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寒流來襲的十一月能夠候鳥般飛去桂林,全是拜公司所賜。因為十年大慶的由頭,公司這回破天荒的慷慨,將今年的冬游從雙臥升級成雙飛;目的地比往年遠了數倍。Peter和我都未曾到過廣西,這個遙遠的省份甚至從沒被列入我們的出行計劃。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這次的桂林之行應該歸於生活中的驚喜那一類情形。
第一次腦筋開竅,給Peter預訂了機票和酒店同行。而我,將從公司的周詳安排中逃走,和Peter一起找尋只屬於我們兩人的游程與精彩。
心情直到出行前三天拿到Peter的機票後才逐漸興奮起來。胡亂的采購零食,收拾衣服,胡亂的坐上飛往桂林的班機。出發時北京天還沒亮,在一機艙的同事的嘰嘰喳喳中,不知不覺到達桂林兩江機場。溫潤的風和空氣頃刻將我們這些北人包圍。
因為我的機票是公司預定的,和Peter分乘了兩個航班,他先我2小時到達,已經在景秀酒店辦妥了入住手續,正等得萬分不耐煩。這個急性子的家伙,會合後根本不給我午餐的時間,一股腦的拖我去七星公園。我只好在公園門口的小吃店吃了一碗米粉點飢,才2塊錢的米粉,然而香、辣、酸、滑,和北京的味道完全不同。我根本不愛吃太辣的東西,然而桂林米粉如此美味,令人直到此刻回憶起來還口舌生津。
旅行前的天氣預報顯示,一場寒流正在席卷全國,這是今冬最猛烈最具影響力的寒流之一。此刻,它呼嘯著躡著我們的足跡抵達了桂林,伴隨著太陽的西移,天氣一點一點變陰沉,風也愈大愈涼,自這一碗米粉開始,我和Peter的桂林美景之旅徹底演變成的美食之旅……
七星公園是我們最不喜歡的那種旅行社景點,然而既然來之,則游之,反正游與不游都是一種遺憾。從著名的花橋入口進入公園,這座石橋建於宋代,重修於明朝,然而近年的修繕已經完全篡改了它的味道,滿眼都是簇新的廊柱和明晃晃的油漆,讓我打心底莫名的拒絕它。Peter在龍隱岩發現了他最愛的摩崖石刻,隨他一路拍照過去,繞到了公園圍牆邊的小路上。在荒草之間,佇立著幾座不知什麼年代的石像生,一對石羊,一對石龜和一對石虎,那石虎的造型真是萬分可愛,風雨早就磨損了它們的棱角,它們就像兩只布老虎一樣,咧著豁牙的大嘴蹲坐在草叢中齊齊傻笑。
七星岩是我們參觀的第一個溶洞,五顏六色的燈光將奇形怪狀的鐘乳石裝扮成迷離世界,雖然旅程很短,仍然使我們十分驚喜。放過了華夏之光廣場,放過了棲霞寺,放過了克林頓演講處,我們出洞後直奔駱駝山。真駱駝見過多少次,駱駝峰的圖片也見過多少次,然而當它真正矗立在面前時,仍然不得不為這座山峰的惟妙惟肖驚嘆。拍照,前後左右的拍,才見到桂林第一座名小山我們就失去了鎮定。除了這些,七星公園最吸引人的是那些游園的市民,他們不在景點喧嘩拍照,而是三五圍坐在石桌邊打牌或是鬥紙牌麻將,令人羨慕的悠然啊。
離開七星公園直奔像山,作為桂林的像征,再俗再濫也是必到的景點。不過我們只是探班,冷風裡站在濱江路的欄杆邊,從樹叢的縫隙中探看了奇妙的像鼻和可愛的像背小山,僅此而已。
去公司訂的酒店拿我的行李,可同事們都在晚宴未歸,只好和Peter在一家名為“陽光,綠島”的餐廳先吃晚飯。在服務員的推薦下要了個桑拿牛肉,又要了馳名的荔浦芋頭(鍋仔雞蛋角芋頭),還有海鮮XX(春卷一樣的東西,忘記名字了)和米粉,好吃啊好吃,才50元,唯有米粉不如中午的小店道地。路上又吃一串炸臭豆腐,抹的那層腐乳,鹹甜適口,回味~~~
