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是一所花園式的美麗校園 時刻讓人心曠神怡 一跨進廣州南校區 20多年前的主校區 有一條筆直的中央大道 道兩旁的高大的巨榕樹 遮蔭蔽日 其氣勢 令人振奮令人感慨 1 校區的擴張 見證發展
現在的中山大學共有四個校區 總面積達6.17平方公裡 廣州南校區 占地1.17平方公裡 而北校區原是中山醫科大學 占地0.39平方公裡 在1953年院系調整中分離出去 2001年10月26日又再次並入 同時又建立了1999年開始籌建的珠海校區 和2004年才落成的在廣州大學城內的東校區 分別占地3.48平方公裡與1.13平方公裡
2 20多年前的中山大學的校區 與學生生活 回憶篇
20多年前 中山大學的校區 就是現在的南校區
那個時代 上世紀70年代末 是恢復全國高考後一年 正流行“學好數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 學習理科學習物理成為一種時尚 社會上和在校生 其學習的熱情都十分高漲 那時候 考進大學 除書費外伙食費外 在大學一切費用都是國家承擔的 畢業時國家統一分配 考進大學也就意味著有良好的前途
20多年前 學生們都住在校園區東邊 本科生是10人住一間 每人有一張書桌 在狹小的空間裡放10張書桌 是非常擁擠 同學進或出 坐著的同學須欠身讓行 不像現在本科生4人一間 可以放置電腦的許多物品
就學習環境 也比現在遜色多了 在校園區的西側的簡陋課室裡 放置簡陋的帶寫字板的椅子 光線不好 上課時 如果坐在後排 可能就看不到黑板報上教師書寫的字 另外 去校圖書館自修 每每必須早早排隊 才會有座 書本占位做法一直流傳至今 早上下午晚上 在圖書館門前等開門曾是當初一道風景線
就餐環境 最初幾年 學生是拿著油印的就餐券 去約定的食堂就餐 其菜的品種單調有限 食堂數量有限 不像現在 學生可以在自己喜歡的食堂就餐點自己喜歡的飯菜 雖說如此 並沒有覺得飯菜不可口 在廣州那幾年 在食堂裡 初次品嘗了苦瓜和空心菜 雖說這些菜現在在上海很平常 而以前是沒有的 校園內有個內部小餐廳 對在校師生開放 價格便宜 是許多同學聚會用餐的場所 筆者曾在那兒辦過20歲生日 邀請了6,7個同學 一桌飯菜 僅花了30元左右
就購物環境 20多年前 校園內售品部屈指可數 買點學習用品和餅干水果 除去河北市區外 會在怡樂村邊門外的小商店購買 那時候 買許多物品 還需要票券 比如糧票 外地學生 還有全國糧票
就娛樂環境 與現在比起來 少得可憐甚至沒有 校園每周末會在露天廣場上放映一部免費的電影 同學們須帶好自己宿舍的凳子前去觀賞
不過 那時候學生自己組織的活動組織的社團也是不少 比如中文系組織的文學社 常在校園櫥窗裡發表精彩的文章 經濟系有一位上海籍的同學 是一名集郵愛好者 出面組織了集郵社 搞得有聲有色 經常在校園辦展覽 並參加廣州全國集郵比賽
那個時代 學生年齡跨度很大 有少年大學生 有已婚的中年大學生 大齡的或已婚的本科生 他們的成熟老練 待人接物 和世故 有給中學生畢業的本科生 是很好的正面示範榜樣 也有反面的不良影響 談情說愛 成雙成對出入校園 以文科中文系外語系見多
3 學會讀書 學會做人 也學會了玩 回憶篇
在大學幾年 須學會讀書 學會和五湖四海來的同學交往 學會玩
在中大 當社會上有什麼流行元素 就會馬上出現在校園裡 比如 那時候剛流行跳交誼舞剛流行跳迪斯科
珠江與中山大學為鄰 出北門就是中大碼頭 其對岸是二沙頭 一度是原廣東省廣州市培養體育運動員的搖籃 從中大碼頭下水 橫渡珠江 曾是不少學生的暑期作業 加上來游泳的市民們 漲潮時的珠江江面上 人頭湧湧 非常壯觀 20多來年前 珠江水還算干淨 當然 在校生還可以在學校游泳池游泳 那不是免費的
沿珠江邊 往西有個珠江游泳池 現在是游艇會所 原有航模訓練基地 還有溜冰場 現在已經是居民樓了
那時候 廣州休閑娛樂場所不多見 廣州文化公園 市二宮 則是大學時代經常光顧的地方 其內也設有溜冰場 現在廣州文化公園失去過去的輝煌
4 行進暑期期終考試期 會在屋頂乘涼睡覺 回憶篇
20多年前 學生宿舍的屋頂是平頂 弄個梯子或壘起幾個凳子 就可以登上屋頂 在屋頂上眺望珠江 別有風味 由於廣州獨特的氣候 宿舍裡又沒有電風扇 晚上會難以入睡 不知是那幢樓的學生起頭了 以後每天晚上 在每個男或女宿舍屋頂上 總會見到乘涼睡覺的學生 學生們會從宿舍中拉出一條電線到屋頂 播放音樂帶或收聽廣播
5 去同學家品增城荔枝 回憶篇
在大學時代 同宿舍有位來自增城的同學 他家種有十幾棵荔枝樹 在要畢業前夕 他邀請了全班所有的男女同學 去他家品荔枝 那次的活動 讓人記憶深刻 至今忘卻不了 他家荔枝樹 品種繁多 現在市面見到過的品種獨有 同學們可以在樹下盡心地品嘗 記得那時 他的家人還特地熬了一大鍋粥 以降貪吃荔枝引發的虛火
6 變了與沒有變
此次中山大學之行 是早晨6點15分左右 從沙面的白天鵝賓館出發的 在黃沙乘1號線地鐵 並在公園前站轉2號線地鐵後在中山大學站下的 為了趕回賓館就早餐和之後的活動安排 沒能在校區內待過多的時間 只能從南正門進 沿中央道 一路拍攝 從北門廣場出 雖說有點倉促 中央上的榕樹依然挺拔 小禮堂還是風采依舊 孫中山先生的十字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依然明晰可見 孫中山先生的紀念銅像依然栩栩如生 中央草坪上的惺亭和草坪兩側的建築物 如原圖書館 依然存在 北門池塘依然如故 唯一變化就是 北門有廣場有牌坊有了通人民橋的濱江路 中大碼頭東移於正對北校門的位置
今年是中山大學建校80周年 中山大學正和全國其他高等學府一起 為培養人才奉獻自己
附
中山大學 20多年前 每年會從上海招收20名左右的大學新生 故在每個系裡 每年級平均有2名上海籍的同學 由於鄉音緣故 那時候 在校的上海同學 彼此多少有知曉或來往 而現在 上海學生獨生子女見多 戀家見多 故現在去中山大學讀書的本科生寥寥無幾 那時候畢業分配原則是 那兒來回那兒去 就是說上海生源 基本上會回上海
圖為 中山大學南校區中央道草坪 孫中山先生的紀念銅像面北意寓“北伐”
姐妹篇 20多年後重游廣州 漫談變化之一——城市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