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門城樓位於城東,緊靠沱江,原名"升恆門",為鳳凰古城四大城門之一。東門城樓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城門下部由紫紅砂岩砌成,上部城樓則用古磚砌築。 城門寬3.5米,高4米,呈半圓拱,兩扇城門都用鐵皮包裹,用圓頭鐵釘密釘,牢實堅固。城牆修築全部用紅砂條石,精工細鑽,規格一致,城牆厚0.8米,下部內外兩側用條石加石灰漿砌成,中間填以碎石粘土,層層夯實;頂部的中間填充物改為石灰、鵝卵石、黃土拌成的三合土,厚約0.33米,上面鋪以紅砂塊石。 城樓高11米,大門上方有槍眼8孔。歇山屋頂,覆以腰檐,飛檐翹角,精美壯觀。楊家祠堂始建於道光16年(1836年),木結構四合院,上下兩層,占地770平方米,由大門、戲台、過廳、廊房、正廳組成,呈長方形。戲台為單檐歇山頂,檐下飾如意鬥拱,高16米,四根台柱雕龍刻鳳,戲台為穿鬥式,正殿為抬梁式,整個建築做工精細,極富民族特色,屬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家祠堂座落在縣城東北部的古城牆邊。太子少保、果勇侯、鎮竿總兵楊芳捐資修建於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 祠堂由大門、戲台、過亭、廊房、正廳、廂房組成,是典型的四合院建築,占地770平方米。戲台為單檐歇山頂,穿鬥式結構,高16米,面闊7米,進深8米;檐下如玉鬥拱,台柱雕龍刻鳳。正殿為抬梁式建築,山牆為貓背拱,分為一明二暗三間。兩邊配有廂房。楊家祠堂設計精巧,做工精細。窗戶、門、檐飾件均系鏤空雕花,整體建築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建築藝術價值。
北門城樓本名"壁輝",因位於古城北面,俗稱北門城樓。 北門城樓始建於明朝。鳳凰古城元、明時為五寨長官司治所,有土城。明嘉靖年間從麻陽移鎮竿參將駐防於此,乃於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將土城改建為磚城,開設四大門,各覆以樓。到清朝,古城的軍事地位日顯重要,先後在這裡設鳳凰廳、鎮竿鎮辰沅永靖兵備道治所,古城的建設也得到加強。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遂將磚城改建為石城,北門定名為“壁輝門”,一直保存至今。北門城樓采用本地紅砂條石築砌,做工考究,精鑽細琢。城門呈一半月拱,有兩扇鐵皮包裹。圓頭大鐵釘密鉚其上的大門。城樓用青磚砌築,重檐歇山頂,穿鬥式木結構,石座卷頂。城樓對外一面開槍眼兩層,每層4個,能控制防御城門外一百八十度平面的範圍。北門城樓與東門城樓之間城牆相連,前臨清澈的沱江,既有軍事防御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形成古城一道堅固的屏障,雖幾經戰火,仍巍峨聳立於沱江河岸,為影視名家所推崇,已有《湘西剿匪記》、《烏龍山剿匪記》、《邊城》、《血鼓》等數十部影視劇在這裡拍攝。
沱江跳岩,位於鳳凰古城北門外沱江河道中。始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舊時是進出鳳凰古城的主要通道之一。乾嘉苗民起義,辛亥革命鳳凰光復起義、解放戰爭,這裡都是進攻古城鳳凰的主要通道。跳岩全長100米。共有15個岩墩,依次橫列在沱江河床上。岩墩均用紅砂塊石修砌,墩與墩之間相距5米,上面用木板搭鋪,木板再用鐵鏈捆牢,固定在河兩邊的鐵樁上,防洪水衝走。幾度風雨 霜雪,幾度滄海桑田,跳岩仍堅固牢實,保存完好,如今不僅仍是兩岸人民來往的要道,而且成為鳳凰古城頗具民族特色的亮麗風景。
熊希齡堪稱一代奇才。十五歲中秀才,十六歲中舉人,十九歲中進士,二十一歲點翰林,四十三歲(1913年)任北洋政府國務總理。熊希齡為官數十載,興教育辦實業圖維新,卓有建樹。毛澤東等革命領袖對其評價很高,毛澤東主席曾多次講"熊希齡做過許多好事"。胡耀邦總書記1988年到鳳凰視察時也說:"鳳凰出人才,熊希齡當過國務總理,做過許多好事"。熊希齡清同治九年(1870年)出生於鳳凰。故居在古城北文星街的一個小巷裡,東去不足200米便是秀麗的沱江。故居總占地面積800平方米,是一座由堂屋、臥室、廂房組成的平房建築。出堂屋正門有一小天井,廂房數間環之。門、窗、牆大部分為木結構,其上或雕花或繪圖案,造型大方,做工精美。房屋不大,但結構精巧,雖封閉而不死、敞放而不亂,是典型的苗族古代建築格式,極富苗族情調。
熊希齡在這棟小四合院裡度過了他的童年。故鄉的山水孕育了他剛直不阿、憤世疾俗的個性;苗族傳統的家教養成了他正直善良、樂於施舍的秉性。走入社會的熊希齡,青年時代懷報國之志,為國為民奔走呼號。清末與梁啟超、譚嗣同等致力維新,創辦《湘報》,組織延年會、南學會;民國初年先後任財政總長、內閣總理等要職;1919年積極投身於"五四"愛國運動,以外交協會的名義向賣國賊徐世昌政府提出嚴正交涉,要求政府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要求釋放被捕的所有愛國學生;1920年在北京香山創辦"北京香慈幼兒院"並自任院長,濟貧撫孤,收養無人認領災童及各地貧困兒童千余人。此外,先生還擔任順直水利委員會會長,中華教育會會長等職;1925年發生五卅慘案,激於義憤,熊希齡在京發起組織"滬案失業同胞救恤會",集聚天安門,由先生主祭,追悼死難者,會後結隊游行,隊伍達10萬人;1927年,李大釗遇害,熊希齡不計個人安危將李夫人及兩個子女接到香山保護,後轉送中共地方黨組織;1931年"九.一八"事變上海淪陷後,先生以世界紅十字會中華總會會長身份設立臨時醫院四所,難民收容所八處,救出傷兵千余人,難民15萬余人。 熊希齡一生憂國愛民,一身正氣。1937年逝世於香港,逝世時庫無錢銀,身無長物,喪葬全憑毛夫人借貸。逝世後暫葬香港,1991年遷厝北京香山熊氏墓園。一代偉人去矣而故居猶在,瞻仰先生故居,往往會產生一種歷史的凝重感和神聖的使命感,鼓舞著後來人。
姜糖鑒別小常識 1.姜糖上有蜂窩眼說明加了膨松劑2.姜糖較辣但缺姜味是加了辣椒粉
3.姜糖失味是加了明礬、香精,此類少見 4.姜糖粘手、淡色、粘牙是水分多5.味苦的姜糖多是熬制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