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懷敬畏的旅程(一)

作者: ww2

導讀2005年1月25日中午11:30,當我的腳踏在上海火車站的站台時,那次令人難忘的北方之旅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北方令我心懷敬畏和向往,從小生長在江南的我,自識字起就知道了黃河、黃土高原、兵馬俑、壺口瀑布、還有那北方的雪^^^ 一年中最冷的季節1月17日上午8:50在虹橋機場坐上了去西安的航班,11:15到達鹹陽機場,然後換一個小時的車程到達西安市, 西安是一個充滿神奇和活力的地方, ...

2005年1月25日中午11:30,當我的腳踏在上海火車站的站台時,那次令人難忘的北方之旅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北方令我心懷敬畏和向往,從小生長在江南的我,自識字起就知道了黃河、黃土高原、兵馬俑、壺口瀑布、還有那北方的雪^^^

一年中最冷的季節1月17日上午8:50在虹橋機場坐上了去西安的航班,11:15到達鹹陽機場,然後換一個小時的車程到達西安市, 西安是一個充滿神奇和活力的地方,古老和現代混合著. 進入市區就能看到高大的城牆, 西安市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彙處有鐘樓,旁邊有鼓樓.

稍作休息,在西安市內的百年老店--老孫家(西五路上那家,不錯的,以下就是他們介紹的),品嘗有名的“羊肉泡饃”.它是 用優質牛(羊)肉、牛(羊)骨,配以花椒、大茴、草果、桂皮等調料,入鍋內煮至內酥爛、湯汁濃備用。用優質水調面團烙成“唬背菊 花心”托托饃,掰成小指甲蓋般的碎塊。炒鍋置人上加濃汁湯,再添適量水 煮開,放切好的熟牛(羊)肉和適量濕粉絲稍滾,再將掰好的饃塊倒入,加調味品煮1—2分鐘,淋熟羊油盛人碗中。食用時佐以糖蒜、 辣子醬、芝麻油、香菜等。傳統作法有三,一曰“干泡”,通過煮制,湯汁完全入饃內。此饃筋而韌、粘而滑;二曰“口湯”,煮的饃酥綿光滑,吃完碗內留湯一口;三曰“水圍城”。寬湯煮饃,碗四周是湯,中點是饃,湯多饃散、清香綿滑。

下午趕去大雁塔(5、19、21、22、27、41路汽車至大雁塔下,門票25 元)。,大雁塔位於南郊大慈恩寺內,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築,被視為古都西安的像征。相傳是唐僧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後,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因仿印度雁塔樣式的修建故名雁塔。由於後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為了區別,人們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薦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台基上。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高64米。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長安風貌盡收眼底。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嵌有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和《述三藏聖教序記》兩塊石碑。唐末以後,寺院屢道兵火,殿宇焚毀,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

另一說:大雁塔建於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內,故又名慈恩寺塔。慈恩寺是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為了追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後而建。大雁塔初建時只有五層。武則天時重修,後來又經過多次修葺。現在的塔是七層,共64米,呈方形角錐狀。塔身為青磚砌成,各層壁面作柱枋、欄額等仿木結構。每層四面都有券砌拱門。這種樓閣式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築藝術的傑作。大雁塔底層南門兩側,鑲嵌著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兩塊石碑。一塊是《大唐三藏聖教序》;另一塊是唐高宗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側蔓草花紋,圖案優美,造型生動。這些都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它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唐三藏玄奘,曾在這裡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創立佛教宗派。寺內的大雁塔又是他親自督造的。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國內外的重視。

寺門內,鐘、鼓樓東西對峙。鐘、鼓是寺院的號令,俗有"晨鐘暮鼓"之說。東側鐘樓內懸吊明代鐵鐘一口,重三萬斤,高三米多。唐代學子,考中進士後到慈恩塔下題名,謂之"雁塔題名",後沿襲成習。唐代畫家吳道子、王維等曾為慈恩寺作過不少壁畫,惜早已湮沒。但在大雁塔下四門洞的石門楣、門框上,卻保留著精美的唐代線刻畫。西石門楣上的線刻殿堂圖尤為珍貴。

