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1.12~~2004.1.2大概 1600 公裡綿陽
八宿成都
澤當★朗縣八一波密
芒康
▲梅裡山莊
香格裡拉攀枝花
虎跳峽麗江
大理昆明
芒旦
騰衝
我 的 滇 藏 線
一、 初 吻 雲 南
清晨的芒康一米陽光格外柔和,一切顯得那麼靜謐。這裡是川、滇、藏三交界之地,天高地遠。而此時我的心卻早已飛到雲南去了,我在想像美麗的雲南,呈現在我眼前是什麼樣子?香格裡拉、大理三塔、傣族、過橋米線、紅嘴鷗。
在縣城中心十字路口,一看裝備就知道是一個“驢子”,和我一樣張望等待什麼似的,原來他是一個人從北京來的,一個搞旅游的發燒友,包車和我背道而馳的家伙。滇藏線永遠不是孤單的,但一路還是孤獨。正好我可以順便搭返程吉普去雲南,還可大殺價錢。我們現場交換著走滇藏線的攻略,彼此告訴對方如何找車和什麼路線、住什麼地方,朋友一路走好吧!
100元上車了,走滇藏線一定要找熟悉路況的汽車,坐在掛著“雲R05990”的吉普車,我感到踏實。沿途的建築,明顯感覺比八宿的土坯房現代多了,特別是木材的大量使用,使西藏特色裝飾生動多了。這裡的建築很具有地方特色,每家的戶外上,廁所都掛在牆外,類似一座小木樓,如同空中樓閣一樣很張揚,不用屏氣,放心下腳,不信就去撒野試試,比西藏其他地方入廁干淨多了。在西藏要回歸自然,隨便撒野。特別是坐長途汽車,下車想撒就撒,不管是男是女,不要死顧面子。甚至在西藏的城鎮街道邊的牆角到處都是“地圖”,充斥著尿味,我說這是西藏的三味之一(酥油味、酒味、尿味)。西藏好多地方的廁所修的又高又敞陽,比如到貢嘎機場藥泉村那個廁所,只有一個位置,可以邊“拉登”邊欣賞周圍的風景,很有趣。
土質明顯開始呈現紅色了,是紅拉山的紅?緩緩過著名的紅拉山了。這裡海拔4700米的紅拉山自然保護區,生長著原始的雲杉和冷杉林,我們好像來到了林海雪原一樣,在莽莽林海中踏著積雪前進,山坡邊有許多野生動物留下的雪跡。這裡是珍貴的滇金絲猴保護區,只見在保護站有一只幼猴鎖著,很可憐,滇金絲猴和大熊貓幾乎同樣珍貴,是堪稱第二國寶的我國一級重點保護動物,而待遇明顯沒有熊貓光芒。我倒喜歡金絲猴,大熊貓又笨又拽,形像簡直用濫了,最好2008年北京奧運會不要又成為熊貓會。我想如果這裡屬於雲南管轄的話,也許保護條件就將大為改善。
下山到海拔2600米左右,再次回首瀾滄江,氣候已截然不同,大地一片盎然,綠色多起來了。路過鹽井,可以看見遠處熱氣騰騰的曲孜卡溫泉和路邊的鹽井天主教堂,天主教居然在如此遙遠的地方散發著神奇的魔力。在路上還遇見許多去莽錯轉湖的信民舉著旌旗傾巢而動,和長叩頭朝拜一樣感人。
我習慣上對照地圖了解風情,迫不及待地打聽鹽田。司機熱情的指點下,我的目光引到瀾滄江河谷右邊的山坡上。此地鹵水豐富,錯落有致地分布著,好像梯田一樣工整的鹽田,人們在鹵水各泉眼處壘石固水,形成一處井鹽,然後圍成田,讓日光蒸曬後便是粗鹽,有呈紅色的鹽。這是古人因地制宜的傑作,有詩賦道:“滄江水灝淼,中蘊瀉鹽泉”。據歷史考證,從唐朝以前就有鹽井曬鹽的歷史,格薩爾王與納西為爭奪鹽井鹽田還有過一場戰爭。鹽井古法制鹽,世界絕無僅有,至今還保持著原始曬鹽工藝,女人造鹽,男人賣鹽,成為鹽井文化的珍貴遺存,我想現在能夠品嘗到地道的土鹽是一種品位歷史的滋味。
