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火車去旅行(11)―德國篇

作者: timberlands

導讀第十三天鬧鐘喚醒我的時候,感覺自己一直不停的在做夢,可又不記得做的是什麼了,不過至少可以肯定不是昨晚的香豬肘。 趕緊起床,收拾行李,出門的時候一看時間,媽呀,嚇一跳,已經要4點了,比我預定的要晚了10分鐘。於是背著個12公斤的大包又開始一路發足狂奔,結果20分鐘的路程用了13分鐘跑到,這個成績可是在負重情況下完成的喲。現在說起來輕松,當時把我那 ...

第十三天鬧鐘喚醒我的時候,感覺自己一直不停的在做夢,可又不記得做的是什麼了,不過至少可以肯定不是昨晚的香豬肘。

趕緊起床,收拾行李,出門的時候一看時間,媽呀,嚇一跳,已經要4點了,比我預定的要晚了10分鐘。於是背著個12公斤的大包又開始一路發足狂奔,結果20分鐘的路程用了13分鐘跑到,這個成績可是在負重情況下完成的喲。現在說起來輕松,當時把我那個累的,坐在地鐵裡的時候,感覺昨晚吃的那個豬肘的能量已經消耗殆盡了。

這麼早的火車肯定沒什麼人。果然這一節車廂就2個人,所以盡可以橫著豎著斜著坐。慕尼黑到法蘭克富要4個小時的車程,可以美美的睡上一覺。只是可憐我還在被二次發足狂奔史搞的驚魂未定,不過事後想起卻覺得也挺有那麼一點點意思的,就權當是體能測試好了。

可惜的是就這麼匆匆的告別了慕尼黑。

天大亮的時候,車廂裡的人開始多起來,又開始給我提供東張西望的好機會。

看到對面的德國人在看書。我不知道自己從什麼時候開始,已經沒有心情和耐心完整的看過一本書了,好像所有的看書激情全在中學那陣用完似的。後來多是看雜志,書也碰過,要麼隨手翻翻,看個大概,要麼斷斷續續,有一搭沒一搭的,書簽永遠是夾在書的開始幾章裡。很悲哀的發現自己對看書沒了激情。

不過這會兒,我也似模似樣的從包裡拿出一本有點厚度的書,認真的看起來,只不過那是本地圖集。

小站上來一個學生模樣的女孩子,背著一個巨大無比的包,高度幾乎同我的身高,是我有史以來看到的最大的一個。在歐洲,背包旅行是一個很大眾化的現像,拉杆箱反而比較少見。因為他們有發達便利的鐵路系統,所以火車穿行歐洲大陸,如果路線設計合理的話,會是個十分經濟,充實和愉快的旅行。

火車的車況很好,舒適干淨,而且最重要的是准點。如果急急忙忙上車的話,車票也可以在車上買,檢票員像是個流動的售票機,背著個萬用的大包,裡面有檢票用的打孔機,小型手用的售票機,零錢包,火車時刻表,總之一應俱全。

火車站台的設計也非常人性化,出出入入十分方便,完全沒有國內那種“侯門一入深似海”的感覺。隨意閑適是我的最大感受。

不過德國人喜歡在公眾場合,當然不是指餐廳,吃東西,尤其是早晨,經常可以看到德國人在候車廳,地鐵裡,火車上吃三明治之類的東東,一手面包,一手報紙。但是他們會吃的很優雅。

後來總結出,他們的食物通常是黑面包夾奶酪,因為比較干硬,吃完了一摸嘴就好了,完全沒有中國人吃小籠湯包時的油漬和汁水,一句話,吃了就跟沒吃一樣,哈哈,所以倒也不會造成太大的麻煩。而且歐洲的空氣比較潔淨,路上或車廂裡人口密度沒有那麼的高,所以他們反倒不是很介意在公眾場合吃東西。

