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駕游神州(十七)從黃安到三都**

作者: 賽馬50

導讀這些地名對於我們內地人來說,比較陌生。不過是一些小縣城,有的遠不及內地一個鄉鎮的大小。聽了賓館一服務員的介紹,上午特意開車到北面二十多公裡的舊州去了一趟,據說那是一個古鎮,來黃平旅游的一個景點。 依然是翻山越嶺,來到舊州。的確古老,一條幾百米長(也許有一公裡吧?)的老街,兩旁的木屋至少都有一、二百年以上的歷史。有些木屋前面的木板上, ...

這些地名對於我們內地人來說,比較陌生。不過是一些小縣城,有的遠不及內地一個鄉鎮的大小。聽了賓館一服務員的介紹,上午特意開車到北面二十多公裡的舊州去了一趟,據說那是一個古鎮,來黃平旅游的一個景點。

依然是翻山越嶺,來到舊州。的確古老,一條幾百米長(也許有一公裡吧?)的老街,兩旁的木屋至少都有一、二百年以上的歷史。有些木屋前面的木板上,釘著縣裡發的牌子“X氏私宅”什麼的,顯示著歷史的悠久。現在有許多已改做商鋪,但從鋪面小側門往裡望去,裡面還很深,可能是她們的住屋。

從銅仁過來,一路上見到的木屋,開門的時候,總見裡面黑黝黝的擺放著一張桌子,上面好像有紙條,不知是干什麼用的,開著車,又不好意思挺下來近前去瞧。這次終於看清了,原來家家正屋裡擺著的是供桌,上面掛的紅紙條,寫的是“祖宗牌位”,以側貼的是已故老人的照片。

沒有景點介紹,沒有導游,沒有游人,古鎮的人們一如既往地,不受干擾地忙碌著自己的生活。

返黃安,繼續南下,到重安鎮。重安鎮西邊有三座並列橫跨重安江的橋非常有名,號稱“橋梁博物館”。從上往下,依次排列,第一座是清朝建的鐵索橋,上鋪木板,至今非常牢固,雖然完全可以行走,但實際上已無人使用。也許江邊飯鋪小老板到對岸觀音寺燒香時偶爾會抄近路走幾趟。第二座是民國時建的鐵架橋,已經鏽蝕很重了,橋頭上寫著“危橋”二字。很想開車走走這座橋,體驗一下,終究沒敢。第三座就是現在正在使用的,十分繁忙的石拱大橋,建國後修的。

三座並列的大橋使我們大開眼界,但更使我們驚訝的是橋下江水的“綠”,套用一句俗不可耐的話來說“綠的使人心醉”,綠得讓人感覺有點發藍,不由自主地想起劉禹錫的《憶江南》“春來江水綠如藍”。也許是江水中含有司馬特別的物質吧?

繼續前行,估計距離凱裡市和還有十幾、二十來公裡的地方開始,空氣變得有些混濁了。再往前,出現了一些小煤礦。超載的運煤大車把水泥路面碾壓得七零八落,凹凸不平,路邊木屋檐下掛著的苞米已經完全失去了本來面目。進入凱裡市,空氣更加污濁不堪,大貨車轟轟駛來的時候,卷起的煙塵和排放出的辣眼尾氣使路人紛紛掩鼻。市中心不遠,一批煙囪高高聳立,正在不停地吞雲吐霧,是個發電廠。

不能停留,大加油門,衝出近十公裡,空氣才慢慢清新起來。

“綠水青山枉自多”。

少數民族很多,也很雜,我們分不清,但看到裝束,服色的顯著改變,我們就知道,又是一個新民族了。

但不論哪個少數民族,個人的感覺都非常能干。看樣子足有五、六十歲的婦女,個子一律矮小,挑著百來斤的擔子,在山路上依然健步如飛,讓人贊嘆。

到三都水族自治縣住下。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