到這裡是“茶馬古道”在西藏的第一個驛站。主要居住有納西族,但已經藏化了,這裡的穿著明顯賦予區域特色,系著藍色的裙子,紅色的發繩,更加簡明而干練。繼續沿著瀾滄江河谷南下,一路上我邊走邊開始脫衣服了,我已經感受到了雲南的溫暖。
經過六天的顛簸,終於,找到了“下山”狂飆的感覺。我來到了心儀已久的彩雲之南,心情為之一振,閉上西藏地圖,掏出中國地圖。
山高路崎嶇,隔著車窗向外看到山崖下蛛網般的路線,火柴盒般的房屋,體驗著我心中最完美的高山峽谷。汽車好像飛馳在雪峰雲端之間,不帶走一片色彩,卻把自己留在雲中。
首先迎接我的是神聖的梅裡雪山,不停地盯住它,漫漫地咀嚼它。汽車快到飛來閣時,詢問司機還有10來公裡到德欽縣城。風景旖旎的山丫,我臨時決定下車走走,我習慣走著瞧,後來的游覽證明我“非來”的機動非常英明。我狠狠地踏了踏腳下的土地,輕輕地松了一口氣:雲南,我終於來了!這裡是遠眺梅裡雪山的最佳觀景處,良辰美景,一纜無余,盡收眼裡我決定就地住下來好好享受自然的洗禮。安頓好以後,去附加走了走,在漫天的經幡中,桑煙縈繞,一直默然注視著梅裡雪山,這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山,它的美麗疑惑了我,我完全喪失抵抗力,坐在經幡樹下簡直天人合一了,它的欣賞指數100%。
今天行程大約200公裡,晚上住梅裡山莊。牆壁上全是梅裡雪山的風光圖片,同樣醉我。因為是淡季砍價砍到30元,美哉我也!而且可以免費洗眼睛把梅裡雪山看過癮!洗完澡,洗髒衣服,烤著火爐,感覺這裡比西藏還冷,要了一瓶瀾滄江啤酒來歡迎自己的到來,周圍的食客用異樣的目光看著我,後來才知道這裡已經不是西藏了,冬季很少有人要“冰啤”,喝“冰啤”真有點“圍著火爐吃西瓜”的新疆風味。我品著瀾滄江,望著梅裡雪山,幸運自己一路沒有碰上塌方、泥石流。如果選擇在夏季我無法想像路途的恐懼,感謝現在的季節,讓我一路順利,這都是菩薩保佑我的結果。
(特別提示:滇藏公路無直達客車,沿途需數次轉車,且德欽至芒康無客車,只能搭乘搭車前往,要早起去賓館或者路口打聽。)
二、完美的梅裡雪山
叮當、叮當,感謝牧牛人那清脆的鈴聲把我喚醒。清晨的梅裡雪山,有點像我登泰山時盼日出一樣,大家都虔誠地等待著美麗的瞬間,用眼睛、相機凝固其美麗。
8:10,在陽光的折射下,梅裡雪山如睡美人一樣,飄然下塵,宛如一座金燦燦的金山,遠處的金光和近處的幽暗形成了強烈對比,夢幻莫測,渲染了整個意境,讓你的心澎湃,讓你的快門發燒,它的美麗謀殺了發燒友大量膠卷。我陶醉在它那無與倫比的美麗,從沒有見過如此令人心醉的美景,完全的傾倒。只有靜靜地,靜靜地欣賞,直到最後一縷陽光灑在我身上。
在觀光樓台上面,“卡瓦格博!卡瓦格博!” 梅裡雪山海拔6740米的主峰,好幾個天南海北的攝影發燒友在一陣陣瘋狂“哢嚓”聲中謀殺膠卷,捕捉瞬間的精彩,把身心熔融在自然的賞賜之中。我感覺只要裝備好加上運氣好,梅裡隨便就可以讓你成為所謂的大師了,這又不是什麼高科技,而是靠包裝,大師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聽說有一位大師就拍攝到了前所未有的“梅裡雪山佛光”,大肆渲染,很神奇的樣子,鬼倒是有的,我看可能是觀眾太自作神奇罷了。我不是司馬南,也不是什麼專家,不迷信什麼,只知道馬列主義說:“多學點哲學有好處”。
