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陝雜記三十九則(十七)

作者: 王在田

導讀川陝雜記三十九則(十七) 王在田 36. 秦家大院 閬中古鎮很有幾處大宅院,除了我住的閻家大院,還有下新街的杜家大院、白花庵街的孔家大院、筆向街的馬家大院、南街的秦家大院,我著重看了秦家大院,覺得挺有意思,值得一去。 秦家大院有三進,也就是三重院落,二三十間房屋。第一道天井裡原本種著兩株香樟,左邊那棵已經被毀了,現在栽了棵小樹,顯得不太和諧 ...

川陝雜記三十九則(十七) 王在田

36. 秦家大院

閬中古鎮很有幾處大宅院,除了我住的閻家大院,還有下新街的杜家大院、白花庵街的孔家大院、筆向街的馬家大院、南街的秦家大院,我著重看了秦家大院,覺得挺有意思,值得一去。

秦家大院有三進,也就是三重院落,二三十間房屋。第一道天井裡原本種著兩株香樟,左邊那棵已經被毀了,現在栽了棵小樹,顯得不太和諧,不過倒也有助於反襯出原宅含蓄間的雍容華貴。正廳(堂屋)是會客的主要場所,非常氣派;左右偏廳分為“男左女右”,裝飾擺設截然不同,是我以往沒有見過的。

到底是大富之家,檐頭瓦上都刻著福、祿、壽、喜,院落之間居然還有專供下人用的過道,這都是現代人不身臨其境難以想像到的。

這秦家是外來戶,清末從甘肅天水遷來閬中定居,想必也是靠嘉陵江做航運生意發家的。這座秦家大院一定是閬中最氣派的院落,1935年處於鼎盛時期的紅四方面軍占領閬中,總政治部就設在這裡,想來張國燾、徐向前、陳昌浩都在這裡住過。大概就是因為這段時間比較順利,張才不願意脫離川北去陝北發展吧。

解放後,這裡又被征用作當地鎮政府所在地,更是沒有秦家的份了。改革開放以後,鎮政府搬了出去,把使用權賣給了個體戶,因此現在的秦家大院是由私人老板開著休閑客棧,淡季一夜一百塊錢。

再說這秦家,飽經喪亂,現早已散居全國各地,去年有幾個秦家後人來瞻仰舊居,都是些教授、工程師之類的,在自家祖屋門口被擋駕,要收三元參觀門票,後來請示了老板才勉強網開一面。

37. 閬中的學生

傍晚在閬中古鎮散步,注意到鎮上的小飯館裡坐滿了學生在吃粉面之類的東西。我有些奇怪:中午看見學生擠在飯館吃飯很正常——我當年讀中學時就常在甜愛路上一家小館子裡吃面——但為什麼到了晚上還不回家吃飯呢?

我依著別人指點走進武廟街口一家據說味道不錯的飯館,胖墩墩的老板戴著極厚的眼鏡。我點了二兩牛肉粉與一個肥腸砂鍋作晚餐,然後向他請教。

他大概有些詫異於我問出如此低水平的問題,稍稍愣了一下,但隨即笑呵呵地給我解釋:這裡的學生功課重,晚上都要上晚自習,來不及回家吃晚飯,因此都在學校附近的飯館吃。

原來如此。

我這才想起Grace曾提起過她讀高中時也要上晚自習。我很不解的是:學生願意學習,自己多花時間就是了,為什麼要強制他們參加什麼“晚自習”呢?強制的還算什麼“自習”?

我在上海念的中學,完全沒有這樣辛苦:只記得高一上學期便學完了高中數理,此後就是去工廠實習、去農村下地、去軍隊受訓,高二花兩星期沒日沒夜地搞了個機器人來代替人工蓋章,高三在圖書館裡看了大半年的書,然後就被孫東東同志招進了燕園。

我知道一定會有人苦大仇深地攻擊上海學生高考太簡單錄取率太高,但以我個人的例子來說,我在一流大學一流院系同其他省份來的一流學生一起學習生活,雖然談不上優秀,卻也並不比大多數來自苦大仇深地區的同學們差。而根據某些人的邏輯推論,我應該學業差勁之極才合理啊!

說白了,高中就那點粗淺玩意,犯得上花那麼多工夫嗎?

又扯遠了,呆會兒又該惹人不高興了,打住吧。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