深有同感。而且歐洲的冬天天黑的很早,店鋪大多都6,7點關門,街上很少人,大家都往家裡趕,所以我就早起床,加之接下來的行程都是要搭火車的,少則1個小時,多則3個小時,所以每天天沒亮,就得出門。辛苦啊,玩的時候也是兩頭見星星。

下床,衝涼洗漱完畢,給自己做了頓早餐,三明治面包加果醬,煎雞蛋,麥片加牛奶。不過就是不感多喝水。早就風聞,歐洲的洗手間都是要收費的,哪怕是你用餐的餐廳,如麥當勞。中國人不習慣給錢,所以常有洗手間門口用歪歪紐紐的中文寫著,請投50先或者1歐之類的話。有的索性投幣洗手間。為了省這比錢,我決定大幅度削減每天的進水量。不過後來知道,德國的火車上有很好的洗手間,早晨可以放心大膽的飲水。

扎好背囊,准備出發,再回頭望一下窗外。嚇我一跳,什麼!在下雪!我簡直是撲到窗口,打開露台的門,一股冷風夾著點點雪花飄進來,天色仍是灰蒙蒙的,屋頂上,樹上,車上全積了一層厚厚的白雪,地上濕露露的,看樣子一時半伙還停不下來。這樣的天氣,還指望出太陽呢,別提了,哎,天鵝堡會有另一番樣子吧,我自我表現安慰的想,只好又帶上傘出門。

順著昨天走過的路,輕車熟路就到了Feldmoching車站。今天可以買一張拜仁州的州票,很自信的走到自動售票機前,買了張單人票15歐。心裡還暗自好笑,記得昨晚吃飯的時候,問Stefan,去富森的火車票,他告訴我很容易買到,而且就這麼上網一查價格,打入出發地點和目的地,顯示的價格是近30歐。我問他關於州票的事,他卻顯得一頭霧水的樣子。

哎,看來還是我們中國的留學生牛啊。這些信息全是有賴於他們的經驗,估計他們一到那裡,充分利用德國鐵路系統的優惠政策,決不給他們省錢。有了這張州票,我可以在當天隨意使用,並可以含蓋部分的巴士線路費用,5個人的更便宜,一共才20歐。不過限制是,只可以乘坐地區性的列車,在德國,這種列車屬於慢車,而且大多要轉換多次,鮮有直達的。但我比較過慢車也不是慢很多,例如3個小時的路程,慢半小時至1小時。

到了中央車站,依著指示牌,走到火車的候車大廳。在歐洲,中央車站的重要性遠遠大於機場,它通常是該城市多種交通工具交彙的地方,火車的終點站,許多地鐵,巴士,機場快線都會經停那裡。所以中央車站很大,劃分不同的侯車區域,問訊處,迷你超市,賣“小食小喝”的,小禮品的,香煙打火機明信片的商鋪很多。那裡終日人流穿梭,到了夜晚,同城市的其他地方相比,我感覺那裡才是人氣最旺的地方。

離發車的時間尚有一會兒,准備去火車售票處買明天去海德堡的票。事實上,我此行的主題或者說是幌子,是去那裡開會,千萬別喧賓奪主,主次顛倒,要不回去老板那裡就不好交差了。

剛開始,始終沒分清幾個地方,旅游的問訊處,火車票的問訊處和火車票的售票處。常常是問了老半天的時間表,詢問價格或決定買的時候,被告知上售票處去,才醒悟這裡只是問訊處,服務機構,但不售票,也不清楚價格。

在大廳裡來來回回走了好幾次,幸好離發車時間有多。要麼是跑到問訊處打算買票,被告知上另一邊去,要麼就是窗口的工作人員靜靜的等我霹靂啪啦一通問題後,告訴我No English。最後幾個來回才終於搞定。

