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駕游神州(十四)細品張家界**

作者: 賽馬50

導讀跨過兩座長江大橋,十二月六日中午,我們進入了湖南。對著地圖考慮了半天,想更多地看看田野風光,便找了條鄉鎮級公路,大方向是張家界。前面出現了土路,坑坑窪窪的。當地人告訴我們,這樣的路面只有二十來公裡,到三聖鄉就好了。 到了三聖鄉,前面還是土路,更糟糕的是,一大幫人加上機械設備堵在路中間——正在修路,根本過不去。正想通過這一段,必須從西 ...

跨過兩座長江大橋,十二月六日中午,我們進入了湖南。對著地圖考慮了半天,想更多地看看田野風光,便找了條鄉鎮級公路,大方向是張家界。前面出現了土路,坑坑窪窪的。當地人告訴我們,這樣的路面只有二十來公裡,到三聖鄉就好了。

到了三聖鄉,前面還是土路,更糟糕的是,一大幫人加上機械設備堵在路中間——正在修路,根本過不去。正想通過這一段,必須從西面跨過一條寬寬的河道,水不深,但車子底盤受不了。只好調頭,走回頭路,受二遍苦。

到石門縣住下,已六點半多了。

早起,慢慢向西開,游山玩水,細細品位。

許多觀光游覽標牌從車前閃過。中午時分,一個“龍王洞”的溶洞大門出現在路邊。

老婆與幾個售票員好一通侃價,我又在邊上假裝要開走的樣子,才把門票從每張65元降到52元。

一個土家族姑娘帶我們進洞參觀並講解(免費),約一個半小時,同各處溶洞大同小異,氣勢略大,比較不錯,但洞中用水泥塑了一條龍,使整個溶洞立即黯然了許多。

洞口外一個巨大的天坑引起了我們的注意。百來米深,下面是百來米的一灣綠水。講解員告訴我們,水深72米,但還未探測到底,可能是個地穴與溶洞地下河貫通。

大自然的造化。

終於到了武陵源(張家界旅游景區的主要入口處)。尋找景區大門的路上有一輛微型面包車不遠不近地跟著。當我們剛停下車要找人問路時,一個小伙子馬上跑過來,遞上一張髒兮兮的名片,巧舌如簧;他們是政府的一個什麼旅行社,可以代買打折門票,否則裡面四大景區通票要三百八十元;景區內沒有住宿,到他們那裡去住,每間標准房只要百來塊錢雲雲。

不可能聽他們的,驅車到售票處;他們不見了。

旅游淡季,又是下午,大門前不見其他游人。十幾個高矮、胖瘦、年齡、裝束、神態不一的男女嗡的一下圍上來,要提供各種服務。

售票處一打聽,門票每人160元,兩天有效;不准自駕車,進大門後有政府提供的環保大巴免費乘坐。

就近找家賓館住下,標准間,但沒熱水洗澡,每天25元。

早起入大門,乘大巴進山。看來游覽區不准自駕車是正確的,彎很急,路又窄。

到“十裡畫廊”站下車。前前後後全是那種千奇百怪、高聳入雲、笈笈可危的岩峰。路邊有說明的石牌,告訴游客,這裡的地質屬於石英砂岩。本來是砂岩質的地面,經過數百萬年來地殼的緩慢抬升,流水的逐漸衝刷,不斷坍塌銷蝕,變成了如今這等模樣。一、二百米高的岩柱根本不鮮見。這是張家界之所以吸引人入勝的最主要特點。

開始爬山,雖是淡季,游人仍然不少。台階修的十分整齊,但終究是向上努力,十分累人。約三個多小時,我們到了天子山,也是整個景區最高處。遠處是尚未被銷蝕的高山平台,眼下則是著名的“西海”,岩峰峰頂盡在腳下,如大海中的狂濤洶湧,波瀾壯闊,名不虛傳。

一點多了,原路下山回賓館。

第二天早晨,同睡眼惺松的老板娘好一通交流,才總算大致弄明白來張家界旅游的幾個重點和方便順利的游覽路線。

又進大門,乘車到“水繞四門”這個地方下車。這名字挺特殊,來源於有三條小溪在此江合成“索溪”。估計是發展旅游業以後起的花名。

順溪前行半個多小時,爬山。依舊是儀態萬方的各種岩峰。到山頂,經過“後花園”“迷魂台”等處,來到了張家界旅游精品中的精品,亮點中的亮點:號稱“天下第一橋”的“天生橋”。

一座巨峰,峰頂有一段岩石與這邊山體相連,這一段長約四十米,高約十五米,寬度僅為三米左右的岩石就稱作“天生橋”。橋下時三百五十多米的大洞,望一眼,頭暈目眩,那才叫深不可測。雖然有鐵欄維護,許多膽小的人還是不太敢朝下看,畢竟是九十度直立的懸崖。

一個姑娘梨花帶雨,飲泣於側,好像不是被“天生橋”感動的。導游悄悄告訴我們“她的數碼相機掉下去了”。

上下五千年,除了神農氏,大概沒人敢在這裡上下。

千萬別幸災樂禍,趕緊把我的“理光”掛在脖子上。

橋對面搭了個棚子,正中立了個本人高的木箱,前面開一小口,便於用來向裡塞錢,旁有一櫃台,裡面擺放了銅鏡,每個28元,分為事業、婚姻、子女等等。

外面護欄的鐵鏈上密密麻麻地掛滿了這玩意兒。

花較少的錢,求願成功,那合算。

經名人指點,又乘一段車,到楊家界下來。上去下來的走了半個多小時的台階,到了傳說中北宋時楊家將曾駐過兵,後來變成土匪窩,前幾年拍“烏龍山剿匪記”的外景地——“烏龍寨”。