其實有時文化的差異真是件很奇妙的事。他們很介意大聲的喝湯,可是擤鼻涕時的如雷灌耳,卻被看成是天經地義,一塊大紙巾在自己的鼻子上擰來擰去,恨不得把鼻子也擠掉。文化的差異說到底是生活方式和習慣的選擇。我們中國人也不必太拘泥於他們的戒律,只要入鄉隨俗就好了。

火車停在法蘭克富車站,要等半個多小時,才能換到下一班。我也入鄉隨俗了一把,在侯車廳,買了早餐,站著吃完。車站正在改建,有點亂,所以吃完,就順步走出門外。

這是我第二次來到這個城市,不過依然是沒有什麼大的好感,風格完全有別於慕尼黑。站在車站門外,竟然仿佛站在了上海市百一店的十字路口,建築物的格局顏色,主干道上塞著的車,穿梭來往的人流,都似曾相識。更巧的是,居然在候車廳對面的大廈上看到了用中文寫的類似“某某新世界”的橫幅,真是太像了。陽光下,我竟有些恍惚了。

由於在改建,車站前的廣場上堆著建築材料,使門口的路面有些泥濘。不過回轉身,看火車站的候車大堂還是十分有特色。我感覺在歐洲,別致獨特的建築大多要麼是教堂,市政廳,要麼是郵局,火車站。我喜歡歐洲的建築。

坐上了去考不倫茲的火車。

原本因為天冷而放棄了乘船游萊茵河的打算,心中還在惋惜不已。那知道火車一過美茵茲,就開始沿著萊茵河畔走,令我欣喜若狂。因為從美茵茲到考不倫茲的這一段沿河風光正是萊茵河的精華部分。

火車到達考不倫茲後,決定不急著去特裡爾,先逛一逛這個小城,最想去的是“德國三角”,那是萊茵河和莫則河相交的一個三角洲。以前看見別人游記上的照片,喜歡它的氣勢,天氣晴朗的時候還可以清楚的看到兩河相遇的分水線。看慣了德國南方的細膩,現在想見識一下大氣的東西。

但由於事先沒計劃去那裡,所以並不知道它真正的德文名字,所以也無從問起。

不過經過這麼多天的經驗,我並不怎麼慌張,決定找份地圖,沿著萊茵河和莫則河的走向,找到交界點,應該就不差很多了。

走出來,外面的天氣居然不錯。回頭望一眼車站,居然又讓我有點吃驚,車站的外觀設計非常的現代化,流線型,全玻璃的。火車站門口的街上紅房綠樹,非常干淨,一下子對這個小城有了幾分好感。

火車站對面就是巴士站。過去一看,果然有張地圖,很快找到“德國三角”的位置,根據標注的名稱,再看巴士的路線圖,並從一個等車的德國人處得到證實後,終於可以放心的坐下了。這才發現自己由於急急忙忙,忘了在車站寄存大包,只好讓它也見證一下德國的大氣勢了。

等車的時候望見火車站後面的山上有一座漂亮的古堡,哎,實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搭乘的這條巴士線經過小城的廣場,教堂,皇宮,正好幫我作一個簡單的小城概況介紹。說不上是什麼特殊的原因,我竟非常的喜歡這個地方。

到了站,下來一看,謔,更喜歡這裡了。就站在河岸邊,視野十分開闊,遠遠的是一座古橋,橫跨莫則河,可以望見橋墩後面的雙塔教堂,河的對岸卻是一派鄉村田園風光,山坡,梯田和農舍。順著堤岸就拐到萊茵河邊,它的對面是建在山上的風格各異的古堡。順著欄杆,走在這三角形的平台上,回頭一望,看見那座很有氣勢的雕像。