在梅裡山莊可眺望冰瀑壯觀,主峰造型很酷,挺拔崢嶸,主峰卡瓦格博腳下,便是明永冰川,雪山我看多了,但感受和西藏就不一樣。一直沉浸在光怪陸離的良辰美景中,一起把你融化在藍天和白雲之間。紫氣東來,看撕開了每天的新鮮太陽,把溫煦颯爽在人間大地,飄然若炫,我心已經飛翔起來了,直到現在還在留戀它的幻影。特別是梅裡雪山的晨曦,已經成為它的形像代表,經典的主題畫,後來我陸續看見了許多有關它的作品。特別是它凹凸的平台,宛如古生動物背脊造型的特征,金色映射下鮮明地突出了梅裡的獨特神采。
隨便和攝影發燒友攀談起來,他們告訴我應該去下面零距離撫摩神山,神山在西藏我已經熟視無睹了,我則建議他們可以去西藏波密找找靈感,他們認為是不錯的好主意。也許他們看我的膚色就知道我從西藏來,說到:“從滇藏線過來不容易,你挺會找生活的”。看來我還是沾上了西藏魅力的光芒,我聞了聞身上,不知道是不是昨天下午沒有洗干淨?還了點酥油味道?:))
在正對著梅裡雪山的地方建有一座紀念碑。 小小的花崗岩石碑,鐫刻“秀峰大地靜相照,高潔精神在其間”。1991年1月4日,攀登梅裡雪山的中日登山隊17名隊員遭遇雪崩不幸遇難。在當地藏族老百姓的心目中,梅裡雪山是神山,主峰是神聖不可侵犯,迄今無人登頂,所以是他們冒犯了神靈。心碎的文字記錄著什麼偉大友誼?什麼崇高的征服?我不禁感慨,梅裡雪山聳立在此誰惹誰了?為何要去野蠻搞所謂征服?為什麼不去尊重它,安然處之?我一聽是小日本更沒有好感了,還是神靈有眼啊。
隨後在“攝影者之家”喝酥油茶,吃餅子,看掛滿牆的攝影作品。上面還有季候鳥水吧可以小酌一番,以後如有了女朋友,可攜手去坐坐,那才是品嘗夢境的地方,是過神仙日子的地方。聽說老板是個成都的旅客,喜歡這個地方,就安營扎寨起來了。附近有白塔排列,經幡飄然,桑煙冉冉。一年輕女子不斷慫恿我去燒香,買點內容有香一把,青稞一小袋,松枝一棵,經幡一張。她甜甜告訴我可以教我怎麼燒香?柔情一刀忐忑不怕冒犯神靈?我總認為燒香是虔誠的,嚴肅的問題,如果我要燒,不需要你提醒我也自然會去做的。我只好笑笑,借口已經燒過了。秀色可餐啊,我吃飽了,看也飽了,決定徒步消化下,三心二意地走邊全心全意地扭著頭欣賞心中至美的梅裡。
德欽縣城坐落在山窩裡,是海拔3250米的山城,好久沒有看見如此熱鬧的地方了,熙熙攘攘。去汽車站,不巧車剛走,又步行盤山出縣城,正好照下德欽縣城全景。在八斯巴(八思巴:西藏著名的宗教領袖)加油站,見汽車就招手,運氣好,招到獵豹汽車。司機原來是四川的,是在這裡開館子的老板。
才再見了梅裡,翹盼的香格裡拉我來了。翻越白馬雪山丫口,這裡是金沙江與瀾滄江的分水嶺,從山底下的金沙江河谷到雪山頂,相對落差超過了3400米,氣候也一下從熱帶河谷過渡到永久性冰雪帶,感覺兩重天。公裡很通暢,和它名字一樣溫順,真是大雪無痕啊。甚至還修有防滑雪的石頭路面,獨具用心,一路上有許多旅游指示牌,不僅標准,而且方便游客。沿途可欣賞到闊葉林、闊葉針葉混交林、針葉林以及高山灌木、高山草甸的植被更替以及其獨特的地貌。有一處處司機說是雷擊毀滅的森林,粗大的樹干留下一種殘缺美。在這裡我發現開車是一種享受,聽聽音樂,看看風景旖旎,感覺如此輕松解放,成就超然人生。
