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火車鞏旻
2004年6月13日星期日
住:Hotel Alka, Varanasi
我們搭乘的從Delhi到Varanasi的Express(快速火車)原本應該晚上9:45就出發,第二天中午1:30到達。等我們到了舊德裡火車站,才發現這列快車在出發點就遲了4個半小時,直到臨晨2:15才出發。而到達Varanasi的時間,已經是晚上11:30了,遲了整整10個小時!兩地距離不到800公裡,行駛了21小時,平均才每小時30幾公裡,慢得的確讓人難以接受。
我們買的是普通硬臥票。硬臥車廂的布局和中國火車差不多,都是三層床,但是在中國火車上兩個小座位和放行李的地方又加了上下兩張床,因此一個單元就是8個人的位置。車窗很有印度特色,外邊有一根根橫著的鋼條,把車窗做得像囚車似的,估計是為了防止有人從這裡爬進來——誰叫他印度火車開得慢又總是停呢?就是這些鋼條,在2003年闖了大禍:一列從Mumbai開往北部Amritsar的火車,在Punjab邦的Ludhiana市附近,尾部的第四號車廂突然著火,並且火勢迅速蔓延到第三號車廂和第五號車廂裡。由於車窗外有鋼條封住,很多乘客不能及時的從窗口翻出而被困在大火裡,最後造成38人喪生13人受傷的慘劇。據說從那以後,因為安全原因,每列車廂中間兩個窗口的鐵條被拆除了,作為緊急逃生通道。而我卻在想,既然又要防止外面人爬進來又要讓裡面人能夠逃出去,為什麼不設計一個只能在裡面打開的窗戶呢?
車廂裡面沒有空調,當火車在炎熱的午後奔馳在北印度平原時,我睡在上鋪只覺得一陣陣眩暈,摸摸車頂甚至覺得燙手。車廂裡也沒有開水沒有自來水,想喝水洗臉只有等停站下車。好在在一些車站往往一停就是一個小時,足夠你下去找個旅館洗澡了。印度人大多抱著一個1.25升的可樂瓶子,一到站就下去裝自來水喝,他們聲稱印度的自來水是符合飲用水標准的,有的人甚至自豪的問我:“中國的自來水不可以喝吧?”“嗯,嗯,不可以,不可以……”對於這樣的詢問,我能說什麼呢?記得以前港大物理系來過一個印度的教授,做完關於理論天文的專題報告後,和我們一起喝茶吃點心。這位對宇宙深處的脈衝星了如指掌的教授,面對一個氣壓熱水瓶,竟然不知所措。當時我還在想,看來印度沒有這種產品,要是我運一批中國貨去賣,肯定賺錢。現在我絕望了,原來人家印度的自來水是可以直接飲用的啊!當然,也有在意大利公司打工的印度人,不無憂慮的說:“還是中國人聰明。我們政府的這一做法是錯誤的。一方面讓自來水達到飲用標准所需要的成本太高,另一方面讓很多偏遠的地方連滿足最基本生活需求的自來水也得不到。”哦,你們不是民主國家嗎?讓議會去展開大討論吧!反正再怎麼入鄉隨俗,我是沒有喝生水的習慣的。
印度畢竟是個很熱的地方,北部的大部分地區,有半年時間溫度都在40度左右。繼續躺在火車上,我身上的衣服濕了又干,干了又濕,後來忍不住了,一到站我也跑下車,把礦泉水瓶裝滿自來水,上車作為冷卻用水抱著睡。——第一次喜歡抱著印度的礦泉水瓶睡覺而不是抱著一個印度姑娘。
“Chai……Chai…………”這或許是火車上最好聽的聲音了。不用翻譯也知道,這是在叫賣茶。火車上或者車站上賣的茶一般4-5盧比一杯,據說是用最次的茶葉衝泡的,但我覺得無所謂,這樣的價錢想買什麼茶呢?茶本身的味道並不重,甚至可以說幾乎沒有,但糖和奶加了不少。有的茶甚至加了鹽,而且喝著似乎還有姜的味道。這麼奇怪的茶,很多中國人可能會說:“這是茶嗎?頂多一個茶的表兄弟。”可是想想在不喝開水的印度,這可能是唯一的熱的飲料,你就會愛上它了。
火車上的乘客也各有不同。有全家大小的,帶著幾個年齡不等的小孩,衣著一般還比較光鮮。這些人不少還受過良好教育,而且值得信任,問站都是首選。有的人就衣衫襤褸了,比如我下鋪的一個老婆婆,從上車開始就躺在那裡,也不見她吃飯,最多只是喝點水,考慮到火車開往Varanasi,我懷疑她是到聖城等待生命的最後終結的,只是未加證實。還有些人,完全沒有行李,估計也沒有車票,就算車廂裡面有很多空床,她們也只是躺在車廂連接處的地板上。我估計她們是種姓制度中的賤民,進入車廂後會被其他的印度人驅趕,而且她們也習慣了睡在地上。我想請她們進車廂睡,以我外國人的身份阻止她們的同胞對她們的排斥,又怕她們聽不懂英文而引起誤會。半夜溫度降低到20幾度,而且居然下起雨來,我站在她們躺的地方,車窗開著,風從車窗灌了進來,夾雜著雨點打在她們身上,她們也只是把一塊沙麗裹得更緊些。我全身不由自主的顫抖起來,也不知道是因為外面的風還是因為裡面的心。我默默的為她們關上車窗,只想祝她們一路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