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9“人造天河”紅旗渠

作者: 天地經統

導讀從華山下來,的士停在華山火車站前廣場,時間是8點半。乘上9:04開往鄭州的K16次,(票價55元),14:03到達鄭州火車站。穿過車站廣場,對面就是客運站。14:30有發往林州的直達班車。心想,今天路途真是十分順利。 林慮山在林州,是我此次川渝陝豫的最後一站。 車子在指向新鄉的二級公路上直奔而去,車速大約平均能保持在40千米小時左右。對於國內班車能夠達到這樣 ...

從華山下來,的士停在華山火車站前廣場,時間是8點半。乘上9:04開往鄭州的K16次,(票價55元),14:03到達鄭州火車站。穿過車站廣場,對面就是客運站。14:30有發往林州的直達班車。心想,今天路途真是十分順利。

林慮山在林州,是我此次川渝陝豫的最後一站。

車子在指向新鄉的二級公路上直奔而去,車速大約平均能保持在40千米小時左右。對於國內班車能夠達到這樣的速度,應該十分滿意了。哪知一過新鄉市,為了逃避收費站的收費,車子在收費站前100米處拐進了一個村莊,在農舍之間的狹窄小路上穿行,不久,一個50開外的農民手一揮,車子停了下來,駕駛員搖下窗子,遞上4元錢幣。車子就繼續穿行在村莊裡,唉,就是在這樣的村莊土路上,來來往往的貨車和客車還真不少。大家都心知肚明,一言不發。車子拐上了一條公路,我正以為又可以快速行駛了。哪知車子在一個不到30歲的農村青年跟前停了下來,司機遞上2元硬幣後,終算以30千米小時的速度行駛了。

我一看時間大約不到下午4點。心想還有不到80千米,有2個多小時應該能夠到了。為了印證我的估計,我就問司機,大約什麼時候能夠到達林州?他說:7點半前能夠到達就不錯了!哇!我簡直不敢相信我的耳朵。接著他又說,過了前面的高莊村(屬於輝縣市地界)之後,路就很難走了。果真如此。出了村莊,車子開上了長年失修的四級公路,一路上坑坑窪窪。由於天上不知什麼時候下起了雨,車子為了躲避大大小小的水潭,只能以15千米的速度慢慢地爬行。

我當時就忍不住地說,為什麼不走高速公路?大約就是再加10元錢。時間可以節省一半都不止,車子也不損傷。車上有一個30多歲的年輕人搭話講:你們政府機關的,反正能報銷,錢再多也不心痛。我看看車上,都是當地的農民,身上是城裡人早就不穿的老式衣服。而且沿途還有上下的旅客。我不再吱聲了。這兒的農民還是十分貧困啊。

不過賣票人講,正在修二級公路,大約明年年底能修通了。

車子在晚上7點半終算停在了林州客運站站前。此時雨也停了。林州市街上還是亮堂的,我的心也隨之亮堂起來。當晚住旁邊的車站招待所,20元包房。

明天(7月31日)的游程有二個方向,當然第一是林慮山,外界對這個新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知之甚少,我以前也沒有聽說過。在事先網上收集的資料也不多。只知道與太行山大峽谷相聯系。第二個方向自然是紅旗渠,這個戰天鬥地,改造河山的故事發生地就在林州。

我問當地人林慮山怎麼乘車?有好幾個人不知道林慮山在哪裡?你要是問風景區,他們就會告訴你,王相岩最好玩。所以,我在《旅行家網站》上發貼,建議將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林慮山改一下名稱,這個連當地人都不用的名稱,改成“太行山大峽谷”。既響亮,又把景區特色表達的清楚。林慮山就是太行山大峽谷,與王相岩在同一個方向,乘發往石板岩方向的車;紅旗渠和一線天在同一個方向,乘開往青年洞方向的車。時間都是8:30。

第二天,我還是6點過一點就起來了。還有二個多小時,我就到車站裡面轉悠,因為我心不甘那,白白浪費二個小時空等。車站廣場上,發往各地的班車前方都有牌子,有的路牌下面已經停了車子。就是我想去的二個風景點的牌子底下空蕩蕩的。打聽明白,車站沒有開往這二個方向的車,而是要等那二個方向的車發過來。經濟不發達,造成人們思想觀念的落後,在此可見一斑。當我旅游歸來,這種感覺就愈發強烈。林慮山被我評為ZA級,可見風景之壯麗非同一般,紅旗渠亦堪稱人間奇跡,其工程之浩大,不亞於任何七大古代文明。唉!當地人守著二個金礦,不知開發利用。可惜!可惜!!因為我可以基本稱得上周游中國了,可以得出這麼一個結論:在同一個國家區域內,一個地區旅游業發展水平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成正比,也與這個地區領導者的開拓創新意識成正比;而旅游業發達程度的一個基本標志是交通。這兒不談這些了,否則又要變成寫論文了。哈哈哈!真是老毛病難改。