是夜住在通過攜程預定的景秀大酒店,三星級,然而客房環境一點不比公司訂的四星差,還有自己的DVD頻道。早餐也比較豐富,可是我只吃了芋頭和白薯,窮人就這點愛好。
第二天8點就起來了,不是不想睡到自然醒,而是殘酷的生活已經將我的生物鐘訓練至此,想放松都做不到。早飯後退房,沿漂亮的前台小姑娘口述的路線前往汽車站。路過一家小小的米粉店,十幾個當地人在排隊等候,天啊,這家店的米粉味道一定一流,可惜我是既沒胃口又沒時間享用了。
走路十幾分鐘到達桂林汽車站,人很少,順利的登上前往冠岩的中巴車,也聽到了當地人的發音,他們將“岩”讀作ean(去聲)。一個多小時後到達冠岩,天陰沉的厲害,坐滑軌車直接殺進洞去。這裡的游客顯然比七星岩多多了,我們也不的不和一個陝西口音的旅行團共享一名導游。
較之七星岩和蘆笛岩,冠岩多了些探險的內容,我們要先乘坐小船穿行過一段地下河,這裡沒有燈光設施,而是發給游客人手一只手電,欣賞溶洞原始風貌;接下來還要乘坐一段小火車,穿過一條高深的溶洞峽谷;這之後還有幾公裡精彩的旱洞步行觀光。冠岩比七星岩大了數倍,洞窟處處幽深寬闊,經常有小岔洞通向未知的黑暗,如果沒有導游的帶領,也許真的有迷失在洞中的危險。然而有了導游,又不得不跟隨她的節奏,聽那些爛俗的講解。好在冠岩的風光還令人滿意,不知不覺就消磨掉三個小時。進洞之前已經有當地私船主主動向我們兜攬了生意——從冠岩前往興坪的游船,開價200元。也不曉得這價格是否公道,反正乘船游覽漓江是一定不能錯過的,就答應了他們。出洞後船老板果然已經守候在洞門,隨他登上一條泊在碼頭的綠色鐵皮機動船。船頭的玻璃上噴著醒目的紅字“不准載客”,然而乘私船游漓江已經成了很多自游人不二的選擇,明知被抓要受罰,還是有很多小船願意冒險。
小船嘟嘟嘟嘟離開碼頭,清幽碧綠的江水綢緞一樣在面前展開。山是碧螺髻,水似青羅帶,霧蒙蒙的天空背景中,漓江仿佛一位含羞帶怯的少女,安安靜靜坐在一旁的陪伴我們展開旅程。從船舷邊望下去,江水清可見底,看不到游魚的痕跡,只是偶爾有幾葉水草漂過。這條船除了船老板就只有我們兩人,老板搬出兩把折疊小木椅,讓我們坐在船頭。無遮無攔的視野中,放眼都是可以入畫的風景,唯一的遺憾是沒有陽光暖暖的照在身上,令旅行缺失了一些悠然的味道。若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漠總相宜,西湖如此,漓江亦是如此,霧靄中的重重秀山更加玲瓏可愛,岸邊一叢叢鳳尾竹,掩映著或灰或白的農家屋舍。船老板遇到景點就暫時離開方向盤給我們指點一番:鯉魚掛壁,半邊渡,張果老倒騎千裡馬,石人推磨,童子拜觀音,烏龜上山,八仙過海等等,有些很是形像,有些則不過而而。最吸引我們的還是那些沿途所見:漁人撐著竹筏帶著魚鷹捕魚;小村裡一群人正按照傳統的工藝扎制竹筏;老奶奶和小孫女坐在樹下聊天,旁邊圍著家裡的一條水牛,一口花豬和一頭黃狗;雙層的漓江官船鳴著汽笛超過我們,船尾廚師正在為午餐忙碌,而小販的竹筏也飛快的靠上去……
這是漓江的生活,甚至我們這些過客也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高大官船裡的游客透過玻璃窗好奇的看我們,我們也將好奇的目光投向大船;而當遇到江邊徒步的旅人或是另一條載客私船,大家都會會心的揮手致意。我喜歡這種感覺,和自然融為一體的感覺。
畫山數馬,和Peter加起來也不過認出兩匹,失敗啊。
黃布倒影,在點點的細雨中反復對照著二十元背面,無果。
