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女人的陽朔手記

作者: ladymei

導讀前言:桂林是我的第一站,下一站麗江. 好幾年來,我一直在為我所謂的事業輾轉奔波,雖也時常出游,但總是帶著某種目的的陪伴,其中雖然有著為謀生的無奈,更多的是那種利欲熏心的貪婪.而那些卑劣手段讓我獲得豐厚回報的同時,也增加我內心的悲苦和壓抑.我決定獨自出游,到那些山清水秀的地方,以洗滌我的靈魂. 今天貼這篇文章時我還在桂林,這是我這幾天的記事,之所以這麼急整 ...

前言:桂林是我的第一站,下一站麗江.

好幾年來,我一直在為我所謂的事業輾轉奔波,雖也時常出游,但總是帶著某種目的的陪伴,其中雖然有著為謀生的無奈,更多的是那種利欲熏心的貪婪.而那些卑劣手段讓我獲得豐厚回報的同時,也增加我內心的悲苦和壓抑.我決定獨自出游,到那些山清水秀的地方,以洗滌我的靈魂.

今天貼這篇文章時我還在桂林,這是我這幾天的記事,之所以這麼急整理貼處來,是因為怕過幾天未必有心情來整理.

1月3日玲瓏剔透小山城

本來打算住帝都酒店,但昨天打電話給他時他說帝都沒有大床江景房了,向我推薦建國酒店,在唐人街,一個新的四星酒店,價錢是一樣的,不過離西街遠.我對西街本來興趣不大,所以接受了.

到陽朔是下午3:00,下車便見到了聯系好的導游小封,一個瘦小的男人,沒有想像的那麼帥,有點失望(因為看見有人推薦了www.yangshuotour.cn這個網站,還有這個導游,所以聯系了他,因此他也成為我陽朔之行名副其實的伴游).

隨著他走過一條石板路的仿古小街,他說那是新西街.天陰沉沉的,街上沒有幾個行人,兩旁不少寫著某某啤酒魚的排擋.由於對一個陌生地方的好奇,問了他一些小問題.

到酒店的交通工具是一種看起來像電瓶驅動的小棚車,這種車好像是這裡的公交車,路邊有人招手就停了.上了車小封就開始向我介紹陽朔的主要概況:陽朔建縣距今已有1500年歷史,總面積1420平方公裡,人口30萬......這些都是導游們的老一套,不過至少讓我感覺他還比較專業.

酒店不錯,在這種小地方能有這樣的酒店是出乎意料的,房間挺大的,拉開窗簾,外面就像一幅美麗的畫卷.

陽朔大橋,就在離酒店不遠的地方.小封說這是陽朔境內唯一的跨江大橋,建橋前這是一個渡口,橋頭的地方有一塊凸出的平台,古時叫"觀蓮處",原因是在此看碧蓮峰它就像一朵巨大的待放的蓮花.站在橋頭眺望縣城,重重的青山之下,茂密的綠樹叢中露出幾棟白牆的瓦房,不知傳說中的仙境是否就是這般景像?想像著如果.....生活在這樣的小城裡是怎樣的一種感覺.

沿著乘小棚車來的路往回走,大約十分鐘,過了碧蓮峰下的山埡口,又回到了開始乘小棚車的地方,西街就從對面走進去.

西街也是一條石板路的仿古街,不過小封說這條街的歷史的確很悠久,街道的石頭路面是從前留下的.狹小的街道兩旁擠滿了賣工藝品的小店,還有酒吧和旅館,行人熙熙攘攘,透著濃濃的商業氣息.它的盡頭就是漓江.

穿過一個石門,就下到漓江邊.小封說那是陽朔的古城門之一,那連著的石城牆原來一直沿江而築,延伸到上游的山下.這裡是現在游船靠岸的地方,也是古代從水路進陽朔的必經之路.

江裡的水已經很小,裸露出很寬的河床,佇立江邊,給人一種開朗的感覺.沿著河床可以一直往上游走,尋些話題和他閑聊,就像一對戀人在自由的散步,心中的壓抑全拋之腦後,沒有煩惱,沒有.....只有江裡悠悠的流水和江岸佇立挺拔的山峰.

天是陰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暗,邀小封共進晚餐,他推辭了.

回到酒店所在的唐人街,在啤酒魚排擋選了最靠江的一桌座下,忽然有一種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落寞感覺.

1月4日從陽朔到留公

9點,小封騎了輛雙人自行車准時來到酒店.我是說不清多少年不騎自行車了,可以說對它已經完全陌生,不過這不會影響今天的自行車游---我只要能穩當的座在上面就行啦.