我決定先去紅旗渠。上車後,不久車子開動了。問到紅旗渠,售票員講到分水嶺下車,票價才2元錢,估計裡程起碼有十千米以上。公路修得很不錯,達到二級路面標准。大約15分鐘左右,告訴我到了。

我舉目張望,只見右手有一個寬敞的廣場,已經停了好幾輛大大小小的車子。正對面是售票處。門票是15元。我購票進去,左手是六幅大型壁畫,介紹修建紅旗渠的幾個著名的工程。右邊上幾個台階,中央有一個圓形的花壇,構成一個小庭院。

沿著與公路平行的方向朝前走,沿途有幾塊刻有題詞的石屏和樹木花草,宛如一座花園。大約離進門也就是百十米遠,在一座狹窄的石橋後面,有一座二層樓的建築,在屋頂的上方,“紅旗渠”幾個紅漆雕塑大字映入人們的眼簾。有一群人正在拍照,我也請一位幫我攝入了鏡頭。這個就是紅旗渠渠首,也就是名叫分水嶺的地方。

回過身來,只見一股滾滾濁水從剛才那座屋子的下部磅礡而出,在前方的分水嘴的地方,被劈成了兩爿,歡快地呼嘯著而去。這兒就是聞名於世的紅旗渠的總渠首。

再朝前走大約50來米,有一座5開間的平房,這兒陳列著當年修建紅旗渠的珍貴歷史資料。內有“人造天河”紅旗渠的總體模型、文字說明和實境照片。

紅旗渠是1960年開始動工,在太行山懸崖峭壁上盤山開鑿,其地勢之險惡、工程之艱巨,出乎人們之想像。從山西省平順縣侯壁斷下絕引漳河水入林縣。沿漳河南岸繞懸崖,越峽谷,逢山開洞,遇河架橋,開鑿長達70公裡的總干渠,渠高4.3米,寬8米,從分水嶺向下,分鑿三條干渠。第一條干渠沿太行山東麓向南與英雄渠彙合,全長41 . 5公裡,著名工程有桃園渡橋,橋長100米,高24米,寬6米,其上可行汽車。十干渠與英雄渠彙流處稱"紅英彙流",渠水奔騰,飛瀑噴雪,好似銀河傾瀉。第二干渠全長48公裡,東南流入安陽縣。第三干渠東北流經4公裡長的曙光洞而入東崗鄉。整個工程劈開山頭1250座,鑿通隧洞211個,架設渡槽152條,挖砌土石1640萬立方米,用工4000多萬個。紅旗渠的建成,全縣形成了引、蓄、提相結合的水利網,建水庫、池塘400多個,建中小型水電站80多個,灌溉面積40萬畝,解決了人畜飲水的困難,並提供了工業用水。

大家看了這麼一組數字可能沒有多少印像。如果說,紅旗渠總長近1500千米(有的說近2000千米),比京杭大運河還要長一點,開挖的土石方可以鋪成2米寬3米高的土石牆,可以從哈爾濱鋪到北京,再從北京經過林州,一直鋪到廣州。我估算了一下,大約是4750千米。相當於修一條萬裡長城。雖然沒有萬裡長城那麼高大雄偉,但是足以擋住通常人們的行走,把普通百姓擋在土牆的外面。大家看看怎麼樣?對工程之浩大應該有一點深刻的印像了吧。要知道,這是發生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生產工具十分原始,幾乎都是在人抬肩杠、車推馬拉的情況下,在懸崖峭壁上,動員了全縣幾十萬人民,應用人海戰略,披星戴月,不避寒冬腊月和盛夏酷暑,奮鬥了整整十個年頭,硬是在岩石山上一點一點挖出來的。

林州人民創造了人間又一個奇跡,而且其實際使用價值和精神財富更是世界七大奇跡不可同日而語的。我是深深地被林州人民改造河山的膽略和氣慨所折服。所有有機會到林州去的人們,不要忘了一定要到紅旗渠去參觀一下。如果能夠帶著小孩一同去受受教育,更是比給他買參考書有價值的多。

出了紅旗渠公園。來到公路對面,等待回城的車子。向本次旅行最後的目標――林慮山進發。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