船最後停靠在興坪碼頭前的一個小村,我們的目的地到了,私船是不敢挺靠興坪鎮碼頭的。上岸後在船老板的介紹下十元錢乘坐一輛及其破舊的小面,在極窄的小路上顛簸十幾分鐘就到達興坪長途車站。Peter覺得這十元錢花得很不值——然而那輛小面是如此的破爛,竟然是左舵的,肯定是走私的報廢車——我甚至願意花更多一點錢讓它平安將我們帶到汽車站。這段路其實不長,只因為飄雨我們才選擇乘車,否則徒步應該是更佳的選擇,路上會遇到背簍裡裝著寶寶的藍衣少婦,走過鎮上的老屋和深巷。回來後才知道,興坪是座古鎮,還很有幾處古跡。路邊見到薯莨(聽發音應該是這個名字)擔子,鹹菜疙瘩一樣的塊莖,據說味道像地瓜,後來就再沒見到。這東西生吃應該不好吃,然而沒有買來嘗嘗仍然有些小小遺憾。
坐興坪至陽朔的區內班車到陽朔,除了我們,滿車都是當地人,男人們上車時都夾著劣質卷煙,使得車廂氣味很是難挨。我在等待的時間往窗外看,發現了久違的綠色軍用膠鞋以及當地人的通用交通工具,那是一種碩大的三馬子,後鬥搭一個帆布棚,乘車人坐在兩側,中間可能還堆滿鼓漲的編織袋。
套用那個新詞,我是有些審美疲勞了,一路無話,被中巴拉到陽朔長途車站。下午四點,Peter和我出現在蜚聲國際的陽朔西街街口,傳說這條長僅五百米的小街一年能夠成就二百對異國姻緣,許多國人都報著朝聖的心慕名而來。我們並非慕名,而是預定的酒店就在西街街口,不得不在這花街柳巷流連。
麗景假日酒店給我們一個驚喜:因為房源緊張,我們預定的標准間免費升級為觀景房,好開心啊!准四星的酒店客房設施自不必多言,這是我們唯二的奢侈旅行。放下行李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陽台觀景,樓下就是西街,而對面則是陽朔公園。
稍事休息後也去看那條聞名已久的街巷。環境還真不錯,干淨齊整的石板路,兩邊的店鋪酒吧林立,都是南方特色的半仿古建築,小店都不像秀水或是麗都市場那樣聒噪拉客。十幾分鐘就走到街尾,也就是漓江江邊,沒辦法,整個陽朔縣城就是如此袖珍。攤子轉遍沒發現好東西,都是大同小異騙老外的貨色,手工普遍粗糙,只買了只沙田柚回賓館享用。
柚子吃罷夜幕也悄悄降臨了,從陽台看去,西街突然換上了另一付面孔。入夜的西街從樸素的碧玉一下子變成了風情萬眾的少婦,處處霓虹閃爍,紅燈串串,仿佛自地底湧出滿街筒子的人。我們也被感染,再次下樓去。在一家名叫“西街傳人”的餐館吃飯,牆上的照片顯示宋祖英曾光顧過這裡。我們點了著名的陽朔啤酒魚,味道出奇的好,辣、酸、鹹、甜配上魚鮮一層層刺激我們的味蕾,兩斤七兩重的大魚頭竟被吃得精光。飯後西街漫步,發現一家酒吧正在放電影,《六人行》+《特洛伊》,於是走進門去,小小的酒吧一樓已然人滿,長袖善舞的老板為我們生擠出一張小桌。給自己叫了熱乎乎的水果茶和香噴噴的爆米花,給Peter叫了杯cocktail,我們旋即投入了電影故事。《特洛伊》看到一半忽然感覺有些疲憊,一看時間才九點半,該死的工作制生物鐘啊。想了想還是決定回酒店休息,站起身才發現整個酒吧除了伙計,就只有和我和Peter以及我們旁邊的一對是亞洲人。
本想多睡一會兒的,可是總覺得房間冷,還是沒睡好。在酒店吃早餐,都是我的最愛:脆甜的新鮮荸薺,脆甜的玉米粒以及各種水果。氣人啊,Peter又急性子的要出門,不肯讓我大飽口福。本來今天我很想去漂流遇龍河的,然而欲雨的天色使我們不得不令作他想。走出酒店大門立刻有幾個當地農婦導游圍上來:“坐我的車去大榕樹,蝴蝶泉吧。”“包我的車去水岩吧!”