售票處買的票就是貴,單程49歐,因為我沒有他們那些名目繁多的不同折數的打折卡,也不是網上訂票,或者提前多少天預訂,又是單程,所以一點便宜也撈不到。好處是Day ticket,可以乘坐當天的任何一班火車。如果這樣的話,我自然毫不猶豫的選擇國際快車。

上了去富森的火車,隨便找了一節車廂就坐下來。車廂暖氣很足,窗明幾淨,噪音很小,行駛又很平穩,非常舒適。關鍵是它非常非常的准點,如果說在募尼黑的起始站發車時間易於控制的話,它中間經停的各個小站進站時間也非常精准,這就有點難度,更難的是,這個時間表不是一朝一夕的,同一個季節的每個星期都是如此,所以通過網上早幾個月前你就可以查知了。

後來知道自己誤打誤撞,坐了頭等包廂。二排對開的沙發,共6個位,有玻璃門同走道隔開。因為沒有我想像的那麼豪華,所以我一點也沒意識到那就是頭等車廂。後來發覺有時侯,有些列車完全是座位布局一樣,但設置為頭等車廂,可能與它的限制人數和車廂位置有關系吧。總之我是完全不知道啦,所以不是裝的。

這個包廂中靠窗已經坐著個MM。我在她對面坐下,一打量,亞洲人,再一看她看的書,日本MM。哎,早就聽說日本人最喜歡去天鵝堡了,之前已經有網友提醒,旺季的時候進堡,千萬別跟在日本團隊後面,因為人數眾多,會直接播放日本語的導游解說。可不是,在這樣一個季節,在這樣的一班火車上,唯一遇到的乘客就是日本人,隨機概率事件可以反映大樣本,結論是夏季,一定好多日本人去天鵝堡。

日本MM不停地在翻看一本日文版的2004年秋冬季德國鐵路時間表,呵,很update啊。趁日本MM專心的看書,我細細的打量了她一番。我這個人對看美女,向來毫不吝嗇。一直喜歡日劇裡的女孩子面容白淨,淡妝素雅,衣著得體。因為自己長的黑,有時又張牙舞爪,所以比較心儀長像斯文的大家閨秀。可是用“霓虹燈下的哨兵”裡的趙大哥的話來講,黑!黑又怎麼啦, 哈哈,一不留神又扯遠了,嘮叨的緊。總之對面的MM雖不是國色天香,也算是頭臉齊整了。哈,這算什麼評語嘛,意思就是一般般。

火車開了有一會兒,列車員開始檢票。日本MM優雅的從隨身的挎包裡掏處火車票。如果你在售票處買的德國的火車票,通常是三分之一的A4大小,外有封套,不想國內那麼小的一張卡片。我拿出我的州票,由於州票是自動售票機打印的,大小就是國內火車票的樣子,自然氣勢沒有MM的那麼大。

由於我當時沒有意識到我是在頭等車廂,所以我很鎮靜,估計那個年輕的列車員也是新手,看了看我的票,說了句,你的是拜仁票?恩,好的。就還給我了。當我第二次還坐在頭等車廂的時候,就沒這麼好運氣。一個胖胖的列車員大聲的用英語告訴我,這裡是頭等車廂,你用的是州票,請坐到2等車廂。那麼大聲,把我羞的,因為在歐洲,人們一般都很自覺,有時搭乘火車,甚至沒有人過來檢票,用2等票坐頭等位,會被認為很不道德,就好像是逃票。可是各位看家,我真的是無知啊,當然不是那個無知,事後我很想研究一下州票的規定,看它是否真的明文規定只能坐2等車廂,可是一來是德文,二來又實在是忙,也就忘了。

記得曾有網友描述旺季時,去富森的火車上幾乎全是游客,因為每節車廂都有的人都在用英語交談。哪站下車,下車在哪裡坐巴士,坐到哪裡,都不用太擔心,隨大部隊好了。呵呵,感覺比較省心啊。

