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懷敬畏的旅程(三)

作者: ww2

導讀1月22日一大清早在西安火車站廣場坐西安---延安的長途車,一路上翻山越嶺,滿目的黃土和結了冰的小河,灰蒙蒙的天空下起了小雪,經過了7個半小時的顛簸,終於到了革命聖地---延安,下車的感覺就是---想哭,不是因為濃濃的革命精神感動,而是凍的,那裡零下十一二度的氣溫,讓穿著羽絨衫下著皮褲的我,懾懾發抖.因為時間關系一路上走馬觀花了一番,干淨而又熱鬧的新街道,准備過年的 ...

1月22日一大清早在西安火車站廣場坐西安---延安的長途車,一路上翻山越嶺,滿目的黃土和結了冰的小河,灰蒙蒙的天空下起了小雪,經過了7個半小時的顛簸,終於到了革命聖地---延安,下車的感覺就是---想哭,不是因為濃濃的革命精神感動,而是凍的,那裡零下十一二度的氣溫,讓穿著羽絨衫下著皮褲的我,懾懾發抖.因為時間關系一路上走馬觀花了一番,干淨而又熱鬧的新街道,准備過年的人們購買著年貨,商鋪林立,商品琳琅滿目,延安並不是我想像中的延安了.

第一站, 楊家嶺革命舊址: 楊家嶺位於延安城西北約2.5公裡處。是中共中央領導離開鳳凰山後,於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期間的住所。在這裡曾領導解放區軍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領導全黨開展了偉大的整風運動。供參觀的有中共七大會場和延安文藝座談會會址,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等中央領導同志的舊居,亦是毛澤東同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談話的地方.

第二站, 棗園: 位於延安城西北8公裡處的棗園村。這裡原是陝北軍伐的一個莊園,黨中央到延安後中央社會部住在園內,遂改名為“棗園”,園內有幾排窯洞和一些果樹,房屋不多。1943年10月至1947年3月,這裡是中共中央書記處所在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任弼時、劉少奇、張聞天、彭德懷等領導人先後在這裡居住過。當年中共中央經常在這裡舉行各種會議、宴會、舞會、接待等活動。大生產運動期間,曾在這裡舉行過聞名全國的紡線比賽,每逢春節,毛澤東也在這裡請群眾吃飯。棗園內林木花草繁茂,清新,幽雅,各個建築物半隱半現地點綴其間,景色十分迷人。

第三站,寶塔山: 寶塔山,又名嘉嶺山,位於延安城東南方延河和南川河交彙處,古塔作為延安的標志巍然屹立。相傳,寶塔創建於唐代,重建於宋,系八角樓閣式磚塔,九層,高44米,塔內有階梯,可登塔遠眺,古城新貌,盡收眼底。塔旁有一口鐵鐘,為明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鑄造。鐘高150釐米,直徑106釐米。中共中央在延安時,曾用它報時報警。現在該塔經過修葺,安裝彩燈,每逢佳節夜晚,塔身燈火齊明,大放異彩。背面的山上有烽火台,摘星樓等。山下有範仲淹題“嘉嶺山”三個大字至今猶存,旁邊有“胸中自有數萬甲兵”的八個石刻大字。據《延安府志》記載,範仲淹鎮守延安時,曾在此山築寨,備戰死守,防止西夏進攻。寶塔山現已建成寶塔公園,山坡遍植松柏、刺槐,山上林木蔥郁,鳥語花香,令人神往。

坐17:30延安---黃帝陵的長途,晚上21:40左右到黃陵縣,住下80元/間,吃了當地的特色小吃-----洋芋馇馇。

1月23日步行去祭嗣黃帝陵. 黃帝陵坐落在陝西省延安南部的黃陵縣,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陵墓的所在地。這裡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著名的游覽勝地。

傳說黃帝生於山東壽丘,逝世於河南荊山,葬在陝西橋山。橋山位於黃陵縣城北1公裡。陵塚在橋山之巔橋山有沮水環繞,群山環抱,古柏參天,有大路可通山頂直至陵前。山頂立一石碑,名為下馬石,上“文武百官到此下馬”字樣。古代凡祭陵者,均須在此下馬,步行至陵前,陵前有一祭亭,亭中立一高大石碑,上有郭沫若題“黃帝陵”在三個大字。祭亭後面又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雙”四字。

黃帝陵塚在山頂平台的中央,陵塚高3.6米,周長48米,有磚砌花護圍。四周古柏成林,幽靜深邃。歷代政府對保護黃陵古柏都很重視,宋、元、明、清都有保護黃陵的指示或通令。據黃陵縣志記載,橋山柏林約4平方公裡,共63000余株。

