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台江姊妹節
台江,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其中苗族占境內總人數的97%以上,是世界上苗族聚居最集中的縣份,史稱“苗疆腹地”。
苗族,源於上古蚩尤炎黃時期,最初活動於黃淮流域。二千多年前,部分苗族遷徙進入貴州台江,開疆辟土,興建家園,過著“自耕而食,自織而衣”的“世外桃園”生活。 據苗族古歌記述,只要是苗族聚居的地方,都有過姊妹節的習俗,從正月間至三月間,分別選不同的日子,以不同的形式過。貴州苗族姊妹節,又稱苗族情人節。節日以青年女子為中心,邀約情人們相聚同吃姊妹飯、互贈信物、訂立婚約,真實地展現苗家男女情愛生活景像,所以它也被譽為“最古老的東方情人節”。
苗家流傳著長達五百多行的《姊妹節歌》,從歌詞裡我們可以看到姊妹節的由來。
相傳,有二個苗家的孩子,男的叫金丹,女的阿姣,他們倆從小青梅竹馬,長大後彼此產生了愛情,但是,阿姣的父母要讓她嫁回舅家(舊時苗家習俗稱還娘頭)。阿姣不願另嫁,金丹也不願另娶。因怕父母和寨老發現,每次當他們倆偷偷在野外約會時,阿姣都用她裝針線的竹籃偷偷地藏著飯帶去給金丹吃。年復一年,經過一番磨難,他倆終於結成了夫妻。於是便有了"姊妹飯"的典故,
後來,又過了很多年,傳說施洞地區有八百個姑娘因找不到男朋友而嫁不出去;三丙大塘地方有八百個青年男子也因找不到男朋友而打單身。寨子裡的老人們想起了阿姣、金丹吃“姊妹飯”的典故,教姑娘們用阿姣、金丹的辦法,把三丙大塘八百個青年男子邀請來吃"姊妹飯"。最後,人人都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結成了八百多對眷屬。從此以後,吃"姊妹飯"就演變成為苗家青年男女以挑選情侶為主要內容的節日活動。
傳統的姊妹飯有七種顏色,其中主要的五種顏色都有特定的像征意義:綠色像征家鄉美麗如清水江,紅色像征寨子發達昌盛,黃色像征五谷豐登,紫藍色像征富裕殷實,白色像征純潔的愛情。隨著時代發展,除了顏色的增加以外姊妹飯裡又有了很多種暗示。如會歌完了,苗妹送客人的糯米飯中有辣椒,即表示拒絕交友;若有竹鉤,意為姑娘愛上你,欲勾住你的心,留住你的人;若是飯中什麼都沒有,即表示姑娘對你無心。但如果僅僅是一個游客,我相信,飯中什麼都沒有強過一切,因為苗族同時也是一個極傳統的民族,他們會用自己的所有來維護自己認定的愛情。
(2)在張家過節
到達台江時正是姊妹節第二天,前一天的開幕式在凱裡舉行,於是我把自己的行李放在凱裡,一個人輕裝帶了相機就直赴台江。
到達台江時正值清晨八時,大街小巷已經開始有些像過節的樣子,很多身穿馬甲的人作攝影專業人氏狀,舉著長槍短筒對著偶爾出現的個別著民族服飾的妹妹們哢嚓哢嚓,沒有妹妹經過時他們就邊嘟噥著邊四處尋找所有可拍的物景,甚至不放過一只快快樂樂當街而過的小黑豬。
常常我會在別人想像不出的地方得到意料的收獲,在看到街上這麼多人都拿著鏡頭晃來晃去後,我決定直接走進苗家,看看她們是怎麼准備過姊妹節的。
苗寨離城區的距離真的不遠,彎過幾條路,再爬一小坡,經過一個河,眼見著就到了。眾多的苗家裡,我看到有一家人的曬頂上種著仙人掌,家裡人圍坐在一起縫衣裳,大門正好敞開著,我帶著招牌式的微笑,敲著他們家的木門。而這次敲門讓我與這姓張的一家人接下了不解之緣。事實再次證明,我直覺性的選擇是正確的。
每年的陽春三月,苗寨家家戶戶煮好糯米飯,給女兒穿金戴銀,披錦著繡。母親以女兒的美為驕傲。女兒一生下來,母親就給女兒刺繡盛裝,年復一年,等到女兒長成16歲,母親就推出盛裝的女兒去參加姊妹節,即使不嫁人,也要亮出自家的美女以及多彩的盛裝,所以苗家以養女為驕傲。這些都是張家媽媽告訴我的,而我遇上的這一幕正好是張家為五歲的小女兒作苗衣的場景。
張家並不富裕,但可以看出來他們家為了裝份自己的小女兒幾乎是傾其所有,難怪張家媽媽告訴我說苗家以生女為榮,誰家生了一個美女,不僅本家自豪,而且全寨人都引以為榮。如果有美女家窮,一時置辦不了盛裝,寨老甚至會動員大家捐錢捐銀飾。一套高貴的盛裝價值上萬元。要知道美麗的苗妹是古老七姊妹的化身,也是苗寨的旗幟。所以,對張家這樣子打扮他們的小女兒,我表示理解,並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現出恰當的贊同。
我的做法是幫奶奶和媽媽做苗衣,在看了幾分鐘後,我基本了解了苗衣的做法,在黑平絨的底衣不同地方縫上意義不同的銀飾,現在她們要做的就是縫銀飾。這對我來說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因為本來我就比較喜歡手工制作,而且至今家中仍有我的繡品,於是在征得同意後,奶奶和媽媽都放手讓我來做。沒多久,奶奶就不再看著我,她誇我,呵,妹手快呢。我也開始習慣了她們的稱呼,開始跟著叫妹妹為妹,叫奶奶為奶。
奶告訴我,不要著急,真正的節日聚會是在下午二點後才開始,每年如此,她只是不明白今年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來參加。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