頭晚Peter看地圖時被一些XX水岩的名字所吸引,這會兒聽到這兩個字頓時堅定了念頭。最後我們三十元包了一輛觀光車(其實就是五菱小面後面改造成電瓶車式樣)游覽陽朔那些著名的景點。司機夫婦極力向我們推薦一處龍門水岩,於是第一站就去那裡。車子不緊不慢的開了半個多小時,經過蝴蝶泉,攀岩基地,還路過了一個菩薩水岩,這才來到龍門水岩售票處,路邊立著一塊牌子,寫著“唯一的真正水岩售票處”。
其實龍門水岩就是一個被外國探險者發現後由當地農民經營的一個溶洞,門票沒有稅務局的章,可以砍價,我們就將128元/人的全洞票價講到100元/人。領了應急燈後,我們的包車又將我們送往水岩。真正的岩洞距離售票處還有相當的距離,而且只有土路,路邊的柚子林果實累累,可是稻田就慘不忍睹,既沒有水也沒有禾苗。途中還經過一個小村子,房屋都是青黑的瓦頂,牆上刷著褪色的計劃生育標語,農婦在小溪邊洗衣,幾個小孩子在場院裡玩彈球兒,豬只和雞群在房前屋後自由自在的覓食,我們的經過沒有驚擾任何人。再翻過一座小山才到達龍門水岩入口,非常低矮的一個洞口,像裂開的大嘴,無法想像怎樣才能鑽進去。
驗票後,一個水岩導游——就是一名當地農婦,領我們乘船入洞,我們包車的司機夫婦因為沒見過也說一起去看看。我們五個人坐進一條小木船,導游撐起一支短竹蒿,開始了我們的探洞之旅。這是一個完全沒有開發的溶洞(岩洞),沒有一點燈光設備,只在必要的地方人工構築了碎石路或是小橋及台階。洞口果然低矮的可以,大家必須伏身在船上才能進入,幸好還配備有安全帽,否則還不知要撞出多少包。劃行數米後洞窟逐漸開闊,自然光線越來越少逐漸消失,我們手中的應急燈開始發揮作用。在應急燈黃色光暈裡,岩壁的一大塊石鐘乳宛如巨大的蓮座,金黃和乳白兩種顏色層疊在一起,金黃的部分還在燈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導游操著方言味道很重的普通話為我們講解每處景點,就是一些形狀稍微特殊一些的石鐘乳,我們有一搭無一搭的聽著,應急燈光和目光完全是隨心所欲的四下掠過。我們來這裡可不是為這些石頭,它們固然好看,可是未知的前方,無盡的黑暗和危險的腳下才是探洞的真正魅力。
短短航行之後棄舟登岸,導游脫去外套,說洞裡很熱,不過我們剛從寒風中進來,並未感覺到她說的潮熱。 在導游的提示下我們踩著碎石路小心翼翼的前行,前後左右不時有水滴滴落的聲音,琤琮如琴音,而水滴也令腳下的石頭愈發濕滑。沒想到這個溶洞竟如此巨大,應急燈的光柱只能勉強照到洞頂。不知道是走在什麼地方,反正高高低低不停地走,有時要登高,有時要涉水,有時還要鑽洞,小腦不發達的我經常需要手腳並用。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沒有燈光修飾的緣故,我感覺這裡的石鐘乳形狀遠沒有冠岩的奇麗,而且很多巨石根本不是石鐘乳,唯一的好處是這裡的石鐘乳都是生長中的,可以超近距離接觸……夏天洞中還可游泳洗泥巴浴,如果高興可以玩一整天,可是在這個季節,我們只能走過,路過,並錯過。
沿著地下河邊的路最終走進溶洞深處,這裡都是像黃龍一樣層層疊疊的鈣華池,要再深入就只能趟水了。我和司機老婆不約而同的放棄了,導游帶著Peter和司機去往溶洞盡頭。在導游離開後,我試圖搞一小塊石鐘乳作紀念,然而那些圓乎乎的小石頭附著力極強,不動用鐵錘是不可能如願了。洞裡哪找鐵錘啊,我只好悻悻作罷,就當保護自然環境了吧。
