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裡小記

作者: K0TEG

導讀水鄉古鎮同裡。同裡位於太湖之濱,大運河畔,為江蘇吳江所轄,距上海約80公裡。我們一行十余人,沿滬青平公路經過了兩個多小時才抵達同裡,車子停在了小河邊。一下車,我們就在遠處感受了一下水鄉古鎮的味道。由於天氣有點陰雨,那一天同裡的游客不是很多,小鎮也比往常多了一些恬靜。最喜歡水鄉的小橋流水,秀美而不張狂。在這樣的景致中,沿著河邊,漫步在青 ...

水鄉古鎮同裡。同裡位於太湖之濱,大運河畔,為江蘇吳江所轄,距上海約80公裡。我們一行十余人,沿滬青平公路經過了兩個多小時才抵達同裡,車子停在了小河邊。一下車,我們就在遠處感受了一下水鄉古鎮的味道。由於天氣有點陰雨,那一天同裡的游客不是很多,小鎮也比往常多了一些恬靜。最喜歡水鄉的小橋流水,秀美而不張狂。在這樣的景致中,沿著河邊,漫步在青石鋪成的街上,河水有些蜿蜒,我們就順者她走,興趣所至、隨意而行。河的兩岸間隔著一株株低垂的楊柳樹,看見它們便會有一種安靜、平和、浪漫、詩意的感覺。風來的時候,河面上微波蕩漾,而柳枝與秀發一起飛揚。這樣的時刻,望望周圍的景,看看身旁的人,無需半點言語,心意自然相通,這才是江南水鄉的真情所在:樸素和自然。

同裡鎮區為五湖環抱,鎮內的十多條河道把鎮區分割。而聰慧勤勞的同裡人巧妙運用四十余座構築各異的石橋將分割的街區串聯起來。小橋、流水、石階板路,與保存良好風格各異的古宅構成了典型的江南水鄉景觀。同裡古鎮歷史悠久,目前開放的主要是明清富賈們打建的宅第園林。其中最具代表的是一園(退思園)二堂(嘉蔭堂)(崇本堂)三橋(太平橋、吉利橋、長慶橋)。

我們首先來到了退思園。退思園建於清光緒年間,其意為退則思過。但是園子的主人,安徽兵備道(相當於現代軍分區司令)任蘭生卻極盡奢華,將占地僅九畝八分的園子修建的錯落有致,別有洞天。集中了江南園林的亭、台、樓、閣、軒、曲橋、回廊、假山、水池等,而且春、夏、秋、冬、琴、棋、詩、畫,各景俱全,還有步移景異之妙。廳堂的擺設表達了主人的心聲,在長桌上的左邊放著一面石鏡,右面擺著一個花瓶,表示主人是退而思過,保持一種“平靜”的心態。而廳的兩側各放著一面落地鏡和一座西洋落地鐘,表示主人雖然退下來了,但也隨時准備向朝廷“盡忠”。各種地磚的圖案也很有講究,例如用五只蝙蝠分別代表著金榜題名、洞房花燭、喜得貴子、金玉滿堂、長命百歲著人生五福,圍著一個壽字,構成五福拱壽圖。總之,江南園林的各種意境都集於這九畝八分之地,我們大家無不感嘆該園設計者袁龍的獨具匠心,並在出園之前集體合影留戀。

中午,大家在品嘗了同裡的一些特色菜肴後,拖著飯店的老板當免費的導游陪我們繼續游玩。古鎮中心,坐落著聞名遐邇的“兩堂三橋”。崇本、嘉蔭二堂隔河而望,風格迥異。崇本堂的雕刻精美絕倫,樓堂設計與各個機關設計復雜,顯得十分神秘,小河對面的嘉蔭堂富麗堂皇,氣派非凡。三橋:太平、吉利、長慶三橋是同裡的橋中之寶,分別建於明、清兩代。在當地還留有同裡人代代相傳已延續千年的“走三橋”風俗,指依次步行走過這三座橋面。因為同裡人把三橋看作是消災消難、吉祥幸福的像征。河邊停泊著數艘游船,由於下雨,游客不多,都已停開了。未能乘船穿梭於同裡的大街小巷,真是此行的一大憾事。我們只能沿著河邊,漫步在青石鋪成的街上,在細雨霏霏中感受水鄉的調調。

明清街的牆上掛著的是精細仿制的舊時煙酒廣告畫,街道兩旁是挨得很緊的店鋪,其中以狀元蹄的攤位最多。其實這條街只是新建的專門賣旅游品的商業街,所賣的東西又是到處可見,大多不是本地生產的,商業味道較濃,多了一份吵雜和做作,與古鎮水鄉的恬靜不太協調。所以並沒有多大看頭。不過帶點這裡小玩藝回去卻很能討女孩子的歡心,例如繡花的唇膏盒等。

最後,我們去了羅星洲,鎮東同裡湖中的一個小島。在風雨坐了半天幾乎沒什麼遮擋的游覽車,再換乘輪渡,幾經周折才上了島。島上只有一座小廟和花花草草,沒有太大的特色,讓大家有一些失望。但是遠觀羅星洲,煙雨朦朧,浮在微波蕩漾的同裡湖面上,寺廟的一角隱約可見,卻是別有一番情調。

倘若在細雨霏霏之中,腳蹬木屐漫步於串心弄,聆聽木板與石階的觸擊回響,那是何種意境呢?如果有可能,我一定還要在雨中漫步於同裡古鎮,欣賞那種恬靜、美麗的生活。

戴鵬


精選遊記: 同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