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火車去旅行(9)―德國篇

作者: timberlands

導讀愛上火車去旅行(9)―德國篇第十一天 今天准備去羅藤堡,位於德國南部“浪漫之路”上的一個小鎮,因它的古城至今還保留著中世紀的建築風格而聞名。 昨天在千計劃萬琢磨的時候,疏忽了一個重點,州票是要早晨9點以後才能開始用的。之前沒有注意到這個細節,可能是由於搭乘的都是9點以後的或將近9點的火車,檢票員也沒有追究。 今天可就比較慘了,我的計劃是搭8點 ...

愛上火車去旅行(9)―德國篇第十一天

今天准備去羅藤堡,位於德國南部“浪漫之路”上的一個小鎮,因它的古城至今還保留著中世紀的建築風格而聞名。

昨天在千計劃萬琢磨的時候,疏忽了一個重點,州票是要早晨9點以後才能開始用的。之前沒有注意到這個細節,可能是由於搭乘的都是9點以後的或將近9點的火車,檢票員也沒有追究。

今天可就比較慘了,我的計劃是搭8點的火車,所以又搞的我很尷尬。不過檢票員很有禮貌的建議,或者在車上再買一張票,40-50歐,或者在第一個站下車,等9點以後的那班,並幫我查到下一班的時間和經停的站台。

前者自然不在我的考慮之內,我是葛朗台二世,那麼貴的票打死我也不買。

可是這裡下車的話,就意味銜接不上之後的幾班車,那我就會誤了今天的行程呢。因為有時錯過一班,下一班間隔時間很長,可能到了那裡,就要往回趕,那還有什麼意思呢,不如不去,那麼換計劃?

但總是要先下車的。

謝過檢票員之後,下了車,這一站是我來過的達豪。這也算是一個比較大的站了,對了,為什麼不去機器上查一下達豪去羅藤堡的火車時刻表呢。

衝到機器前,一通搜索之後,把我樂壞了。坐一班9點發出的車,再轉2次,可以到羅藤堡,比預計時間晚1個小時,還來得及四處逛逛,然後在那裡可以搭6點發出的車回來。

還有半個小時才來車,又走到上次看的達豪地區地圖前。上次“尋隱者不遇後”,後,已打定主意,有時間會再去的。看了看地圖,覺得集中營的位置比較偏,如果想去附近的其他地方,如皇宮什麼的,不怎麼夠時間,況且看過經典的了,這些可能就不太有吸引力,走馬觀花等於是浪費。

終於又坐上了火車。又開始享受火車旅行的滋味了。屈指算一下,一天來回一個地方的話,三分之二的時間是花在路上的,如果不能享受這大部分的時光,那麼整個過程就不那麼圓滿了——風景在路上。

特別喜歡在中間轉車的小站,等上幾分鐘,步行出去,走上一小會兒,逛逛小店,聞聞面包香,買張明信片,隨意而且閑適,接著又可以踱著方步回到車站,去向下一個目標。

也喜歡坐在車上,看見久別的戀人們在站台上相擁的情景,那種甜蜜的久久也不願分開的擁抱,和蕩漾在臉上濃的化不開的笑容,讓人真是過目難忘。想起以前看過的電影片段剪輯,將無數的熱吻鏡頭拼接在一起,其實不用接吻那麼的炙烈,一種真心的擁抱,輕觸彼此的面頰,更讓人有種天長地久的感覺。

火車又啟動了,想起台灣詩人的作品,“我噠噠的馬蹄聲響過……我不是歸人,只是過客”,然後是姜昆的聲音“濕弟,給我倒水”,對不起,我的跳躍性思維,看家可明白我的意思?

車上聽到一對德國老年夫婦在同一個中年人交談,雖然聽不懂說什麼,可是老是聽到一個詞“bayern ticket”,並互相交換比較大家的車票,估計到老人們可能信息靈通,做事又循規蹈矩,不怎麼清楚有些什麼便利條件,同樣一程車,花多了錢。好比我之前問的票價,光三分之一的路程就要三倍州票的價格,簡直是在搶錢。

羅藤堡到了,不過天卻下著小雨。這裡的旅游問訊處很好,可以拿免費的小鎮地圖和旅游景點介紹單章。

小鎮位於德泊河岸邊,布局有點像麗江,沿岸由一圈古石城牆圍起來,中間是古城,就是旅游區,其中的一些古建築仍在使用中,比如用做市政廳,旅游問訊處和銀行。古城不大,全部是步行範圍。古城外就是新區,那裡有民居,車站,旅館等。汽車可以進入古城,不過必須走特別的城門,並且停在指定的地方。

我最感興趣的是古城的犯罪博物館,所以我拿了地圖,查到了方位,決定先去那裡瞧瞧。

從車站去古城的路上,覺得這個小鎮外圍的建築特色不大。大概是最近小鎮風格看多了,現在並沒有什麼特別大的新鮮感。

走過前面的一座石頭橋,穿過一道拱門,進了古城,感覺就一下就來了。古城的街道不寬,全是小青石磚的路面,兩邊是各種小店,賣甜食,洋娃娃,木偶,明信片,小玩意兒等等。小店的招牌大多當街懸在高處,設計的很別致用心,幾乎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因為臨近聖誕,店內的布置的比較應景,聖誕氣氛相當濃厚。