大雁塔東南側,有和尚墓塔群。其中六座是清代建造的。大雄寶殿是寺院的中心建築,殿內有三身佛、菩薩和羅漢泥塑像。是禮佛誦經之所。法堂是講經說法的地方。堂內有阿彌陀佛銅像。

今日的慈思寺是明代以來的規模,而寺內的殿堂則是清代末年的建築。現在大雁塔經過修復,古塔雄偉,寺殿香火繚繞,庭院鮮花爭艷,是一處特別吸引國內外游人的游覽勝地。

1月18日上午10:30左右坐車去兵馬俑(西安火車站306西安-兵馬俑專線車,門票90 元,導游費30元) 秦兵馬俑博物館位於西安臨潼縣秦始皇陵東1.5公裡處,是秦始皇陵的從葬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1987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人類文化遺產”目錄。

重見天日:1973年3月29日,這是一個值得永遠紀念的日子。當時,上級號召打井抗旱,西揚村決定把井打在村南160米的柿樹林畔,這裡地處驪山衝擊扇前緣,歷經山洪泥石淤積。3月24日動工,挖到3米多深時,發現下面是紅燒土、燒結硬塊和炭屑灰燼,大家以為碰上了老磚瓦窯。繼續往下打,在5米多深處的井壁西側,陰暗的光線下終於露出了“兵馬俑”寧靜的面容,村民們正詫異間,恰好公社干部房樹民來檢查打井進度,他下到井底仔細觀察,發現出土的磚塊與秦始皇陵附近發現的秦磚一模一樣,他急忙告訴大家停止打井,匆匆趕往縣城文化館報告,舊這樣,兵馬俑被發現了。

保存:1974年的這一發現震驚中外,1975年國務院批准在一號坑原址上建一座占地16000平方米的博物館,並於1979年10月日正式對外開放。二號和三號展坑也陸續於1989年和1994年正式展出。1999年6月,又奇跡般的發現彩色兵馬俑,其高超的彩繪藝術和富有力感的造型再次向世人展現了西安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榮譽:兵馬俑的風采吸引了世人的目光,現已接待許多國家的元首和成千上萬的中外游客。法國前總理希拉克曾經游覽過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勝地和景點,當他踏著兵馬俑坑的階梯下到發掘工地時,不由地贊嘆說:“世界上有七大奇跡,現在秦佣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跡”。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參觀時非常高興的伸出大拇指說:“這是世界的奇跡,民族的驕傲”。凡來中國旅游的海外游客都有這樣的體會:“到中國而沒來西安,等於沒到中國;到西安而沒到兵馬俑,等於沒到西安”。由此可見兵馬俑在世界旅游市場的獨特地位。

中國雕塑史的驕傲:人們原以為中國雕塑藝術的發展和歐洲大不相同。歐洲人引以自豪的古希腊羅馬雕塑在中國美術史上根本找不到,先秦雕塑古樸拙稚,直到接受佛教文化後才形成中國雕塑的藝術風格:它的特點是高度概括、線條簡潔、風格浪漫、注重裝飾、講究神似而失於寫實。然耳兵馬俑的發現使中外美術史專家們瞠目結舌,人們在這裡發現了2000年前東方古典寫實主義雕塑藝術的高峰,找到了中國美術史上殘缺的一頁。秦兵馬俑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更多的來自壯闊的陣容和磅礡的氣勢,這種群雕藝術堪稱獨一無二,而古希腊雕塑的藝術魅力則更多的來自細膩嫻熟和完美無瑕。

一號坑:主力陣容,1979年開放,規模最大。佣坑呈東西向長方形,長210米,寬62米,距原地表深4.5米6.5米,面積14260平方米。坑內有10道寬2.5米的夯築隔牆,形成南北面闊9間,周圍繞以回廊的格局。

現發掘已出土陶佣1000余尊,戰車8輛,陶馬32匹,各種青銅器近萬件。根據出土兵佣的排列密度估計一號坑共埋葬兵馬俑6000余件。

憑欄俯視,東端3列步兵佣面向東方,每列68尊,是軍陣的前鋒;後面接著戰車和步兵相間的38路縱隊構成軍陣主體;佣坑南北兩側和西端各有1列分別面南、面北和面西的橫隊,是軍陣的翼衛和後衛。