過“賀龍橋”後,中途上來兩位尼姑去尼西,好奇地和她們交談,從她們的笑顏中,可以看見紅塵世界有了你,才如此從容。翻過小山口,今天跑了120公裡終於看見了群山環擁,坐落在一望無際的大草甸上曬太陽的香格裡拉(中甸)。
柔媚無垠的大草甸,金黃色顯得雍容大氣,成群的牛羊安詳地沐浴著陽光,周圍是大片的濕地滋潤棲息著飛鳥,原來這就是帕納海。近年來隨著周邊河流注水的減少,帕納海已經逐漸蛻變成一片巨大的沼澤草地了。這裡就是國家一類保護動物黑頸鶴的棲息地,距離城市如此親密,可以想像這裡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著生靈,拉薩也同樣有福祉,有柔媚無垠的拉魯濕地。
三、入住藏地國際青年旅舍
香格裡拉,過去是叫中甸,為宣傳旅游才改名的,是近幾年新興的旅游城市,干淨整潔,很會商業化包裝自己,一聽地名就知道經營城市有方。其實這和做產品一樣,我比較迷信,名字不上口,往往夭折,難討消費心理的青睞。一條主干線把我拉到新華書店,爬上熟悉中甸的階梯,快速揣摩它的風土人情,有選擇地買了有關中甸的旅游書籍,還有我最重要的雲南省地圖。
一打聽,兜了一圈,衝著這牌子,奔向國際青年旅游者俱樂部,還掛著“迪慶藏地國際青年旅舍”的牌子。院子如私宅一樣冷清,一個光頭的家伙,蓄著大胡子,裹著舊棉衣,雙手交叉套在棉衣裡,畏縮得活像一個守門的老頭,在門口懶悠悠地享受著陽光,人很隨和熱情,說我可以去比較下,然後決定是否住不。我又轉了一圈,還是回來花35元要了有電熱毯的床鋪,木樓上就空蕩蕩的一個我,雖然窄點,但床鋪和城市一樣干淨。好歹先安頓下來,外出敷衍肚皮了事。
“回家”准備休息下,剛才給我登記的光頭告訴我,這裡才入住了一個四川什麼地方的MM,我一聽很意外,原來他鄉遇老鄉,我十分熟悉的一個川北縣城,他熱情告訴我那個她正在樓台曬太陽看書。我欣然上樓,突然,看見黑色的大母狗橫刀立馬在我面前。她寧靜地告訴我說:“秋秋見識多了客人不會咬你的,它很黑可是很溫柔”。我不請自坐,告訴她我是西藏來的過客,由於現在是冬季住宿的人比較清淡,這裡的氣氛有種渴望,心照不宣地需要交流。我們自然知道彼此都是喜歡旅游,以旅游為語言,我告訴她我也是四川的,而且還是她那個地方的,她同樣和剛才的我一樣詫異,很意外又疑惑。故鄉的雲帶走了陌生的拘束,她告訴我:她是剛從深圳過來的阿敏,准備去梅裡轉山。給我印像深刻的是她既然一個人跑去西藏,去了遙遠的阿裡,在岡仁波齊神山轉了一大圈,脫胎換骨,好好洗滌了一次大腦,讓她重新感悟了許多,更加崇敬佛緣和熱愛自然。用香格裡拉的陽光來泡茶,用香格裡拉的故事來品味,何況還有一女子在此暢談,不求浪漫,只求柔和平靜地談:“神秘和夢幻參半,一種終於來到世界的某個盡頭和歸宿的感覺”——《消失的地平線》。她告訴我今年是梅裡雪山的本命年,作為藏區八大神山之一,很多藏民都來梅裡雪山轉經,所以她一定要去。看來她是一個有信仰的女孩,為了信仰可以不怕杠大廂,可以不要工作,可以不要愛情。阿敏一手端著咖啡杯,正好我帶有咖啡,隨便送了兩 袋給她,讓她上梅裡雪山轉山時精神抖擻。後來在四川我們又不期而遇,既然邂逅有緣,我們就去茶樓坐坐,繼續聽阿敏的轉經路……
