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村簡介雲南省的壯族同胞主要聚集於文山州,他們居住於干欄、麻欄民居,擅長種植、勤於耕織,有太陽崇拜、三元崇拜、祖先崇拜、和長老主事的習俗,器重銅鼓,厚愛銀飾,能歌善舞,熱情好客,愛吃五色花飯、米酒、烤茶。他們有高尚的生活情趣,誠實的道德品質,自尊自信的民族意識,其優秀的傳統文化,至今仍完整保存古代百越族群傳統文化的精華。
真實反映文山壯族同胞文化習俗的壯族村,位於雲南民族村的西南,緊鄰納西族村,與白族村隔路相望。村內主要建築包括:
1、大王崖畫:取材於麻栗坡城郊大王崖石壁上,新石器時代先民用赤鐵礦粉所畫的崖畫。
2、龍柱:壯族人民祭祀龍王天子和龍母夫人,祁求河水長流、滋養萬物、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的地方。
3、石葫蘆亭:原建築物在文山德厚鄉樂西村,取材於壯族神話傳說《創世紀》。
4、昊天閣:原建築物在文山廣南城北,壯族人民在清明時節在此祭祀玉皇大帝,舉行春播儀式,祁求風調雨順,農事順利。昭示著一年農業生產活動的開始。
5、休閑廊:這是壯鄉農村的公益建築,是村民外出等伴和歸來休息的場所,白天老人們在此聊天、休閑,夜晚青年們在此約會、對歌。俗稱“懶板凳”。
6、老人廳:每年農歷正月三十至二月初二,壯族村寨的長老和60歲以上的男子共聚於此,祭祀社神土主,總結一年得失,殺雞算卦,測算來年禍福,共議村中大事。因此,這一活動也叫“父親節”。
7、水車:由富寧縣剝隘鎮政府組織當地農民制作的,壯族特色的提水灌溉工具。
8、風雨橋:原建築物在西疇縣新街鎮老街辦事處,當地壯族人民在建造橋梁時,加蓋遮風避雨的房子。是我省壯鄉特有的人文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