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利則(Amritsar),與巴基斯坦相鄰,是印度北部旁遮普(Punjab)州的最大城市。阿姆利則歷史悠久,是中亞地區進入印度的門戶都市,很早以前便已成為各種商業文化活動的中心之一。阿姆利則最有名的是錫克教(Sikh)總聖地---黃金寺廟(Golden Temple),據說廟門及大小19個圓形寺頂均貼滿金箔,在陽光照耀下,分外璀璨奪目,一直以來被錫克人尊稱為“上帝之殿”,寺廟周圍有一口水池,被譽為“瓊漿玉液池”,阿姆利則也由此而得名。
*** *** *** *** ***
如果人間有天堂,那我腦海裡首先浮現的一定就是阿姆利則的錫克金廟。
到達阿姆利則第二天的一大早,當我寄存了鞋子,用圍巾包起頭發,從典型的印度式噪雜環境中,走下階梯,看到“長生池”(也就是“瓊漿玉液池”)和“黃金寺廟”的那一刻,似乎自己穿過時空,來到一個完全不同的神聖地帶,整個人感覺都平和了下來--- 走廊、地面都是潔白的大理石,場地中央便是長方形的“長生池”,在陽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頂上金燦燦的黃金寺廟坐落在水池中央,似乎漂浮在水池之上,如夢如幻!
伴著悠揚的聖歌,我們赤著腳走在大理石地面,從左邊開始繞著水池前行(自從去過西藏以後,我便習慣了從左開始轉寺廟),錫克教徒們有的或躺或坐在地面陰涼處,有的在“長生池”裡沐浴,更多的是在池中通往黃金寺廟的走廊上……漫無目的地東走西看,見許多人排隊在領餐具,正有些好奇,一位中年男子一臉友善的微笑,示意我們上去看看,既然這樣,我們也就隨著人流,領了鐵盤子、鐵碗上了二樓,大家安靜地坐到一排排地毯上,把盤子放在面前,等待布施。
我剛吃過早飯了,只要了一個餅和一碗Dal Soup(一種豆湯)嘗嘗味道,說實話,這裡的食物說不上美味,但是可以這樣免費地發放給大眾,我想錫克教徒的犯罪率一定很低吧,不用為吃的發愁,金廟附近還有為教徒們提供的免費住宿,聽說錫克教徒沒有乞丐,這話應該不假。
吃完飯,自己帶著餐具從另一側出去,交還給門口的工作人員,竟然發現其中一位工作人員就是剛才推薦我們上去看看的那位中年男子,彼此會心地微微一笑,從心底感到一陣溫暖。
折回“長生池”附近,繞著池子來到黃金寺廟的入口長廊處,這裡很多人手裡都拿著“油糕”在排隊,有大有小,旁邊有賣“油糕”的窗口(其實有點募捐性質的)。Tree也去買了一個大油糕的過來,我問他買那麼大的干嘛?他委屈地說,不是他想買大的,只是身上沒有零錢,遞了一張Rs100的鈔票進去,裡面的人一聲謝謝,給了他這個大的油糕,便沒有下文了,看見旁邊的人Rs15就能買個小的,他還巴望著找錢呢。我笑了,算了吧,反正這麼好的地方我們進來也沒買門票,就算是買了門票了吧。
雖然排隊的人很多,但卻秩序井然,在這裡,聖歌聽起來更清晰嘹亮了,心好像也能隨著聖歌的旋律歸於一種平靜。很快我們便進入這個三層的小廟裡面,殿堂小巧而精致,清澄明亮,中央供奉著錫克教的聖典--- Guru Granth Sahib。我們繞著廟內的樓梯拾級而上,沒有擁擠推搡,每個人都沉默著,用自己最虔誠的心境向這座聖潔的殿堂致敬。Tree趁機對我循循善誘,說他上次來過了,很喜歡這裡,這次一定要讓我這個無神論者感受一下宗教的氣氛,信與不信雖在個人觀念,但是至少自己可以有親身體會。
從黃金寺廟出來,將手裡已經在金廟入口處被換成小碟的“油糕”掰下一小塊,放到嘴裡,甜甜的,還挺美味,只是有點太油了。繞著“長生池”繼續前行,快回到我們進來的門口時,終於看到了博物館。從寄存鞋子開始,就不斷有錫克教徒提醒我們去博物館看看,似乎那裡有著錫克人的某種情結。我對錫克教並不了解,只知道頭上纏了層層厚布,像戴了個厚實大帽子的便是印度的錫克教徒,其他的知之甚少,所以帶著些許好奇,我們進了錫克教的博物館。
博物館裡有許多油畫,幾乎全是暴力血腥的畫面,下面的注釋都是講錫克人怎麼受迫害的文字,印像最深的是一些錫克教的領導人生前和死後遺容對比的照片,因為都是非正常死亡,死後的頭部特寫是有些恐怖的,讓我想起前段時間網絡報紙上大肆公開的烏代和庫勒的照片。
與剛才看到的太平盛世截然不同,這裡的氛圍是充滿暴力與血腥的,有些畫面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我開始覺得這個宗教遠比我看到的要復雜得多,也激起了我想了解這個宗教的歷史的興趣。
錫克教產生於15世紀後期,由鼻祖那納克(Guru Nanak)在印度旁遮普(Punjab)創建,是受伊斯蘭教影響,改革了印度教而創立的宗教。錫克教提倡人人平等、友愛,強調現實,主張簡化禮儀、朝拜聖地和積極入世,反對印度教的多神論和不平等的種姓制度,同時也反對偶像崇拜和男尊女卑。錫克教徒尊稱本教的首領和祖師為“Guru”(即師尊、教主之意),他們至高無上的經典是《格蘭特·沙哈布》(Guru Granth Sahib)。