好一個2000年前的古代大軍陣,他們披堅執銳,軍容嚴整,氣勢雄偉,勢不可擋,剎那間,您會感覺歷史距離的消失,一種神秘的力量把您帶進喊殺震天、戰車嘶鳴的古戰場,真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二號坑:軍陣之迷,1976年發現,位於一號坑北側約20米處,是秦佣坑中的精華,二號坑的發現揭開了古代軍陣之迷。整個平面呈曲尺形,東西最長處96米,南北最寬處84米,深約5米,面積約6000平方米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即東邊突出部分由持弓駑的跪式和立式駑兵佣組成;第二單元即佣坑南半部由駟馬戰車組成車兵方陣;第三單元即佣坑中部車徒結合,由車、步、騎兵佣混合編制組成長方陣;第四單元即佣坑北半部由眾多騎兵組成的長方陣。四個方陣有機組合,由戰車、騎兵、駑兵混合編組,進可以攻。退可以守,嚴整有序,無懈可擊。

三號坑:統帥三軍,1976年發現,1987年開放,規模最小,位於一號坑西端北側,與一號坑25米,東距二號坑約120米,三個坑呈“品”字狀排列。它東西寬17.6米,南北長21.4米,平面結構“凹”字狀,深5.25.4米,面積524平方米,僅相當於一號坑面積的3.6%,二號坑面積的6.7%。秦佣坑文物展廳:在這裡您可以欣賞生動逼真、神態各異的秦佣頭部,各式青銅兵器,秦代陶佣。

四號坑是個空坑,因為農民起義來不得及放入物品,開挖了一部分,上面用玻璃罩住的.

參觀完兵馬俑後16:00左右驅車去華清池(由火車站乘一日游汽車或乘306路公共汽車,門票40元) 華清池位於西安臨潼縣驪山北麓。相傳西周的周幽王曾在這裡建離官。秦、漢、隋各代先後重加修建,到了唐代又數次增建。名曰湯泉宮,後改名溫泉宮。到了唐玄宗時又大興土木,治湯井為池,環山列宮殿,此時才稱華清宮。因宮在溫泉上面,所以也稱華清池。

唐代華清池是帝王妃嬪游宴的行宮,每年十月到此,年終返回。據記載,唐玄宗從開元二年(714年)到天寶十四年(755年)的41年時間裡,先後來此36次之多。現有4個泉眼,每小時總流量112噸,水溫43度,內含多種礦物質和有機物質,沐浴對理療皮膚很有幫助。白居易《長恨歌》就寫道:“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華清池大門上方有郭沫若書寫的“華清池”匾額。進了大門就見兩株高大的雪松昂然挺立,兩座宮殿式建築的浴池左右對稱,往後是新浴池,由新浴池往右行,穿過龍牆便是九龍湖,湖面平如明鏡,亭台倒影,垂柳拂岸,湖東岸是宜春殿,北岸是飛霜殿為主體建築,沉香殿和宜春殿東西相對,西岸是九曲回廊。由北向南過龍石舫,再經晨旭亭、九龍橋、晚霞亭,便到了仿唐“貴妃池”建築群。“蓮花湯”池形如石蓮花,供皇帝沐浴;“海棠湯”池形如海棠,供貴妃享用;“尚食湯”是供大臣們沐浴之處;“星辰湯”傳說原址上面及四周無遮物,沐浴可見天上星辰,故名。在星辰湯後面還有溫泉古源。出了貴妃池向前行便進望湖樓,先見荷花池然後經飛霞閣,傳說此閣是貴妃浴後觀景及涼發之處。接著來到五間亭,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發生時蔣介石曾在此居住過。後面驪山的半腰間虎斑石處還有一座“兵諫亭”,高4米,寬2.5米,水泥鋼筋結構,兵諫亭匾額是用貴重的藍田玉制成。走出望湖樓,向右可沿著一條磚砌的台階上行,直登蒼翠蔥綠、美如錦繡的驪山游覽。

在華清池洗了個溫泉浴,雙人間70元,提供毛巾和肥皂,洗去一身的黃土和灰塵,驅車去半坡博物館(乘41、42、231、233、301路汽車至半坡站下,門票15元)由於要保護文物,所以將土回填,失望了一回.

