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文章都是2001年寫的文,只寫了一半或四分之一。應該還有,李坑、虹關、曉起、儺戲、清華的那次與包車司機的吵架、《閃閃的紅星》拍攝地老虎灘(這些都沒有寫)。不過,還是希望你能喜歡這半闕的文。
補記:
那一夜的汪口
我們是走進汪口的,就像一部電影的開頭。陰有時有雨的下午,先是嶄新的柏油路,再轉入一條鄉村公路(旁邊都是老楊樹),轉個彎是一條清亮的河,沿著河邊的土路走,不一會兒,就進了汪口。
我們找好了一個家庭旅館安排好了食宿,就出去了。那時汪口只有俞氏宗祠需要買票進入,那俞氏宗祠大家都熟悉,我就不多說了。
我說說河邊的那個小水電站,水電站是個水泥大房子,似乎沒有人看著,我們就走進了進去,那輪機轟隆隆的響著,房裡設置,很?怎麼說呢,很人民公社的樣子。我們走出來,去看那個壩,水從壩上滾過,河邊是竹林,遠處是樹,更遠處是山丘,水氣噴薄,人皆潤濕,空氣清咧如酒,使人陶醉。
又四處走了走,黃昏了,在回去的路上,那雨嘩的下了,那像大玉米粒肥厚的雨滴打在青石板路上啪啪響,我們抱頭鼠竄的回了旅館,再回頭,已是一片蒼茫。不過俗話說的好:“暴風驟雨不能持久”。不久,雨漸漸的小了,不甘寂寞的我頂了個鬥笠,到村頭看那河水。雨後的河格外暢快,揚著水花打著旋,遠處丘陵,水墨浸染,就似一幅“春江夜雨圖”。
簡簡單單的晚飯後,就是洗個澡,值得一提的是,是用水瓢崴著灶頭燒的熱水洗的,這讓我想起了童年。
晚上,大家赤著腳,在地鋪上聊著天,談了許多,幾乎談到半夜。屋外的雨滴滴噠噠,滴到了天明。
天明,我們很早就走了,有很大的霧,旅館老板一直送我們出來,領到公路上。已經記不得他的名字了,只有那人情味還牢記在心裡頭。
[ 這篇短文,是我今天寫的。工作很繁忙,回到家裡,腦袋和身體都是僵僵的。依然會抽空去旅行,卻再也找不到好的感覺。這感覺分明就是少年情懷。
想起《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默默念的詩句,念一下:
這讓我往昔的回憶使我們激動,我們重新踏上舊日的路,一切過去日子的感情,又逐漸活在我們的心裡;使我們再次心緊的是,曾經熟悉的震顫... ]
【“婺源之行”成員:我,丁丁,旺旺,大不了,江西,玲玲,奉劍,小艾,大海。】
感謝大家共同創造了這段旅行記憶。2005.2.8
---------------------------------------------------------------------------------------
(借鑒一段:汪口古村落,由宋朝議大夫(正三品)俞杲於大觀年間始建,距今有1100余年歷史。因這前碧水汪,故名“汪口”。始遷者為期後裔如水綿長,取《詩:周南:漢廣》“江之永矣”意,又名“永川”。
汪口位於婺源縣東江灣鎮壓的西部,離縣城紫陽鎮23公裡。向西至瓷都景德鎮84公裡。往南至國家風景名勝區三清山58公裡。向東到皖黃山101公裡。交通十分方便。歷史上被兒為“千煙之地”的汪口,如今仍有500來戶,1700多人口,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住房,仍保留明清時代的特色和風格。
古村廓處於丘陵地帶,村周青山環抱、綠水依流。有詩雲:“鳥語雞鳴傳境外,水光山色入閣中”,景色十分宜人。汪口自宋清代以來,文風鼎盛,人才輩出。其中:有進士5人,舉人2人,大夫7人,七品官以上之文武官員36人,學士10人,著作33卷。故有“書鄉”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