登上雕像底座的樓梯,站在高處,望著兩河交彙,感覺豪氣頓生。這時老天也很幫忙,露出一絲陽光,給灰蒙蒙的雲層鑲了一道金邊,照亮了遠處開闊的航道。

我喜歡這裡。

但是馬上就要離開了,原因是自己背了個大包,不方便隨心所欲的亂逛,而且想在天黑前到達特裡爾,方便找旅館。

就讓我保留這驚鴻一瞥的感覺吧。乘車原路返回。趕上2點半去特裡爾的火車。

4點的時候,到達特裡爾——馬克思的故鄉,明天從將從這裡離開德國去盧森堡。

在車快到站之前,看見乘客中有個先生一臉胡須,模樣有點像馬克思,暗自忍俊不禁,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呢。

之前曾在網上查過一些這裡旅館的資料,就用候車市裡的電話,撿了一家,打過去問可以搭什麼車。女主人很熱情,詳細地告訴我路線,離車站才300米,步行過來就可以了。

出了車站,看到暮色下的特裡爾,讓我有點小小的吃驚,這麼一個小城,竟這麼熱鬧。車站前等巴士或者叫出租的人還真不少,大概也是屬於上下班客流高峰時段吧。在歐洲,由於人少地大,看見有人氣就感到親切。哎,當真又應了錢鐘書的話――“城裡城外”的道理。

這家旅館規模不大,到晚上6點以後就不可以入住。看樣子是個家庭式的半自助旅館,今晚就一共兩個客人,我和一個德國青年。我要的是最便宜的房間,雙人合住的不帶洗手間的床位,才14歐一晚。

之所以說它是家庭式的,因為整個旅館其實是一戶人家,我住的房間在底層,房間外就是餐廳連著一個小廚房,餐廳另一面是洗手間和浴室。說它是半自助,因為你可以任意使用廚房和洗衣機,早餐自己做,原材料是女主人買來放在冰箱裡的食物。我的房間鋪著厚厚的地毯,一邊竟有一駕鋼琴,窗台上堆著一排各種各樣的書。Check-in的櫃台是在二樓,偶爾會看到一只有著柔軟小毛的貓咪。

我對這裡很滿意。

過來的時候,留意到旅館不遠處有家中國人開的超市。去那裡看看有什麼東西可以買,順便出去走走。

超市的主人是一對中國夫婦,聽口音像是南方福建一帶的,還帶著個小女兒。看到我久違的餃子餛飩方便面,很親切,又順帶買了兩個可愛的大紅蘋果,一個差不多6塊人民幣。

回到廚房的時候,看見那個德國青年正坐著翻看旅店的留言簿。我很奇怪,一個德國人為什麼利用周末,跑來這麼一個小城,而且還住家庭旅館。一聊起來才知道,原來他是個機械師,但想自己開一家類似的旅店,在康斯坦茲(在博登湖邊,隔湖相望就是我之前介紹過的林道),所以想四處實地考察取經。

當他得知中國也有類似的青年旅社時,顯的很驚訝。我鼓勵他去中國看看,他的顧忌是老外在亞洲通常不能與“庶民”同價,這個經驗來自於他之前去亞洲的經歷。

估計他對日本的印像比較深,可以說一二句簡單的日本語。他邊說邊模仿日本人說話時特有的停頓和誇張的吃驚表情。看到一個歐洲人這麼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惹的我哈哈大笑。

看到留言簿裡偶爾出現的中國方塊字,他都很有興趣的讓我翻譯給他聽。我告訴他,現在越來越多的老外在中國自助旅行,可能在有些時候會感覺不那麼友善,但是總體上的民風還是非常淳樸的。

我做了晚餐,一份餃子,一份方便面。他非常喜歡方便面的辣味,連帶湯吃了個精光。

他詢問我明天的行程,知道我會逛一下特裡爾,很有興趣的表示想參加。但一聽我的時間表,他只好婉轉的說但願他可以早起。他的計劃是明天去柏林,約了個朋友看那邊的青年旅館。

互道晚安的時候,他說希望可以看到我在留言簿上寫的東西。

附圖,萊茵河畔的古堡風光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