晚飯在西安市中心鼓樓西北的回民一條街吃的,那裡的小吃應有盡有,而且價錢便宜,烤羊肉,涮牛肚,賈三的湯包^^^^^^^^^就著酸梅湯,好棒啊!!!!!!!!!!

1月19日8:30趕到陝西歷史博物館(乘5、14、24、27路汽車至歷史博物館或翠華路下車,門票30 元), 這座博物館將在建築藝術上成為中國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像征.展覽廳是全館的主體部分,由基本陳列、專題陳列、臨時陳列三部分組成,整個陳列展線總長1500米。2000多件文物皆是珍品基本陳列包括序言大廳、地方史陳列及中央廳,面積6000平文米。參觀者來到高大明亮的展覽廳門前,猶如置身歷史的入口中。展出的2000多件文物,是從館藏的11.3萬件文物中精選出來的,大部分屬於國家一、二、級文物,其中不少是剛剛從全省各地征調來的精華,首次與觀眾見面。空蕩蕩的中央在大廳放置一站立雄獅的巨型雕塑,也有深的含意,過去獅子的雕塑一般是臥獅或坐獅,很少有四足站立的。這具站獅雕塑,寓意中國這頭雄獅站起來了。

在各展廳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唐墓壁畫真品展”。這些壁畫分別出土於50、70、80年代,來自武則天的次子章懷太子李賢和她的孫女李仙蕙等的莫中。由於保存和示的難度較大,時至今日才首次公開展出。

首次展出的39件唐代壁畫

展出的壁畫計39件,內容題材包括四神、星像、宗教、建築、儀衛、狩獵、生活、友好往來等方面,真實再現了李唐王朝的社會生活。壁畫色彩分明,場景十分壯觀。

一幅《侍女圖》,畫面上9個侍女,一個個體態優美,身材勻稱,以不規則的隊形走來。她們分別在端杯、招呼,似在為一個重大活動作准備。侍女們身穿長裙,領口開得較低,精神開朗,氣質高雅,沒有宋、元代絹畫中女性“月明人倚樓”那種柔弱病態。專家認為,這種健康、美好的形像來自當時的社會環境。當時的大唐雄風同樣也作了振作了婦女,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蓬勃之氣。

中國歷代墓葬壁畫,不論是出土數量帶是藝術價值,均首推唐墓,主要集中在唐都長安周圍,陝西歷史埔物館收藏了1000平方米左右,居全國各文博考古單位之首。

然後驅車前往乾縣參觀乾陵(豐慶路或玉祥門汽車站乘專線車或一日游汽車到達,門票31元) 乾縣以北6公裡梁山上的乾陵,是唐王朝第三任皇帝高宗李 治與皇後、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陵園。在中國 歷代帝陵中,這是唯一的兩個皇帝合葬墓。二者既是夫妻,又先 後稱帝,一度甚至更換國號,這種情況,在世界歷史上絕無僅有。

唐高宗李治(628—683)一生體弱多病,昏庸懦弱,缺乏領 導能力。皇後武則天(624—705)則精明強悍,工干心計,富於 政治才能。武則天14歲時,唐太宗聽說她才貌雙全,下令召入宮 中,封為四品才人(妃嬪的一種等級),賜名“媚娘”。唐太宗病 危時,李治“入侍太宗,見才人武氏而悅之”。但按唐朝制度,皇 帝崩駕,皇宮中無子的妃嬪必須出宮為尼。太宗死後,武則天也 到感業寺削發為尼。高宗繼位後,由於王皇後與蕭淑妃爭寵,王 皇後想借武則天牽制蕭淑妃,命武則天蓄發,並勸高宗迎武則天 入宮。這一建議對高宗正中下懷。武則天回宮後大受寵愛,王皇 後的位置不久便被武則天替代。高宗晚年多病,精力不濟,朝廷 大事幾乎全由武則天裁決。她趁機積極培植“後黨”勢力,朝臣 們稱高宗與武則天為“二聖”。高宗死後,武則天以皇太後身份繼 續控制實權。繼位的中宗僅過兩個月便被廢黜。另立睿宗作為幽 閉在宮中的傀儡皇帝。她臨朝稱制,恩威並重,軟硬兼施,在贏得對政權的絕對控制之後,終於以“聖神皇帝”的名義統治天下, 並改國號為“周”。直到82歲臨去世前才遺詔“去帝號,稱則天 大聖皇後”,與高宗合葬於乾陵。乾陵修建於公元683年,陵址由武則天一手選定。高宗李治 死於洛陽,當時朝廷中對如何安葬的問題爭論十分激烈。因關中 遭災,高宗遺命葬在洛陽,多數大臣也主張就地安葬。武則天 “獨違眾議”,決定送高宗靈樞回長安,修築了乾陵。22年之後,武 則天合葬乾陵,這一工程才告結束。