按著地圖,順著小石磚路,漸漸就走到小鎮的中心——古城裡面的廣場。廣場中央是一個噴泉,周圍是古城的一些重要建築,教堂,市政廳等,還有一些商店和餐廳。先略過這些,直奔博物館。

博物館中午休息,冬季要到下午2點才開門。也好,利用這段時間吃飯。於是又返回廣場。

廣場上的噴泉雕塑造型有點誇張,估計是一種像征物,可能有什麼宗教意義,顏色斑斑玻玻,很有些陳舊感。盡管噴泉沒有水,哎,又是冬季,可是在這汐瀝瀝的小雨天,卻顯的很有味道。廣場上一家出名的珠寶店外站著一大批游客,像是猶太人或者東歐之類的,哎,天下烏鴉一般黑,國外的旅游團也興這個。再走進另一家手工藝品店,也聽到購物的游客在彼此詢問,這裡是否導游推薦的賊貴的那家。哈哈。

羅藤堡有一種甜食比較出名,翻譯成中文叫雪球。個頭比想像的要大,外觀像個中國古代的繡球,外面裹著巧克力醬,看著十分誘人。我以為是冰激凌,一嘗,原來像上海以前有買的“開口笑”之類的甜食,味道很一般,有點失望。價格從2-6歐不等。幾乎家家小吃店都有這個東東賣,感覺去了周莊,家家都是萬山蹄。

鎮雖小,卻不乏名品店。走進一家水晶店,看到一條心儀許久的項鏈,價格較市價略便宜,躇足再三,還是沒買,這些奢侈品實在是遠遠在我的預算之外啊。

進了博物館,照例又可以買學生票,嘻嘻。一共上下4層樓,圖片實物陳列的很詳盡。如果說你還不是很明白什麼是犯罪博物館的話,叫它做刑具博物館,你就明白了。

博物館介紹中世紀對人的處罰用刑方法。記得以前看“勇敢的心”,梅爾吉普森最後被處死的時候,屠夫問他,你只要說些尊敬國王的話,就給你一個痛快,要不就一刀一塊的活活折磨你,可英雄最終一聲“freedom”讓我看的熱淚盈眶。其實這在中世紀的時候還是很常用的一種極刑手段,還有就是現在恐怖分子慣用的斬首,以及類似中國古代的五馬分屍。

在拐角處發現有種刑具叫“head screw”,人被固定著坐在椅子上,用鐵釘鉚進頸後或腦部,非常恐怖。看那張凳子平平常常,不起眼,可是我卻聯想到,去柬普寨看到的歷史照片,赤柬統治時期對平民,尤其是知識分子的殺戮,就曾用過這種酷刑,過目難忘。

人類多麼的奇怪啊,大家本都是同類,自然的產物,共同經歷生死,“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總算換了一個展廳,不那麼血腥了,而且還挺有意思,是對市井百姓的懲罰。

如長舌婦的面具,像電影“鐵面人”裡的面罩,不過用鐵片做條長長的舌頭,有的還誇張的做了兩只尖尖的衝天的耳朵,或者掛個鈴鐺,哨管什麼的,她一轉頭或者一呼吸,就會有很大的響動,面罩有鎖,屬於強制性示眾,上街外出自然是大眾目光的焦點。

有些面具感覺簡直就是唱戲用的牛頭馬面,估計是想達到醜化羞辱被罰者的目的。

還有的更有趣,看見圖片上二個男人的四只腳,被除了鞋,固定在同一塊木板上,小孩們就用蘆薈什麼的枝條去搔他們的腳底,一邊的大白鵝也不甘示弱的用舌頭去舔他們的腳心,可憐的被罰者的表情相當痛苦,哈哈。

還有一個展廳,則擺放著一些書籍,文案記錄什麼的。在那裡,我赫然發現有一本書的名稱居然叫“The Theory of Torture”,讓我啞然失笑,天哪,這個世道,當真是行行出狀元。

出了博物館,又在小城其它地方逛了逛。羅藤堡城雖小,博物館卻挺多,也都挺有意思的,如木偶玩具博物館,聖誕博物館,可是時間的關系,我都來不及去。走到古城的城牆邊,望著遠處的德泊河,想起小時候看過的一本連環畫,名字好像是“德泊河的夏伯陽”, 夏伯陽是一個人,好像是什麼英雄,不過那時小,就沒看明白,覺得外國的東西就是有點復雜,不怎麼好理解,可也沒想過十幾年後,我可以站在德泊河邊。

早就聽說羅藤堡又是日本人非常喜愛的一個小鎮,一逛,不得了,何止N多,旅游問訊處的介紹單章上有日文,小店裡的標價牌上有日文,就連刑具博物館裡都有日文注解,簡直就是鋪天蓋地的多。對那些用日語同我打招呼的人,我都義正詞嚴的告訴他們“absolutely not”。

出了古城,准備回去了,忍不住又買了明信片,找到黃盒子,投進去,向遠方的家人報個平安。

火車站邊上的一家小店賣doner,一種土耳其風味的批薩,是我吃過以來最便宜和最好吃的一次。

暮色中我又心滿意足地踏上回程的路。

附圖,羅藤堡街頭的噴水池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