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見聞

作者: guxin0127

導讀內蒙見聞:體會蕭峰心情鄙人最近去了趟內蒙古的幾個城市,自然對內蒙的歷史和人文進行了一番研究,學了一些民族知識,現留下來與大家分享分享。 首先是關於內蒙的一些地名的由來。我們知道,內蒙的一些地名是音譯來的,其中的一些名字對應與漢語的行政劃分。比如,“浩特”對應於“市”(比方,呼和浩特,漢語意思為“青色的城市”;錫林浩特就是“草原的城市 ...

內蒙見聞:體會蕭峰心情鄙人最近去了趟內蒙古的幾個城市,自然對內蒙的歷史和人文進行了一番研究,學了一些民族知識,現留下來與大家分享分享。

首先是關於內蒙的一些地名的由來。我們知道,內蒙的一些地名是音譯來的,其中的一些名字對應與漢語的行政劃分。比如,“浩特”對應於“市”(比方,呼和浩特,漢語意思為“青色的城市”;錫林浩特就是“草原的城市”,還有二連浩特等等);然後是“盟”,是與市同一級別的行政單位(比方,呼倫貝爾盟、興安盟、哲裡木盟等);下面是“旗”,相當於縣(比方,奈曼旗,南,北甘旗,科爾沁後翼左旗等);再往下是“塔拉”,相當於鎮(比方,那音塔拉,伊虎塔拉,也叫伊虎塔),再往下是“蘇木”,相當於鄉,最後是“噶查”,相當於村。

下面再說說蒙語,民族語言有民族語言的美麗,比方說科爾沁草原的意思是“遼闊的草原”,“郭勒”的意思是“河邊”,霍林郭勒的意思就是“霍林河的河邊”。我認識的一位蒙族大叔的名字叫“秦哈司”,漢語的意思就是“秦寶玉”,你說有趣不有趣呀?不過在通遼說漢語的人要比說蒙語的人多,這個城市已經被漢化了,不過在奈曼旗就不同了,我剛下火車時,感覺想是到了外國,大家都在說著舌頭根很硬的蒙語,不過這裡的漢語還沒有過多的受蒙語的影響(奈曼旗是通遼的一個縣)。可你要是到了赤峰,那裡人說的漢語你就不會聽懂了,這就是所謂的民族化!

再說說蒙族的民族食品,作為游牧民族,蒙族人很會作一些牛羊的食品,聽說他們把牛羊身上的每一處都利用了,不像漢族人那樣浪費的。最著名的蒙族食品就是:奶茶,奶豆腐,炒米,手抓羊肉等。奶茶的滋味很好,比鮮奶的味道好極了;至於奶豆腐,可就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享用的了,還好以前高巍曾帶過奶豆腐來,我對那股很汕的奶味能夠適應,據說奶豆腐很珍貴的,十斤鮮奶才能提煉一斤奶豆腐喲!不過,作為漢族人,可以吃拔絲奶豆腐,就不會有那股汕味了;可對於炒米,我就不行了,連從小長在那裡的我的表妹也不敢喝的,不過,我敢於吃螃蟹,喝了一口就再也不敢去碰他了,不過,我可是喝過的呦;至於手抓羊肉嗎,自然是好吃的不得了呀。內蒙還有一些地方食品,在奈曼旗的西湖,我就品嘗了十足的”全魚宴“(知道麼?西湖鯉魚是國宴的一道菜,以前我一直以為,那是杭州的西湖,這回才知道是內蒙的奈曼旗,我說這裡這麼有名呢,我在奈曼旗看到了很多阜新的車來這裡打魚,這裡離阜新很近的),十二條魚作成的全魚宴很棒的,有鯉魚,草魚,靖魚,還有蛤蜊肉,從湖表面吃到湖底,很爽的!

蒙族的歷史,這裡發跡於遼代,歷經元朝達到高峰,一直到清朝,這裡仍設有王府,在奈曼旗我就參觀了一個王府,是由內蒙第十一任郡王,道光皇帝的乘龍快婿--楚爾尼布扎庫於1863年建立,清朝的內蒙郡王共13任,他們有的反清,有的做清朝的走狗,有的被罷免,有的被選為駙馬,到了最後一任,到了太平軍北伐,軍閥混戰時期,他們更是力保大清,頑固不化,終於走到了盡頭。

以上從幾個方面說了我這次對內蒙之行的一些見聞和感受。我花了近一個小時的時間把他整理成文,供大家品位。我是越來越喜歡蒙族這個民族了,也越來越喜歡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了!內蒙之行也誘發了我對中國,乃至世界各國的文化和地理風光的好奇,沒說的,只有通過自己的不屑努力才能實現這一夙願!你們說呢?

寫罷深思,不禁體會了蕭峰大俠的心境,那種與世無爭,沐馬溪邊的生活非常人所能體會,這正是“塞外風光有奇趣,只羨牧童不羨仙”!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