16世紀,莫臥兒(Mughals)帝國試圖將錫克教歸化於伊斯蘭教,受到激烈鎮壓的錫克教徒從第五代教主開始,便形成了軍事組織與之對抗。
19世紀初,錫克人曾一度獨立為錫克王國,後來在錫克戰爭中(1845-1849)敗給了英國,成為英屬印度殖民地的一部分。錫克教徒由於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英雄表現,得到了全世界廣泛的贊譽,而且還在印度尋求獨立的戰爭中發揮過重要作用。
但是印度獨立以後,在印巴分離階段,處在印巴分界線當中的錫克人,經歷了流離失所的巨大痛苦,大量錫克人從巴基斯坦被迫遷往印度,而印度的穆斯林則大量遷到巴基斯坦,在這種大遷徙中,許多錫克人死於非命,英勇的戰績沒有得到印度政府的有力保障,由於這種種原因,錫克教內部尋求獨立的聲音逐漸高漲。
1984年,對於錫克教徒來說,是永遠無法忘記的一年,錫克教的獨立勢力與印度政府的矛盾發展到頂峰,印度政府軍為了鎮壓錫克教徒的分離運動,當時的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印度第一任總理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的獨生女兒,她的丈夫名叫Feroze Gandhi,所以婚後也叫甘地,與印度國父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沒有什麼特別的血緣關系)命令軍隊進攻阿姆利則的錫克教聖地黃金寺廟,希望將躲藏在裡面搞獨立的錫克分裂教徒徹底消滅。當時,錫克分裂教徒(其中多數原來還是軍人)躲藏在金廟中,與政府軍僵持了近3天,經過激戰,錫克分裂教徒最終被趕走,而政府軍方面也損失了157名士兵,政府軍還動用了坦克對分裂分子進行攻擊,至今錫克金廟內還有當時的炮火痕跡。隨後,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被她的兩名錫克保鏢槍殺,錫克教徒的名聲也由此受到世界的普遍質疑。同時,此次事件引發了全國範圍印度教徒對錫克教徒的報復活動,僅僅在新德裡,就有大約2500名錫克教徒被憤怒的印度教教徒殺害,在那次大屠殺中共有近5000名錫克教徒遇害。
20世紀90年代以後,錫克教的獨立傾向及與印度教之間的矛盾趨於緩和。雖然錫克教徒只占印度人口總數的2%左右,但錫克教的一些信徒卻在印度政府占據要職,他們出任的職務包括總統,安全部門尤其是軍隊的高級將領。2004年5月,印度前財政部長曼莫漢·辛格(Manmohan Singh)被正式任命為總理,此舉使辛格這位印度經濟改革的設計師成為印度第一位錫克族總理,錫克教徒因此感到莫大榮耀,他們尊稱辛格為“錫克之王”。
血淚往事已經過去,有人認為錫克人英勇,有人認為錫克人野蠻,是非功過交給歷史評說。對於一個游人來說,看到如今錫克金廟裡和平聖潔的景像,實在是一種讓人欣慰不已的感動!
出了黃金寺廟不遠,右手邊有一處庭園--- 加連瓦拉園(Jallianwallah Bagh),這裡見證了印度獨立運動史上的最大悲劇---阿姆利則慘案。
1919年4月13日下午,約2萬多人違抗英軍兩天前發出的集會禁令,在加連瓦拉園聚集,進行和平示威。他們當中,有成人,有小孩;有印度教徒、穆斯林、錫克教徒和基督教徒,據說,由於那天是一個節日,因此聚集者還包括許多到阿姆利則參觀的村民。
令人始料不及的事發生了,下午5點,英國將領雷吉納德·戴爾(Reginald Dyer)率領軍隊到場,未作任何警告就向赤手空拳的群眾開槍掃射。人們驚慌逃離,卻發現出口竟已被封鎖,現場一片混亂。婦幼的哭泣聲在槍林彈雨中淹沒,許許多多人中彈倒下,許許多多人跳入附近的一口井躲避子彈,慘遭溺斃。
印度官方報告說379個無辜平民在慘案中當場喪生,死傷人數2000名。印度非官方統計則說,單是死難者已多達數千名。
有觀點認為“阿姆利則慘案” 是印度自由鬥爭運動的轉捩點,也是印度結束英國殖民統治的開端。
當我走進加連瓦拉園,還能看到周圍建築物的牆壁上殘留的當年血腥的彈孔痕跡,那口井也保留了下來,在庭園中央豎有一尊紅色塔式紀念碑,以紀念當年的罹難者,庭院一側的小型展廳裡,還有幾幅大大的油畫,再現了當時的慘烈場面。
雖然加連瓦拉園的慘案與錫克教沒有太多相關,但是這一上午在阿姆利則的游歷,卻讓我有種相通的感受--- 希望人類史上的這些血腥和暴力從此遠去,永遠留住現在錫克金廟那樣聖潔氛圍的人間天堂!
*** *** *** *** ***
一個上午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回到旅館簡單吃了午飯,背起行囊,找了好久才找到去印度邊境Atari的公交車,下午我們打算告別印度,走進巴基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