從路左邊岔下去,穿過陽朔大橋就是劉三姐的映出地,再往前過一個叫田家河的小村莊,路就變得顛起來,小封不時伸出一只手為我指點風景,我當心他伸手的時候車會不會摔倒,他說沒事,看他自信的樣,我也就相信他了.

拋去了安全的顧慮,我的心情輕松起來,又開始和他聊天,也不時順著他手指的方向看那些奇異的山,奇怪的是我常常是要順著他的手指才能發揮我對那些山峰的想像,以至於有時候盼望他的手伸處來.

天空開始飄起了小雨,土石路一直延伸,似乎沒有盡頭.前面的山,後面的山,中間夾雜著那條土黃色的路,單車孤獨的在前進.我並不在乎今天要去什麼地方,只想在這美麗的自然中順著他的手指發現下一個新奇的目標.

抬手一指,恰似仙人指路,一根手指,放在五指中間代表辱罵,藏在女人體下可以飄飄欲仙,迷途中遇到則似光明萬丈,讓人精神振奮,一根手指,在我則激發我對自然的無窮想像.

繼續向前走,冒著迷蒙的細雨,一路上行人很少,很寧靜,真的很寧靜,讓你的心跳也慢了下來.

留公村是一個典型的山間小村莊,以一個寓言故事"留公不留婆"而留名.其寓意大概是教人不要"為富不仁"之類.村裡挺簡單,美的是村邊的碼頭.特別是迎風站立在碼頭空曠的草坪上,你的眼睛就最大限度地暴露在美景之下了.寬闊的江面,無盡的流水.碧綠的江水在腳尖下靜靜地流淌,特別安靜.對岸的翠竹半隱在薄霧之中,悠悠然然.冰涼的風吹拂著面龐,絲絲縷縷的.整個宇宙是如此的寧靜,又是如此的真實.四周沒有一點聲音,唯有渡船的竹篙輕輕從水中拔起時,慢慢地劃過江水的-"嘩".你幾乎沒有了想說話的欲望,只有愣愣地望著,聽著,呆呆地站上半天.

1月5日遇龍河

今天,天意外的晴朗起來,讓人覺得很暖和.

從陽朔騎自行車往回桂林的方向走,四十五分針到白沙鎮.拐下公路,在鄉間小公路上再騎十分鐘,便到了遇龍河.預定的竹筏已經在橋下等候.

筏工輕輕地撐著排好像生怕驚動了倒映在水中千姿百態、沿河一字排開的筍山圓丘。太陽正在當空,蔚藍的天空沒有一絲的雲彩.風也已經靜了,沿河叢叢密密的鳳尾竹已不再搖曳,大概就像美女含羞,無言顧盼吧.水牛在岸邊悠閑地吃著草,見到水底鮮嫩的藻草,頭便沒進了水中,龐大的身軀隨著也就沒有一絲聲息地滑進了.河裡漁翁的竹排無聲地從身邊滑過,又停下來.這漁翁大概有六七十歲了吧,身材精瘦,有些發白的藍色布衣穿在身上都有點發飄了,一雙大腳卻是穩穩地站在竹排上,一只小小的魚簍便立在他的排頭.漁翁掄起撐竿撲打著水面,於是趕起的魚兒間或便落進了他的網中.

他與排工聊起了家常.而我躺在筏上的竹靠椅上,任由著金色的波光映入眼中,思緒不知飄幻到了何方.

午飯是在舊縣的“舉人屋”裡吃的.“舉人屋”是我們對它的稱呼,門前的牌子上寫的是“農家菜”,因為它最初是一個黎姓舉人的宅子,所以我們叫它“舉人屋”.大屋已經是空蕩蕩的,早就沒有了過去舉人或是地主家的氣派,木結構的窗和門已經不完整了,原有的家具只剩下一張條案,有幾間屋已經荒蕪了,但仍然可以感受到老主人的身價.

午飯後繼續遇龍河漂流,坐在竹筏上游遇龍河,真的是一個奇妙的經歷.水很清、很涼,青山就在兩岸變換各種形狀,有的像指頭,有的像青蛙,有的像繡球.一路上究竟經過多少個堤壩已經不記得了,船工會跟你講這些山上和山裡的故事,當然還可以跟他們聊一聊他們的生活,那種生活在這青山綠水之間的生活.

痛苦是在到了大榕樹上岸以後才體會到的.多年來少有坐硬板凳的經驗,加上昨天一天的自行車,再次坐在自行車後座上,如坐針氈,說的就是這種感受吧.

1月6日

天又陰了,我決定休整一天.明天將開始下一站的旅程.


精選遊記: 桂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