乾陵“以山為陵”,依梁山而建,坐北朝南,利用梁山主峰 (北峰)和南面兩個山峰作為布局的骨架。北峰海拔1047.6米,呈 圓錐形,即墓室所在地;南面兩峰,東西對峙,構成陵園的天然 門戶。北峰是石灰岩質石山,東有豹谷,西有漠谷,更顯得巍峨 峭拔。當地人說,北峰是武則天的頭,南面兩峰是武則天的乳房, 所以把南面兩峰又稱奶頭山。

如果說,昭陵開創了唐陵“以山為陵”的先例,乾陵則在此 基礎上發展成更完整合理的陵園格局。它的南北主軸線長達4.9 公裡,陵園周長40公裡,由內外兩城組成。外城遺跡已難尋覓, 內城遺址至今猶存,面積2.4平方公裡,四面有門,北為玄武門, 西為白虎門,東為青龍門,南為朱雀門,門外均有石刻。當年陵 園內有獻殿。下宮、畫像詞堂等建築。據記載,唐代後期曾重建 378間,初建時的規模顯然更加龐大,但現在除幾處大遺址外, 其余已不見痕跡。 乾陵地面遺存文物主要是陵前石刻,共計114件。石刻多用 整塊巨石雕成,雕工精細,線條流暢,氣勢偉岸,富於質感,反 映了盛唐國威和工藝水平,石刻的組合也被以後遵循成為唐陵固 定制度。此外,陵東南的17座陪葬墓中,永泰公主、章懷太子、 懿德太子墓已經發掘復原,並在永泰公主墓園內建有乾陵博物館。

〔無字碑〕 《述聖記碑〉東側,與之對稱位置上有著名的無字碑。它由一 塊巨石雕成,通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重98.8噸。 圓首的碑頭上刻有8條相互纏繞的龍首,碑身兩側各有一條騰空 飛升的巨龍,但立碑時卻沒有刻字。〔陵前石階〕 乾陵正南,直通司馬道(神道)的陵前石階襯托出這座帝陵 的宏偉規模。石階全長575.8米,寬11米,高差86.2米,由3200 塊陝西富平縣特產的墨玉石砌成526級台階和18座平台。石階的 規模比南京中山陵大出三分之一。匠心獨具的設計,賦予台階*平 台種種像征意義:18座平台,像征唐代皇帝在關中有18座陵墓; 第一層34級石階,像征唐高宗在位執政34年;第二層21級石階, 像征女皇武則天執政21年;第九層108級石階,像征佛教的108顆念珠,或表示每月初九為吉祥日,12個月的9連加為108,因 而也表示每歲降下108個吉祥;第十七層的21級台階,像征唐朝 先後歷任21位皇帝;最後一層的8級台階,像征八卦,八卦以乾 為首為上,因此乾陵也意味著天陵。由於這條石階所處的獨特位 置,左為山崖,右是深谷,前後是墨玉石台階,能產生回音,特 別在第八個平台中部,回音特別響亮。據說在這裡輕擊四掌,可 以聽到“消除煩惱”四字的回音;再擊四掌,還可聽到“降來吉 祥”四字的回音。登上台階頂端,便是司馬道的起點。返身俯瞰 秦川秀色,仰望梁山巍巍皇陵,的確氣像非凡。