過一道“卡子”,就是接連的三道關。天造地設的關口,在那大刀長矛的時代,任一關口,只要放上幾個人,千軍萬馬也無奈其何。

關口上面就是那烏龍寨,如今是個木制的土家院落。

土家人崇拜他們族中的先人“向天子王”(天子山即因他而命名)。有意思的是,這院落有一間“向天子王”的祭室。牌位正中供奉著三個一尺來高的觀音財神、壽星瓷像。兩米來高、少數民族裝束的向天子王彩色泥塑卻被放在一側,主次弄顛倒了。

終於大致弄清景區內的地形與交通了,不像剛進來時那樣的一腦門漿糊。

整個景區分為上下兩大部分,各有幾十輛大客及中巴為游客免費運行,游客在這上下兩部分的通行則有四種方式:

一、乘坐。據說花費1.2億,創造了三項世界吉尼斯紀錄。高度為三百多米的電梯“百龍天梯”,直上直下。價格大概不菲,我們沒去。

二、索道。簡便、快捷。

三、乘轎。體驗一下公子、王孫、老太爺的感受,花費最高。

四、自爬。出力省錢。

山上住宿並不像原先估計的那樣昂貴。找了兩家旅店,雙人標間,還有洗澡熱水,價格都談到了每間25元。但都特別囑咐我們,遇見旅行團的游客們過來,一定要說一百八十元一間。我開玩笑地說:“我這人從來沒有撒過謊,怎麼辦?”急得那服務小姐直跺腳“你可千萬別說真話。”

參加旅行團或被導游導進來的游客們,你們被宰了多少肉,大致心中有點數了吧?!

不過山上幾個地方的旅館位置安排的確高明,外面觀光路上只看見幾間瓦房,穿過一片茅竹或蘆葦,便豁然開朗,幾十個旅館出現在眼前。別看是瓦房,其貌不揚,裡面可全按照標准間設置:衛生間、衝浴、電視一應俱全。

據說原來山上曾就過幾座六、七層樓高的賓館,大煞風景,朱镕基總理來後,讓全給拆了。這樣,既保持了景區的原始風貌,又給旅游提供了方便。

山上住了一宿,下山又到昨日爬山起點“千裡相會”。沿金鞭溪向西瀏覽。

還是各種岩峰。最著名者為“金鞭峰”,溪以峰名。據說黃昏時,夕暉映照,岩體閃閃發光,氣像萬千,因此命名為“金鞭峰”。高度為三百八十米!

幾點體會:

一、如果不想請導游,在旅游之前一定要了解好路線。我們沒想到景區這麼大,景區內還有這麼多線。我們這次游覽的幾個地方,全都重復,兩天半的時間,至少有一天在走回頭路。五十多歲的人了,根本用不著跑這裡來鍛煉。

二、千萬不要買景區內外的所謂當地土特產。到處是“野葛根粉”,藥理、健康作用吹得天花亂墜,老婆忍不住誘惑,買了兩袋,還是從超市裡買的。旅店老板娘看了以後笑著說:“哪裡有那麼多野葛根粉,買到種植的就不錯了,你這是紅薯粉。”

楊家界路口,見一伙游人圍著一游客開玩笑,那伙計白白胖胖,三、四十歲,打開的一黑色塑料袋裡放著兩個人形何首烏,惟妙惟肖,男女性征都非常明顯,頭上兩片葉子還翠生生的。一個人說:“行啊,二百塊錢我看值了。”我湊近一看,說:“如果是真的,拿下山去,一萬兩萬也買不到。”那伙計臉上紅白了一陣,就像買了一個被套牢的股票似的,舍不得,仍不掉,提拉著走了。

三、住宿、吃飯一定要自己聯系,趁著淡季,狠著點兒砍價,用不著當面裝大爺,背後讓人罵大傻。

剛從神農架出來,又逛張家界,兩個地方有個比較:

一、論起游覽路線的開發,服務設置的配套,張家界絕對勝出一籌。管理部門幾乎做得讓人無可挑剔,不愧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等一批頭銜,160元的門票,物有所值。

而神農架則剛出深閨,還沒來得及梳妝打扮。從神農峽直到神農峰、野馬河、香溪等處,好像還沒有專門的導游車,游客吃住還要自尋方便。

二、論風景的優美、觀賞性的強弱,雖然各有千秋,但我們更看好神農架。

張家界的岩峰高達數百米,千姿百態、雄偉壯美。但神農架的百裡峽谷奇峰矗立,更不含糊。沒有張家界大部分岩峰的亭亭玉立,反而少了些脂粉氣,更加雄壯。

神農架的溪水一出手就是壯懷激烈、大刀闊斧、無拘無束。香溪從神農架腹地大大小小一大批瀑布下醞釀出來,浩浩蕩蕩直奔長江,孕育了中國歷史上兩個偉大人物:屈原和王昭君。而張家界的溪水呢?悄悄地、羞答答地,小姐似的,到了前面,大壩一欄,規規矩矩、無聲無息。這麼多年,孕育了誰呢?一窩土匪。

因此,除卻價格因此,如果讓我二者選一,在游一次,我還是要去神農架,百裡畫廊,百看不厭。當然這需要自駕車。


精選遊記: 張家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