11點多到達富森小站,出了火車站對面,就是巴士站。後來知道,在德國,任何一個小城小鎮,火車站外面一定有巴士站接駁,非常方便,而且那些巴士中一定會有一輛可以去到你想去的那個景點,屢試不爽,真爽啊。

上了去天鵝堡的巴士,窗外還在下雪。巴士漸漸的離開小鎮,穿行在山道和樹林間,兩邊的山坡上滿是高高的樹木,不時有清麗的小溪從中間流過。請原諒我用這個詞來形容小溪,因為那真是我的第一感受,白雪皚皚之中,清澈的溪水躍過溪底的砂石,歡快的流淌向前方,點點飄落的白雪飛身入溪水中於它共舞,雅致脫俗,我見猶憐。

車停下來的地方,就是一個旅游問訊處,坐落在山腳下一片開闊的地方,附近有幾棟造型非常特別的小屋,看櫥窗擺設是賣紀念品的小店。看著小屋的建築結構,用色,櫥窗設計,無不叫人覺得別致舒服,再次令我感覺到歐洲人的藝術家天份,就好像我始終欣賞台灣人的文學家氣質一樣,盡管他們的政客常會表現出孔武有力的樣子,不時會上演一出“兩強相遇,勇者勝”的好戲來。

下車處往上走約百米,即是天鵝堡的售票亭。售票亭是一棟有著蘋果綠色屋頂的玻璃小房子,潔白的雪覆蓋著屋頂和周圍的花草樹木,很有童話王國的意味。很高興的得知現在有中文的導游解說了。自從德國開放對中國公民的旅游和海外留學人數的增加,在德國,中文已越來越受重視。好比那天我寧芬堡,博物館檢票的是一個衣著筆挺,風度翩翩的老頭,他看見我,微笑著用日語問候,見我搖頭,隨即機靈的用中文說你好,單就這一個詞的發音來看,還是很准確的,估計也操練過N遍了。

買了票就慢慢的走上山,往新天鵝堡的方向。雪還在下,飄飄揚揚的打在身上,山路兩邊的樹枝上全壓了一層雪,不時地由於路人的腳步抖落下一地的雪花,載著游客的馬車噠噠的從山道上經過,在你眼前的世界銀裝素裹,美極了。想到自己要去看的是一個童話般的城堡,在這樣的一個冬季,該是怎樣的一番景致。

上得山頂,發現離票上打印的進堡時間還有足足一個小時,怎麼光顧著急上山看風景,卻忘了看時間,這樣吧,先去瑪麗安橋看看吧。這是一座架在兩山之間,位於新天鵝堡的對面的橋,是最佳的觀堡地點,而且前眺後望,視野非常開闊,絕大部分天鵝堡的明信片都是在這個位置取景的。

可是為什麼自己一路上來,只看見有老天鵝堡的路標,未注意到有瑪麗安橋的呢?走到堡頂的入口處,倚著欄杆四下張望,果然對面就有一座橋,根據攻略上寫的,堡對面,兩山之間,橋下有一瀑布,太對了,看我簡直是在對一張藏寶圖似的,可是為什麼這麼出名的地方,橋上卻連個人影也沒有,按說天氣冷,游客少,可也不至於連一個識貨的看家都沒有吧。心裡有種不詳的預感。三步二步轉到堡外面,轉了轉,終於看見一處鐵柵欄小門,上掛一牌子,路面濕滑,危險,請勿入內。啊!天哪,那是通往橋的路,我的最佳觀堡點!估計連夜的雪,管理人員來不及清理所有的山路上的積雪,而且看那橋的位置,估計略有些險峻,所以以安全為鑒,封了。