過了好半天才有一點亮光自洞深處閃出,Peter他們回來了,說盡頭是個水潭。出洞的路感覺平順很多,也許是因為走過一遍的緣故,這一趟走了三個多小時,真有些熱了。我們的小船在簡陋的渡口靜臥著,這才是真正的野渡無人舟自橫。
出洞後眼前一片明亮,竟然見到了久違的陽光,雖然淺淡,仍覺得身體溫暖許多。回縣城的路上在月亮山下照相,當地人建了些高台,照相1元/人,貴雖不貴,卻萬分討嫌。路邊買煮玉米一根,甜,從沒吃過這樣甜脆的玉米。
買票去了大榕樹公園,本來很希望省卻18元/人門票的,可是公園為了掙錢,在路邊密密匝匝種滿了竹林,一點榕樹的影子都看不到。進園後果然失望,游人寥寥,僅有的景點就是那棵巨大的榕樹和河對岸的劉三姐對歌台。在榕樹前留影,忽然發現河上架有一座小橋,當地人在橋上來來往往,是個可以免費欣賞大榕樹的好地方,可恨我們的司機沒有將我們送去。
15分鐘結束觀光,肚子開始咕咕叫了,因為下午我的同事們也來陽朔,想和他們一起午餐,所以先回賓館隨便吃些零食。直到下午兩點,同事們乘坐的漓江官船才到達陽朔,在西街找到我們。可是旅行社留給他們的時間太緊張了,根本無法和我們分享啤酒魚,大家只能在街上閑逛了一圈分手。路過陽朔公園,Peter提議進去看看。這個公園對當地人免費,因此仿佛大路般人來人往。我們爬了三座小山,俯瞰了整個陽朔縣城,路過一個英語學校,還看到三個年輕人在山上用李陽的方法學習英語,陽朔學外語的氣氛真是了不起。
肚子再次抗議了,趕緊跑去啤酒魚。這次在新西街的一家叫鄭佬三的小店吃的,仍然是意猶未盡。在路邊買了早就看好的煮栗子,又大,又粉,又甜。
本想最後一天吃它一大盤荸薺的,誰知第二天早餐竟沒有荸薺和玉米粒,真是太令我失望了,只好吃了一大盤別的東西。從陽台最後看一眼清晨寂靜的西街,晶瑩的曉月掛在山頭,最後一天終於放晴了,而我卻必須離開了。退房,我帶著行李前往桂林歸隊,Peter一個人輕裝再在陽朔晃一白天。我的審美疲勞全好了,在長途車上貪婪的看了一路風景,車子經過清清的遇龍河,經過一間又一間柿餅晾房,堆滿小山一樣柚子的水果攤,桂林植物研究所/桂林植物園,桂林國畫院,桂林陸軍學院,最終到達桂林火車站對面的終點站。在觀光酒店找到同事,大家對我這幾天的行程都很好奇,這三天裡他們在導游的帶領下掃蕩了桂林的三山一岩一江,覺得十分乏味。十一點午餐,我萬分的懷念路邊小店兩元一碗的米粉,旅行社安排的飯菜如此難以下咽,連吃了兩碗米飯我才找到飽的感覺,據說我的同事這幾天午餐晚餐都是同樣的菜譜,幸虧我逃走了。
我是下午一點多的班機,一路好睡回到北京。Peter是晚上八點半的,那天他獨自漂流了遇龍河,游覽了蝴蝶泉,返回桂林後還去了像山。我幾乎可以想像他坐在竹筏上,曬著太陽,聽著CD,懶散的樣子,嫉妒啊!!本以為陽朔的蝴蝶泉不好玩,可從Peter的照片裡看還相當不錯。為了撫慰我受傷的心靈,Peter搜遍小攤給我買到了我一直念叨的柳州小棺材,還挺精致。沒有認真的看地圖,回家後才發現在陽朔我們竟錯過了徐悲鴻故居,莫大的遺憾。
隨後幾天公司的網絡上一直流傳著桂林的照片,我的遇龍河,我的冠岩都令他們羨慕不已。最令他們羨慕的還是那張模糊的啤酒魚照片,那也是令我和Peter懷戀的這次旅行中的最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