在橋山腳下,有軒轅廟一座。院內有古柏14棵,右側有一株古柏特別粗,樹枝像虯龍在空中盤繞,一部分樹根露在地面上,葉子四季不衰,層層密密,像個巨大的綠傘,相傳為軒轅氏所手植,距今5000多年。樹旁有一碑樓,內嵌石碑一塊,上寫:“此柏高五十八市尺,下圍三十一市尺,中圍十九市尺,上圍六市尺,為群柏之冠。 諺雲:‘七樓八擤半,圪裡圪瘩不上算’即指此柏。”據說,不久前對此樹重測了一次,下圍已達到三十市尺,此柏是目前全國最大的,稱為“柏樹之王”。廟院裡有歷代重修軒轅廟的碑記和祭文石,共46通。廟院最後邊是大殿,上懸“人文初祖”金字匾額,殿內正中置牌位,上書“軒轅黃帝之位”6字。據說全國共有黃帝陵七處,甘肅、河南、山東、河北等地都有黃帝陵,但只有橋山的黃陵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謁黃帝陵,一般先從謁覽軒轅廟開始。 軒轅廟建在橋山東南山麓,又叫黃帝廟。這座祭掃黃帝的古 老廟宇相傳初建於漢代,原先在橋山西麓,宋代移到今址。經1992年擴建的軒轅廟建築以漢代風格為基調,形式結構多取法於漢畫 像石為依據再經創造,多為石造建築或仿石建築,著意突出石材 本色,令人深感古樸、莊嚴、雄厚、凝重。 沮河以南的廟區人口築有秦漢風格的厥樓牌坊,跨過橫越沉 河的軒轅堤進入廟前廣場,山門高大的軒轅廟內三進院落構成傳 統的南北縱深布局,進深340米。

第一進院落• 在原先廟址上拓展形成的第一進院落完好 保存著16株古柏及歷代廟堂碑刻,因此又稱古柏碑刻院,院內有黃帝手植柏、掛甲柏與碑廊。

黃帝手植柏 進人廟門,左側的巨柏便是黃帝手植柏。古柏 蒼翠健旺,樹干略向南傾,樹高19.3米,胸徑11米。當地諺語 稱;“七摟八柞半,疙裡疙瘩不上算”,意思是七個人手拉手樓不 住,還剩八柞半。這棵樹齡近5000年的古柏傳說是黃帝親手栽植 的。在植物學分類上,它叫側柏,別名扁柏、扁松、肩檜、黃柏、 香柏,英文名稱Oriental Arbor Vitae,是我國特有柏樹品種,自 古以來多栽於庭園、寺廟和陵墓。1982年,英國林學專家羅皮爾 等人在考察了世界27個國家後來到我國,驚嘆它是“世界柏樹之父”。

掛甲柏 過殿旁那株高大的古柏人稱掛甲柏。古柏斑痕累累, 縱橫成行,樹干上遍布洞孔,仿佛甲釘狀,每年清明節前後,樹干中的汁液從洞孔溢出,凝結成球狀,就像鑲滿珍珠寶石般晶瑩 閃爍,清明節後又恢復原狀。傳說這是漢武帝北征朔方歸還,拜 祭黃帝時在這株樹上掛過戰袍所致。據植物學家解釋,這是柏樹 中的稀有種類。

碑廊 第一進院西側的碑廊內存有40余通歷代古碑,它們記 錄著歷代帝王致祭黃帝的御制祝文,此外,還有北宋仁宗給黃帝 陵下達種植柏樹的聖旨,元朝泰定皇帝頒發保護黃帝陵廟的法令, 明朝嘉靖皇帝下令免除黃帝陵廟賦稅的諭旨和清朝康熙皇帝親筆用滿文寫的祭文。最令人感興趣的是一塊1米見方青石板上刻的 黃帝足跡。據說遺留的黃帝足跡共有三處,另兩處在山東和河南。

第二進院落• 第二進院是前、後兩院間的過渡帶,兩側 建有側門。過殿裡有孫中山先生的祭詞和毛澤東、蔣介石祭黃帝陵所題墨跡石碑。

第三進院落•1992年新建的祭祀院由院門、廣場、大殿、 鐘鼓樓組成,祭祀廣場可容納5000人。漢代風格的大殿按 “明堂”形制四面無壁,後檐屏風牆飾滿浮雕,前有黃帝塑像,朦朧 神秘的光影渲染出一派莊嚴神聖氣氛。

中午在黃帝陵門口坐車回西安,1月24日下午18:42的火車回上海.


精選遊記: 西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