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重慶市又繳了十五元錢,就是這個規定:外地車輛每天需交十五元的路橋費。大霧迷漫,天氣陰冷。走212國道,大約到了北溫泉這個地方,便向左拐,曲裡拐彎地向上爬了三四公裡,到了國家級的風景名勝景點“縉雲山。”
山上的霧更濃了,能見度不過一、二十米。這個時候進山能看什麼呢?只能看霧。
盡管門票每人才十五元,我們也只能放棄。
繼續前行。走到合川,忽然見一個指向右邊的牌子“釣魚城”。想起在貴州婁山關何義向我們說起的“成都附近有個釣魚城”的話,馬上轉過去。
跨過一座十分氣派的大橋,跑了大約六公裡,我們到了景區大門。門票每人十元。但依然是濃霧影響了我們的情緒。盡管門前那批售票員、收票員、導游員、牽馬攬生意的山民們再三說“不要緊,可以看。”我們還是下了山,等霧消散。
之所以我們毫不猶豫地放棄了縉雲山,但卻在釣魚城下等待,並不是因為偏好古跡而輕視名山勝水。這二者又些區別:自然風光因季節的變換而使觀賞性大有變化;古跡則不同,與四季沒有關系,它看重的是年代的久遠,就如陳年老酒,時間越長,越值得人們細細品味。
一大早就購票進門,謝絕了門裡門外提供的各種服務:騎馬、膠卷、瓜子、導游、吃飯等等。一個小姐氣急敗壞地在我們背後詛咒:“不請導游,看也白看!”
老江湖,會想辦法參透其中的玄機:我們前面不遠是十幾個游客,會請導游的。借光聽講,雖然有些占便宜的晦暗心理,但可省下幾個銀子。
結合著導游小姐應付差事的三言兩語,我們認真地參觀了城中的“釣魚城展覽館”,大致了解了這處古跡的輝煌所在。
南宋末年,蒙古族興起,成吉思汗的子孫們放眼世界,鐵騎踏遍中原,橫掃西亞與東歐,所到之處,如狼入羊群,莫不戰戰兢兢,俯首稱臣。
在這滄海橫流的劇變中,偏偏在合川這個過去歷史上並不起眼的地方,有那麼一批將士,率領著幾萬軍民,利用釣魚城這塊三江彙合的天賜的地理優勢,深溝高壘,積聚糧草,披堅執銳,同仇敵愾,抵抗了元軍三十六年的進攻,創造了世界軍事史上的奇跡。
他們用滾石砸死了元軍赫赫有名的將領(我忘記叫什麼名字了,非常有名),用突發的炮彈打死了城東二百米處正在觀察城裡軍情的蒙哥汗。蒙哥汗何許人也?蒙古族的第四位皇帝!
釣魚城這彈丸之地的頑強抗戰,拖住了元軍疾馳的鐵騎,扭轉了世界戰局!元軍撤回了在莫斯科城下和阿拉伯地區的軍隊,收回了覬覦非洲的野心,他們必須拔掉這顆插在心腹的釘子,以便首先穩住中原的統治。
戰鬥的慘烈可以想像。
中原已全部淪陷,南宋小皇帝讓那個寧死不降的大臣背著跳進了東洋大海,宋朝已經滅亡。外援已經沒有可能。經過多年抗戰,釣魚城裡已經彈盡糧絕,開始易子而食。堅持抗戰的第三代領導人王堅將軍開始動搖了:繼續抵抗下去已無意義,內外交困,城破之日,城內兩萬生靈必遭塗炭。
這個時候,人物出現了。一個叫做熊耳夫人的女子開始周旋於兩軍之間,分析局勢,陳說利害,讓王堅將軍放下了武器,舉起了降旗。
元軍是講信義的,他們佩服釣魚城軍民英勇無畏的戰鬥精神。兩萬生靈存活下來。他們的後代——如今的合川人至今感謝王堅將軍的明智。
有人反對,可能並沒有參加當時戰鬥的人寫文章指責王堅將軍沒有將抗戰進行到底,沒有戰至最後一兵一卒。
爭論至今沒有休止。
釣魚城人沒有覺得恥辱,投降是體面的,他們感到光榮。在釣魚城下那條寬闊的大路兩旁,排布著八塊巨石,寫著八個飄逸的草書大字“上帝折鞭,獨釣中原。”
我們沒有理由恥笑釣魚城戰士們最後的投降,我們也不贊美他們,因為那樣更顯出了我們的懦弱——我們兵甲齊備、全副武裝地更早樹起了白旗。
釣魚城中留下的戰爭遺跡已經非常少了:有一塊幾百平方米的較平的岩石平台,上面有十幾個大小不一、淺淺的石坑,導游告訴說,這是中國最早的兵工廠,守城軍民用來制作炸藥;面臨嘉陵江的懸崖平台上有幾道深槽,那是當時安放火炮架子留下來的。
遺留下來的最早的古建築是清代建的一座寺廟,現在是展覽館。院子裡有一棵八百年的古桂樹,依然生機勃勃,每年開兩次花。
除此,城牆是新建的,城樓是新建的,兵營是新建的,宋街是新鋪的,據說將來要把旁邊的一些農家樂飯店遷走,建一批仿宋建築。
一句話,門票不貴,像個公園,值得一看。
零雨其濛,路又不太好,經過南充、西充,我的“哈飛賽馬”像個泥猴,滾進了南部縣城。
這個縣城的名字就叫作“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