下午,迎著香格裡拉一塵不染的陽光,來到大街閑逛。這裡有烤土豆賣,買來提著塑料袋晃蕩,在超市時營業員告訴我,為了防止白色污染,這裡發現使用塑料袋要罰款,所以使用的是塑料網或者繩子系物。我感觸中甸在旅游大環境和環保方面很有眼光,那像西藏到處是塑料袋在飛揚,本來高原生態就脆弱,好像就在鄰國不丹,就做得很灑脫,禁止使用塑料袋和在公共場所禁煙,在這方面我們應該多學習別人。
中甸在旅游旺季時常常游客比當地人還多,由於這裡是藏區,街上的藏飾品,我發現有些比拉薩還豐富,比如犛牛肉等開發方面明顯走在西藏前面,特別是有的民族用品做工精致,那些手工打制的銅器——盆子、水壺、茶杯明晃晃的,買回家觀賞和實用兼得啊。
晚上,在俱樂部報名就餐10元/人,和光頭、阿敏等一共才五人,由於現在是冬天我們能夠相逢是有緣的,大家很隨和,很快我們就融入在一起了,感覺這裡真正有家的氛圍,不像住賓館裝紳士和淑女那麼拘束。熟悉後才知道光頭就是老板,浙江人,叫他老板,他反而不悅,我們都親切地叫他彎豆(豌豆),他說是源於藏名“旺堆”的諧音。人如其名,刁人就是要用刁名,好像我就喜歡曾經用過的“古 X ”一樣。彎豆繞有興致地給我們講了許多故事,還有這裡那讓人陶醉的傳說。他很滄桑,很玩世,所有的一齊蘊藏在大胡子裡,刻在他的面孔上。我們幾個驢友則交流著路線和心得,談天談地不彈棉花。中甸的夜晚在零下十幾度很寒冷,在大門口就有一個溫度計,看來彎豆有個細心的男人,惟一粗心就是和我一樣一不小心就成為單身的老男人了。暗淡的燈火下,添上木材,燒上水壺,圍著火爐,倍感溫暖,傾聽著香格裡拉美麗的傳說。 我決定好好呆幾天,享受下消失的地平線。
入睡前照例躺在床上,簡單記下日記,平時我只是偶然才有心情這樣做,但香格裡拉迷人的故事讓我重拾起筆來。這裡的海拔比西藏低多了,才3400米左右,加上中甸的森林資源又提供了相當豐富的氧氣,所以與拉薩相比,游人的高原反應並不強烈。晚上睡得特別香,就像吃了腦白金一樣,想夢見什麼香格裡拉的仙境,但什麼也沒有夢見,我還是原來的我,一無所有。
四、 觀鳥溜狗
今天是11.14號,早晨第一次晚起,圍坐在火爐邊,烤火、喝茶、吃大餅。在彎豆的建議下,約好老鄉阿敏和一個湖北的小伙,我們三人出門去附近的古城逛逛。
這裡正在由蘇州一家公司負責重新修葺,恢復它古老的風範,還歷史的原貌。踏著石板路,看古色古香的老房子,時光在倒流,把我們帶到了歷史的長廊,“馬幫”好像就朝我們走來,無法想像它承載了多少滄桑世故,也許每一處都流傳著感動的事和人,飽滿了茶馬文化的積澱,或一瓦,或一磚。
古城中心大概就是公堂,原來是革命時期中甸會議的舊址,當年賀龍元帥曾經戰鬥過的地方,至今中甸還有賀龍橋等遺址。古城的小山上有座小廟,上面有巨大的轉經塔,迎著金色的陽光緩緩轉動,金碧輝煌,熠熠生輝,一抹人與天堂越來越近的情景。
在一處考究的古建築,我們不由得停頓下來,無形好奇的追昔思緒讓我們推門而入。一位長老安詳地坐在樓上的回廊享受陽光,好像他在等待我們的拜會一樣,微笑點頭,他把我們吸引上了樓。一樓是柴房牲舍,二樓才是主人居室和佛堂,這是一戶大宅人家的庭院,建築古樸,用料粗獷,雕刻厚道,歲月的熏染顯得黑黝黝。老人叫阿布旺堆,身軀高大,真是名門望族之後。他熱情地講解起老房子距今已有370年的歷史故事,指著黯淡的木牆說,這上面還有文化大革命時,批評鄧小平的標語,細致一看果然烙下歷史的墨跡,屋裡還有人民公社使用時遺留的痕跡。“老房子”記載著歷史,而老人守望著歷史。桌上有許多書信,他的故事在一封封信件中流傳在游客中。