灰溜溜的又回到堡頂,遠望著瑪麗安橋,這個最佳觀堡點,現在只能是我在堡處遙望它了,瀑布還在,橋也依然,只是我無緣去會它。

走進入堡處邊上的小賣部,買了張明信片,當然是天鵝堡在山花爛漫季節裡的倩影,也當然是在瑪麗安橋上拍的。賣貨的老太太很有經驗,對於寄回中國這樣的地方,需要多少郵資信口拈來。閑著無聊,又在門口胡亂的拍了一些照片,自然包括那讓我念念不忘的――橋。

終於到了進堡時間。看著金碧輝煌的裝飾,想像著路德維希二世一個人整日整日的坐在偌大的豪華大廳中,幻想著他心中的瓦格納世界,真是讓人有點吸噓不已。如果這建築中的許多設計靈感來自他本人的話,我就更為他的才華而惋惜。整個堡只開放了一小部分讓游客參觀,真想知道其他房間是什麼模樣。

出得堡來,雪已經停了。不由得的再回首,突然我發現瑪麗安橋上居然有人,是游客的模樣。路通啦,可以去了?!我興奮的加快腳步,來到半山處的岔路。可是失望的發現警告牌仍在,只是有的游客貪靚景,看雪停了,繞過牌子,跨過欄杆,自行走上去。哦,原來是這樣啊。

我在岔道口猶豫了一會兒,終於也決定試著走上去。可才走出不遠,就發現不對勁。這時候雪停了,可是氣溫仍舊很低,路面結了層薄薄的冰,反倒顯得更濕滑,去橋的這條路明顯陡過上堡頂的路,兩邊沒有扶手,如果上去還能手腳並用的話,下來就得屁股坐滑滑車了,而且我穿的不是雪地鞋,平時要走15分鐘,這會兒肯定要花不止一倍的時間。盡管我來歐洲之前,買了二份保險,可是安全永遠是旅游的第一條守則,記住大力水手的話吧。

“算了吧,就這樣忘了吧,該放就放”哼著“心太軟”,我下山去了。

在山腳下的另一條岔道,就是去老天鵝堡的路,由於沒買它的票,遠遠望去,一座黃色的城堡,造型比較一般。這會雖不下雪,氣溫卻更低了,很冷,所以想了想,沒有上去,打道回府。

等巴士的時候,進了旅游問訊處,問櫃台裡的老人,我想寄明信片,哪裡有郵筒和膠水。老人告訴我問訊處側門外就有一個鵝黃色的郵筒,至於膠水,老人做了個伸舌頭的鬼臉。我一下就樂了,對啊,我從小就知道貼郵票用膠水,沒有膠水用清水,卻忘了可以用最方便的口水。哈哈笑著,貼上郵票,謝過老人。

車回到富森小鎮的時候,距離回慕尼黑的火車還有一個多小時,就順便逛一逛這個寧靜祥和的小鎮。果真是日本游客N多,在路上有看見2,3對。鎮上也有些小店,我喜歡聽入門處的牛鈴聲,店主微笑著打過招呼,又自顧自忙手中的活。對於歐洲的這種小店,感覺店主其實並不關心你來買什麼,或者買多少,只是想通過他的小店來自娛自樂一下,所以給人的感覺是小店布置獨特,體現各自的風格,但又顯得漫不經心,透出的是一種悠閑平和的藝術氛圍。

這裡的民居也一樣別致,錯落有致的小屋,露台或窗口點綴著紅紅的花,門前小院由一排矮冬青圍繞著,小柵欄木門上的郵箱趣味盎然。

在富森還有最後一個項目,逛超市。很奇怪吧,巴巴的跑到這裡來逛什麼超市,還要坐火車背回去。不懂了吧,最全的網友攻略,這裡火車站附近的一家超市裡的東西――網友用了“爆便宜”這個詞,進去一看,大部分是食品,盡管不知道德國其他超市的價格,可一算,有的價格同亞洲的差不多,想想也覺得非常的便宜。挑了些愛吃的面包,麥片和水果,心滿意足地登上了回去的火車。

附圖,去新天鵝堡的路上


精選遊記: 慕尼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