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陝雜記三十九則(十六)

作者: 王在田

導讀川陝雜記三十九則(十六) 王在田 34. 川北貢院 在閬中我最想看的就是川北貢院,因此出了閻家大院首先來到這裡。 貢院是科舉時代進行鄉試的地方。科舉有六級考試:縣、府、院、鄉、會、殿,鄉試屬於省級考試,必須有秀才資格才能參加。通過鄉試稱為“中式”,獲得舉人資格,所以也稱“中舉”,範進同學為之發狂的就是鄉試。也正是因為這是省級考試,範同學才需 ...

川陝雜記三十九則(十六) 王在田

34. 川北貢院

在閬中我最想看的就是川北貢院,因此出了閻家大院首先來到這裡。

貢院是科舉時代進行鄉試的地方。科舉有六級考試:縣、府、院、鄉、會、殿,鄉試屬於省級考試,必須有秀才資格才能參加。通過鄉試稱為“中式”,獲得舉人資格,所以也稱“中舉”,範進同學為之發狂的就是鄉試。也正是因為這是省級考試,範同學才需要四處籌措盤纏去廣州應試,結果搞得回來之後要把他老娘生蛋的母雞賣掉糊口。

對於廣大考生來說,鄉試的意義是六級考試中最重要最現實的。他們中大多數人並不指望千裡迢迢去京城參加會試拿個什麼進士,鄉試中式會給他們帶來更直接的利益:獲得舉人資格即躋身於鄉紳行列,入縣衙不用跪拜,與知縣平起平坐,從而參與司法、獲得特權;有權包攬田畝收歸本人名下,收繳錢糧後不以足額入國庫,憑空得到至少一兩成的收益,這是經濟上的特權;此外,舉人也有機會被授予知縣級別的官職,因此也是仕途的開始。所以範進中了秀才之後還是一樣的窮窘,只有中舉才會那麼欣喜若狂,他的親密的紳士朋友也就立刻來拜會了。

鄉試是科舉制度中最重要的考試,作為鄉試場所的貢院也因此而意義重大。那麼四川的貢院怎麼會不在成都而在閬中呢?這是因為當時清兵入關不久,尚未平定全川,長期與張獻忠及其部將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等作戰。清政府一方面大肆屠殺反抗異族入侵的川人,然後造謠誣陷說張獻忠屠川,一方面在其統治已經初步鞏固的川北地區恢復科舉以籠絡漢人。在此舉行了四屆鄉試後四川全境平定,這才移往省城成都。

因此,閬中鄉試是臨時性的,川北貢院是戰爭年代的產物。

我本期望在川北貢院看到號舍、公堂、牌坊等重要場所,結果走了一圈有些失望:可能是在文革期間被破壞殆盡,加之被其他單位占用,現在對外開放的貢院只是相當於四合院大小,正面是供奉至聖先師的大殿,右側廂房開辟成科舉博物館,左側廂房則被打通,說這就是考場。

這復原工作也搞得忒簡陋了。單就考場而言,古代稱為號舍,俗稱考棚,乃是極為寬廣的地方,一般三面環水或在外牆遍植荊棘以防作弊。中國最大的貢院——杭州貢院——有號舍一萬二千多間;川北貢院雖然事起倉卒,也不至於就只有這幾間廂房:這能讓幾個人參加考試?

我的最後評價是,“川北貢院”是在貢院廢墟上簡單修繕起來的一處科舉博物館,不要以參觀貢院遺跡的心態去。

值得一提的是,“貢院”院落裡的秋色相當美。

35. 張飛廟的字

我在張桓侯廟見到不少珍貴碑帖,不過存著些疑問。號稱岳飛手書的前後出師表就不提了,來談談張飛和朱元璋。

大殿左側掛著兩幅拓本,左邊是張飛的《立馬銘》,即“漢將軍飛,率精卒萬人,大破賊首張郃於八濛,立馬勒銘”;右邊是朱元璋的“御筆”評論:“純正不曲,書如其人”。

《立馬銘》的歷史背景是這樣的:當時張飛鎮守西川北方邊境巴西,而曹操的漢中守將夏侯淵在附近有個前進陣地,也就是瓦口隘,由張郃把守。這個瓦口隘隨時威脅閬中的安全,也是進軍漢中的第一道障礙。結果張飛率軍擊敗了張郃,奪取了瓦口隘。

明代有人在川北的一處石壁上發現了《立馬銘》,清代即已佚失,現在只剩光緒拓本。

我要提的問題是:

1。《立馬銘》究竟是不是張飛真跡?

該帖的字體不像漢代隸書,會不會是後世偽造,假托張飛所寫呢?

2。朱元璋的“御筆”是不是真跡?

如果《張飛立馬銘》是明代發現的,究竟是什麼時候呢?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戎馬一生,這個題詞真的出自他的手筆嗎?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