〔華表〕 華表又稱神道石柱。這種建築物起源於遠古,最初是木質柱 身上端橫穿交叉橫木,用來標識路徑或讓國人在上面表示政見,因 此又叫“謗木”。後來逐漸演變成宮殿或陵墓的標志物,東漢以後 發展為石料建造。乾陵華表高8米,直徑1.22米,柱座方形,柱 身八棱形,柱身上下交接處雕有蓮瓣,中間刻有蔓草、石榴花紋, 柱頂桃形。它意味這裡是神道(司馬道)的起端。

〔翼馬〕 它又叫飛馬,高3.17米,長2.8米。高大的翼馬造型優美, 強悍雄健,特別是馬翼舒展和諧,表現出神奇浪漫的想像。仔細 欣賞,兩匹馬形狀雖同,風格卻有區別,西邊那匹輪廓爽朗,棱 面分明,東邊那匹手法柔和,馴服溫順,底座的線刻圖案也很精致。

〔駝鳥〕 這對駝鳥立體浮雕高1.8米,長1.3米。值得注意的是造型 特殊,為鏤空立體浮雕,當初很為它煞費了一番苦心。鴕鳥頸長值得注意的是造型 番苦心。駝鳥頸長

〔61賓王石人像〕 《述聖記碑》和無字碑以北殘留朱雀門遺址。朱雀門內就 是墓園。墓園左右排列著61尊賓王石人像,東側29尊,西側32 尊。從遺址可以看出,這裡本是側殿,石像當初是放置在殿內的。 石人一般高1.6米,寬0.65米,頭部早已失去,但從服裝和 腰間佩物可以看出,他們不是漢族官員,西面兩尊石像的殘存頭 部,濃眉深目,高鼻短須,具有中亞一帶民族的面貌特征。

回程路上順路看了下懿得太子墓, 懿德太子李重潤是唐中宗李顯的長子,女皇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的孫子。1971年,國家對該墓進行了發掘清理,共出土各種珍貴文物190多件,唐墓壁畫450多平方米,石雕線刻畫54平方米。既有獨步天下的貼金彩繪鎧甲騎俑,又有威武雄壯的三彩騎馬狩獵俑,還有稀世珍品闕樓儀仗圖壁畫及帝王心用的玉質哀冊文……,為研究唐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建築以及對外關系提供了翔實可靠的實物資料。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

懿德太子墓位於乾縣東南隅的韓家堡北,是乾陵的陪葬墓。

懿德太子李重潤是唐中宗李顯的長子。1971年7月至1972年5月對其墓進行發掘。墓全長100.8米,由墓道、6個過洞、7個天井、8個小龕、前後甬道、前後墓室等8部分組成。出土各類文物1000余件,其中有陶俑、三彩俑、陶器和金、銅、鐵器,以及歐體陰刻玉質填金表冊殘片。墓內壁畫40幅,面積約400平方米,題材豐富,形態各異,色彩絢麗,非常珍貴。最具代表性的有儀仗圖、架鷹圖、鷹犬畋獵圖,列戟圖、侍女圖等。現已在墓區建成博物館,展出文物,開辟參與性旅游項目,供中外游人參觀.

可以進入陰森森的墓道,大開眼界,不枉此行啊,哈哈.

1月20日坐長途車去山西,從風凌渡大橋過黃河,好大的河啊,可惜都干了,僅有的一點點水也被冰凍了.目的地是山西省侯馬市. 侯馬市古稱新田,地處山西省西南部。春秋戰國時為晉國國都,北魏時設置曲沃縣,此後歷代為曲沃縣地,後發展為晉南的一個交通重鎮和商埠侯馬市位於晉南平原的腹部,臨汾、運城兩盆地之間。全市面積274平方公裡,其中平原占90%,低山丘陵占10%。平均海拔400米。境內紫金山腳下有質地優良的花崗岩石料和優質河谷砂資源。汾河由北向南,澮河自東而西,在境內三角交彙,常年流水不斷。侯馬市文物古跡豐富,“侯馬晉國遺址”著名的“侯馬盟書”(現存中國歷史博物館)、晉國鑄銅作坊、戰國奴隸殉葬墓、戰國車馬坑、金代磚雕戲台模型等。


精選遊記: 西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