古城中有一處曬場,有中甸晾曬青稞的交叉斜木架,此為中甸典型的標志,和在西藏然烏我看見的木架不一樣,然烏多為架空晾曬草料。烏黑的青稞木架高高佇立在風雨中,是這裡一代代樸素生活的濃縮寫照。
我們爬上了附近的小山,山上有座小寺廟。這裡可以鳥瞰中甸全景,輕煙薄霧,宛然飄起來了。下山時遇見幾個藏族婦女來燒香,還用童年時看見過的背帶背著孩子,藍顏色的圍裙,紅色的長發辯。我們三人熱情招呼著大家在一起,念著“茄子”,留下一張民俗風情照。
下午,彎豆安排我們幾個去觀鳥,開始我反應遲鈍,還以為是上市場看鳥,大家都笑了。我們帶著黑黑的狗寶寶“秋秋”和“冬冬”,擠上吉普彩車,全副武裝地來到了城市附近的依拉草原。
在依拉草原,我見到了自然界最初始的完美和安詳,人和鳥和諧相處,心情不由和草原一起放飛。在無垠的草地上,來自東西南北的過客在一起盡情地奔跑,追逐黑狗,黑狗又去追逐飛鳥,飛鳥翱翔,這裡有黑頸鶴、野鴨等在此棲息。我們還溜進牛欄,感受牧人的生活,坐在木欄上搖拽著,像孩提似的天真嬉戲。累了貪戀地躺在草原上,忘記了所有的過去,只有完全的釋放自己。
曬完陽光,我們又驅車來到村莊一藏民家做客。房前小溪邊有幾個小孩子嬉水,惹人可愛。主人的木樓下面是牲口圈,踏梯而上,聽經堂的經聲,看僧人捏制的酥油花,烤著火爐,喝著酥油茶,吃著油炸食品。這是典型的傳統大家庭聚居在一起,木樓寬敞幽暗,柱上掛滿了熏豬肉,煙熏得濃,這裡和西藏就不一樣了,明顯生活多元化了。一碩大原木構成了整體建築的中心支撐點,巨木也讓我們勾勒出家庭的安康和諧,我們從來沒有看見如此巨大的木柱出現在普通家庭裡。據說它是從大山裡面祭祀後,眾人合力運輸而來,也許幾百年以後新的“老房子”的故事就這樣誕生了。柴火舔著火爐,也舔著我們的心,我們在這裡熱氣騰騰,歡聲笑語,感受到了民族大家庭的溫情融融。
晚上,呆坐在俱樂部的酒吧裡,這也是我們的食堂。我們幾個路人聊天,沒有距離地海闊天空,或烤火,或喝茶,或看書,或翻翻過客留下的筆墨,或看看櫥窗上貼著的斜木架標志發楞。我很喜歡看留言薄上驢友們一點一滴的旅游感悟,有詩情畫意的,有纏綿的戀情,有路線的攻略,有對俱樂部的褒貶,有幽默的漫畫,還有看不懂的老外手跡,都是很時尚的表達,又平民化,放蕩不羈的原創。看得我手癢,隨意而發塗鴉了幾下。吧台還有厚厚的相片冊,裡面有許多有趣的相片和雲南風光,愛不釋手。如果在旺季可以在青年旅館的BBS上貼紙,約伴走虎跳,轉梅裡。
彎豆喜歡小喝一點,我們都陪他喝一點,這樣也好,酒可以制造氣氛。映著爐光,暗淡的燈火讓人想思考,我們一起追敘著香格裡拉,既這麼近又那麼遙遠。彎豆談攻略,上海的白領夫婦談去梅裡卸壓,來自廣東的四川老鄉談轉山,湖北的談民族藝術的感想,我什麼都參與幾句,而秋秋”和“冬冬圍著我們轉來轉去,沉默得深不可測。主角自然是彎豆,他開“黑店”久了,留著比我還悠久的大胡子,玩旅游的就是玩酷,他老道油滑,什麼都不屑,精明得像他的光頭一樣,又隨和得像一個大哥。他說他喜歡這樣的日子,喝點小酒,講點攻略,采點風,溜溜狗,做個滿足的小資生活。但是,他骨子裡仍念念不忘去新疆伊犁開國際青年旅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