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感謝上蒼。昨晚的風雨已經消失無影。我們起床吃了桂林米粉就踏上了我們這次旅游的精華部分——徒步漓江。我們到車站坐上公共汽車,四十五分鐘後到興坪鎮。一下車,當即有人走來勸我們坐船游漓江,來回150元。我們來到河邊的小攤買了四個白面包(共兩元),就背上十來斤重的背包開始了旅程。
由於當時正是冬季,漓江的水流比不上夏季,有的地方還斷流,有的地方水邊離河堤很遠,大概有二十米。這使我們多了一點遺憾。但是很快,我們就被漓江的水吸引住了。它那麼綠,尤如一片緩緩流動的翡翠;它那麼清,你站在岸邊可以看見水底的水草;它那麼淨,你看不到江面上有一絲殘枝敗葉,岸上還有一些竹子在寒風中搖曳。我們時而走在河堤,眺望堤岸上的村落、菜地;時而沿著江邊走,從江水中撿幾顆被漓江之水衝刷得渾圓的石子。
走了近一個小時,來到九馬畫山那一渡口(第一個渡口?),因為沒有其他地方可過去,一定要坐竹箋,剛好有兩個小孩從樹林中走出來,其中一個說讓我載你們過去吧。我們一下子呆了,我是旱鴨子,萬一……但是別無它法,空曠的江邊再也沒有其他的擺渡人。小孩說兩個人六元,他是小孩子,不跟他計較了。我們小心翼翼地走上竹箋,坐下去,雖然只是很短的距離,但是我們心裡是十五個水桶,七上八下;很快到對岸了,我的心才定下來,頑皮的本性也本性一下子回來了,我們向那個小孩借過竹竿,或在竹箋上擺著各種姿勢拍照,或用竹竿不測一下水的深度,或把頭探向水面看水底的水草。上岸後,在九馬畫山前,我們對著那山看來看去,只看出五匹馬的樣子。我們一邊走一邊撿許多各式各樣的石子,有的石子由於長年累月被大自然的清流衝刷,石子的表面呈現出各種美麗的花紋。這時我才相信在商店裡的石子上的花紋真是天然的,而不是人工的!我還給它們起了名字:有一顆石子上有一個圓圓的花紋,好像一只眼,叫獨具慧眼、有一縷縷白色細紋的石子叫川流不息……
按照前人留下的標記繼續往前走了很久,我們都是在山路上。四周只有高高矮矮的樹一條羊腸小道向前延伸,如果不是每隔一段路會看見一些向前指的標記,也許我會不禁想:這樣走到底能不能走到目的地。有時看到一兩個徒步的人,這使我們的心立刻安定下來——我們沒有走錯路。下午兩點多,我們到了第二個渡口,擺渡的女人給我們介紹了幾座有名字的山:蘋果山、八仙過海、童子拜觀音、鯉魚掛壁,雖說看石靠三分形像,七分想像,但“鯉魚掛壁”真的很形像,好像一條鯉魚要躍入水中。三點多,我們來到了第三個渡口,剛好遇見一個老伯在擺渡,一人2.5元。過了對岸,剛好趕上去楊堤的公共汽車。汽車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行駛,十多分鐘就到了外面的公路。陽朔之旅到此結束。
我們坐上去桂林的汽車繼續我們的下一旅程。
在漓江之濱撿來的小石子如今還在我家的花盆上,雖已過一年,旅游的情景還歷歷在目。有時想想當時兩人背著十幾斤重的背包,每人只有兩個小小的面包當午餐,外加一瓶礦泉水,在人煙稀少的山間走了近六個小時,真佩服自己的勇氣和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