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桂林,絕大多數的人在早餐時都只選擇一種食物——米粉。米粉當然是用大米做的。秦始皇為了統一嶺南,下令開挖靈渠,而勞役多數是北方人,廚師便將南方的米食改做成面條形狀,米粉由此而來。桂林米粉的原料是米粉、鹵水和配菜,但米粉本身是沒有味道的,其鮮美主要取決於鹵水,制作鹵水的原料繁多,工藝復雜,各家自有各家的絕招。民間最有名的桂林米粉是石記,我特意打車前往,一般出租車司機都知道,果然就在微笑堂商廈的對面,門面不算大,看上去挺破舊的,但生意出奇的好,以本地人居多,都是匆匆吃完趕去上班的。我排隊要了一份鹵菜粉,三兩的要兩塊三毛錢,同樣的粉到晚上就變成三塊錢了。很多佐料可以按個人的口味自己添加,米粉入口細滑柔韌,味道鮮美,但感覺並不比賓館早餐中的米粉好吃了許多。店堂裡也陸續來了幾位旅游者,看行頭就知道了,一定也是在網上看了攻略尋過來的。吃過桂林米粉,來到伏波山下。大老遠就看到了漢代伏波將軍馬援的銅像,駿馬奮蹄,將軍彎弓怒射,十分的威武,很多游人在此留影為念。伏波山也因唐代時在山上修建伏波將軍馬援祠而得名。山並不高,六十余米,半插於漓江,江中有伏龍洲,這一段的水面平緩,在此垂釣的人很多。這裡也是桂林冬泳協會的活動地點,初冬的季節,暢游於碧綠的漓江水中,是生理和意志的挑戰,也是精神上的享受。正對著公園大門的是還珠洞,印像裡在桂林一般不直接已洞命名,而稱為岩。相傳古時有一個老漁翁在洞中拾得龍珠而惹怒了海龍王,後來將龍珠歸還,天下方才太平。洞中迂回曲折,並有不少題刻,東面臨江處豁然開朗,有一石柱垂下來,上粗下細,底端有一寸多的空隙未與地面相接,傳說是伏波將軍試劍所致,所以稱為試劍石,是伏波山最有名的景點。從試劍石旁邊的石階一路向上,可以到達千佛洞,石壁上刻有許多唐代造像,型像優雅,可惜有些佛像遭受了人為破壞,殘缺不全,人禍甚於天災。出了還珠洞,盤旋登山,半山腰處碰上一個馬來西亞旅游團,導游說山頂沒有亭子,要在此休息一下。我沒作停留,繼續向上,來到山頂,寂靜無人,想來一般游客不一定每峰必登吧。但每處都有不同的景致,登高望遠,心曠神怡。山崖邊的黃花、山腳下的碧水、江心的竹排、垂釣的漁人,好一幅閑靜的畫卷。
下得伏波山,沿著濱江路可以一直走到像鼻山,沿路還可以近距離的欣賞漓江。有台階可以下去,江邊遍布鵝卵石,水質十分清澈,有老人在洗衣,也有附近餐館的服務員來這裡洗菜,再走幾步,又見垂釣者。漓江是桂林人的母親河,時至今日。
過文昌橋,就是像鼻山公園的售票處。進門迎面是一面石壁,上面鐫刻著各種字體的“像”字。先登山,又是每級很高的台階,不夠人性化。山頂有一座普賢塔,聳立在綠樹叢中,建於明代初期,是一座喇嘛式的實心磚塔,高13.6米,塔基是八角的,上面又是弧形,讓人想到山西五台山的佛塔,形似的很。這座寶塔遠看像大像背上的寶瓶,又像插在大像背上的劍柄,所以又稱為寶瓶塔,劍柄塔。從臨江一面的山路下去,繞一個彎,有一個小山洞,密布石刻,穿過洞,眼前就是著名的水月洞。之所以稱為水月洞,是因為洞在江面上,與水面的倒影合成了一個圓月,在明月之夜,構成“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的奇觀。正是這“像山水月”的奇景,已成為桂林山水的像征,同時也是桂林市的市徽。現在是枯水期,漓江勉強能從洞中穿過,在洞中形成了一道淺淺的小水渠,一步便可跨過。像鼻入水處有一平台,酷似小個頭的像鼻山,想來豐水期時一定是淹沒在水中的。輕輕坐下,此刻暖陽燦爛,江水緩緩。眼前的江面十分的開闊,有游人乘竹筏而來,在此處上岸,漁人辛勤勞作,遠處大型游船上游客頻頻舉起手中的相機對著我的方向,我應該也在風景之中吧。想為我的桂林之游留下一些紀念,於是彎腰在水月洞中搜索起小石子來,剛揀了兩三粒,沒想不小心一腳滑入水中,於是我的皮鞋裡灌滿了清澈的漓江水,也算是一次親密接觸吧。
至於桂林的國賓洞——蘆笛岩,因過去在洞口長滿可制成笛子的蘆荻草而得名。洞內有大量千姿百態的石乳、石筍、石柱、石幔、石花,“高峽飛瀑”疑似銀河飛流落凡間,“瓜菜山”讓人仿佛置身田園,“大海螺”惟妙惟肖,“舞台帷幕”徐徐開啟,開闊的“水晶宮”曾拍攝過《西游記》,洞頂的鐘乳石借著燈光倒影在水面上,看上去仿佛是巍巍雪山,游人嘖嘖贊嘆,我不禁目瞪口呆。如果一定要用一個詞來形容蘆笛岩,我想應該是——瑰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