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掠影(七)——匆匆塔爾寺

作者: 海底魚

導讀22、塔爾寺的遺憾(9-21)第二天一早,我們的目標是塔爾寺,預備在那裡逗留一上午,然後再趕中午的火車結束這一次的旅行。 塔爾寺位於青海省湟中縣,我們事先都沒有去查看它的方位和路線,等到坐上市內的旅游公車後才知道離西寧市內還有很遠的距離,算一算時間,坐公汽來回肯定會趕不上回程的火車了。趕緊提前下車,給殷師傅打了電話,麻煩他再給我們跑趟車。 ...

22、塔爾寺的遺憾(9-21)第二天一早,我們的目標是塔爾寺,預備在那裡逗留一上午,然後再趕中午的火車結束這一次的旅行。

塔爾寺位於青海省湟中縣,我們事先都沒有去查看它的方位和路線,等到坐上市內的旅游公車後才知道離西寧市內還有很遠的距離,算一算時間,坐公汽來回肯定會趕不上回程的火車了。趕緊提前下車,給殷師傅打了電話,麻煩他再給我們跑趟車。

師傅趕到後,看著我們焦急的樣子,笑著安慰我們:“時間應該來得及的,別擔心!”

一路疾馳,終於到達塔爾寺,師傅在門口幫我們請了當地的導游,是位漂亮的藏族女孩,藏名德吉拉姆。

時間太緊張,我們一刻也不敢多浪費,細心的師傅告訴了導游我的火車時間,讓她一定要把握好時間。

寺前的廣場上,整齊排列著八座白塔,造型都是大同小異,尖頂圓身方形底座,腰部和底座上都裝飾有花紋和圖形,每個塔身上還有一個佛龕,裡面藏有梵文。這八座塔被稱為八寶如意塔。德吉拉姆介紹說,這些塔是為紀念佛祖釋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的。

塔爾寺裡的游客很多,寺院分布很大,幸而有德吉拉姆的引領,否則這個短短的時間裡,我們肯定轉得慌亂無主、找不到重點。

空中一直在飄著細雨,沒有雨傘,為了尊重,我們進出寺院都將帽子摘了下來,很快頭發就被淋濕了。

塔爾寺與拉蔔楞寺一樣,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也是格魯派宗師至尊宗喀巴的誕生地。

塔爾寺裡最有名的兩個寺院是大金瓦寺和小金瓦寺。

大金瓦寺是塔爾寺的核心殿宇,也是雪域內外信教徒心中的聖殿,殿內供奉的菩提大銀塔是青藏高原最珍貴的聖物之一,塔基處就是宗師誕生的位置。

關於這個塔,德吉拉姆向我們講述了一個神奇的傳說故事:

相傳,當年大師誕生後,他的母親在剪斷臍帶時血液滴入土中,便長出了一棵傘狀翠綠的菩提樹,樹葉濃密,多達十萬,每個葉片中都有一尊獅子吼像,樹干上顯有文殊七字心咒。後來,大師的母親按照兒子囑托以菩提樹和獅子吼作為中心胎藏,建造了一座蓮聚寶塔,繞塔頂禮,也就是今天的菩提大銀塔,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小金瓦殿是塔爾寺的護法神殿,主要以宗教法器聞名,寺內的二樓上陳設著羚羊、馬、野牛、虎、豹、猿猴等標本和刀劍弓箭等,據說裡面每一件法器都是佛的傳世之寶,都有一段宗教淵源。

站在山坡上暸望塔爾寺,整個寺院背靠山坡,沿著山路一層層排列而建,寺院四周,叢林環繞,環境十分地幽雅。

與拉蔔楞寺類似,塔爾寺的建築也多以紅、白、黑為基本色,飄著厚厚的窗帷和彩色的哈達,有些寺院的大門前,還立有高高的長竿,上面掛著經幡。德吉拉姆告訴我們,那些立有經幡的寺院不是一般的僧舍,而是道行深厚的高僧或者活佛。

來塔爾寺叩拜的藏族信徒們很多,德吉拉姆向我們傳授了最基本的叩拜方式:雙手合什高舉頭頂,依次接觸額部、口部和心部各一次,然後雙手攤開,放置在神案一角,用額頭輕觸神案即可。合掌代表著領受佛的旨意和教誨,觸額、觸口、觸心代表心、口、意與佛相融彙,可以與佛成為一體。

接下來我們每到一處,必定叩拜一次,為自己也為遠方的親人朋友祈福,昏暗的聖殿內,處處彌漫著酥油的清香。

為了節省時間,我們幾乎是邊走邊聊,與拉蔔楞一樣,塔爾寺也有幾大學院:顯宗、密宗、醫明和時輪。

“在我們藏民心裡,能夠在塔爾寺學習是很榮耀的事。一個村裡,誰家的小孩被送到這裡了,整個村子都會以他為榮!通常家裡有兩個男孩的,肯定會送一個來讀書的。不過要進塔爾寺不是那麼容易的。”

“什麼樣的人可以來讀書呢?一定要有慧根的嗎?”

“一般要進寺前都要進行考試的,通過了才能進得來,不過如果寺裡面有人引薦的話,就很容易進去了!”

“呵呵!寺裡面也可以開後門呢!”我們笑了,“那有沒有半路還俗的呢?”

“一般不會,還俗的人會被人看不起,也是家族的恥辱。如果還俗了就不能再回寺廟了!”

……

大經堂是塔爾寺最宏偉的建築。整個大殿方正勻稱、宏大寬敞,殿內的柱子上包裹著盤龍彩雲圖案的毛毯,大堂中間鋪設著很多地氈蒲團,裡面坐著一群正在溫課的喇嘛。據說這裡可以供2000多的僧人集體誦經。

大堂的四周供有無數的大小佛像、藏文經典,並設有達賴、班禪以及寺院法台座。牆面、梁柱上掛滿了各種壁畫和堆繡的作品。

在塔爾寺,最有名的三寶就是壁畫、堆繡和酥油花了。在德吉拉姆的介紹下,我們對壁畫和堆繡藝術有了大致的了解。

壁畫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宗教藝術品,也是皈依佛門的標志、頂禮膜拜的對像。

唐卡有的直接繪在牆上,有的繪在棟梁上,更多的是繪在布幔上,用彩緞裝裱後懸掛或釘在牆上。絕大多數的唐卡表現的都是繪制的顏料都是礦物染料,色澤鮮艷,經久不褪。

德吉拉姆說,最大的唐卡就是曬佛儀式上的唐卡了,展開來能鋪滿整整一面山坡,每年六月的觀經會上,都會將畫有大佛像的唐卡掛在塔爾寺的山坡上展示,場面隆重而又盛大!可惜,我們是很難看到那種壯觀場面了。

堆繡則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工藝刺繡:先用各色綢緞剪成各種形狀,然後塞上羊毛、棉花之類作為填充物,最後繡在布幔上,組成各種佛教故事、山水、花卉等,因為是加上繡制上去的,圖案看上去有著明顯的立體效果,各種想像不到的、不相調和的色彩卻被巧妙地統一在一起。

真是讓人大飽眼福!

這些作品表現的雖然都是與佛教相關的主題,但卻充滿了形式美和色彩美,完全打破了我們的想像力!我幾乎要疑心這裡到底是頌經的大堂還是藝術的殿堂?

最後參觀的酥油花展,也讓我們震驚不小。

雖然已經看過拉蔔楞寺的酥油花展,但塔爾寺裡酥油花塑的規模卻遠遠大於拉蔔楞寺。拉蔔楞寺展出的幾乎都屬於中小型的龕供酥油花,而塔爾寺裡都是大型的觀賞型酥油花塑。巨大而又復雜的形態設計簡直不亞於一項巨大的工程。除了花鳥魚蟲、山林樹木、樓台亭閣,更有文臣武將和大佛菩薩。每一組都在演繹著不同的故事:關於佛教與歷史、傳奇與神幻……

德吉拉姆介紹說,在塔爾寺一共有兩個酥油花院,所有的酥油花都是由寺裡的藝僧制作的。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塔爾寺都會舉行正月祈願大法會,酥油花就作為禮佛的珍品展出。所有的酥油花只保留一年,第二年又要全部毀掉重新來制作,

好可惜,這麼精巧的工藝作品生命期卻是如此的短暫,而不能做為珍品保存下去。

接著德吉拉姆詳細地向我們描述了酥油花的制作方法:

由於酥油易融化,酥油花只能在滴水成冰的氣溫下制作,因此那些藝僧必須呆在零度以下的陰涼房間裡,將純淨的白酥油裡加入各色石質礦物染料,再浸入冰水裡反復搓洗,揉和成膏狀,然後用竹杆、麻繩和小木棍等扎成不同形態的骨架,最後將塑造好的酥油花用鐵絲安裝在骨架上,整個工期往往長達三個月之久。

現在殿內展示出來的酥油花都是每年評選出來的獲將作品,為了保持室溫,使酥油不致於溶化,所有的作品都用巨大玻璃包圍著,裡面裝有空調設施。

想不到每件酥花油作品的背後包含著這麼多的艱苦!我不禁再一次肅然起敬!

突然間,我開始明白,塔爾寺是在用這些神聖的藝術來感染我們,用天然的線條、質樸的色彩和精益求精的技藝來向我們傳承佛教最高的精神境界……

時間所剩不多了,我們只能匆匆參觀了幾個主要的殿堂,然後返回塔爾寺大門。路上德吉拉姆遺憾地說:“可惜你們時間太短了,不然我可以找機會向你們引見寺裡的活佛。”

真是太可惜了!這一刻我只能深深嘆息,如果事情計劃好時間的話,也許不會留下這些遺憾了!

短短兩個小時的同行,已經讓我們喜歡上了這位美麗的藏族姑娘,我們相互留下了電話。德吉拉姆站在門前,笑著向我們揮著手:“歡迎下次再來塔爾寺!記著再來找我!”

23、後記

離開塔爾寺,我們一路不斷地算著時間,緊張極了,師傅卻始終沉著不語,等回到旅館再匆匆趕到火車上,只剩下最後幾分鐘的時間了,好險!

躺著床上,回顧著這十來天的經歷,唯一要說的遺憾,就是在塔爾寺了,來去匆匆,就如同浮光掠影……

我在心裡反復告訴自己:下一次、下一次的旅行,一定要帶著最充足的准備行走……

時至今日,我仍在回顧那段燦爛、質樸的旅行記憶,每一次,我的腦海中都會閃過一幕幕難以忘懷的美麗景像:

那一望無際的高原草甸、醉人心魂的青山湖泊、漫山遍野的成群牛羊、充滿神奇的藝術寶藏、以及藏民們清澈純真的眼神和笑容……就像一束最耀眼的陽光,照亮了我心中最暗淡、寧靜的角落……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