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日記.關山月.小城的一天

作者: 憐花凋謝

導讀8/28--小城的一天*鴨綠江橋,將軍墳,好太王碑,五盔墳 除了吉林人,恐怕很少會有人知道集安這個地方吧?就算是熱衷於山水名勝的旅游者也未必聽說過。然而,當你來到這鴨綠江畔的小城集安,你不免會喜歡上它。 清晨的鳥鳴喚醒了我,推開窗,已是艷陽高照,雨後的木葉清香聞起來渾身舒暢。長街上呈現出早集剛過的平靜,唯有摩托車駛過的那種“突突”的聲音讓人覺 ...

8/28--小城的一天*鴨綠江橋,將軍墳,好太王碑,五盔墳

除了吉林人,恐怕很少會有人知道集安這個地方吧?就算是熱衷於山水名勝的旅游者也未必聽說過。然而,當你來到這鴨綠江畔的小城集安,你不免會喜歡上它。

清晨的鳥鳴喚醒了我,推開窗,已是艷陽高照,雨後的木葉清香聞起來渾身舒暢。長街上呈現出早集剛過的平靜,唯有摩托車駛過的那種“突突”的聲音讓人覺得確實很吵。對面的平房裡,包子鋪的蒸籠騰騰地冒著熱氣——我餓了。

在外面旅行的人沒有不愛早晨和黃昏的,只要不是下雨,在這兩個時段,總是充斥著各種美麗的氣氛。集安的早晨也十分美妙,我坐在包子鋪搭在街邊的折凳上,喝綠豆小米熬的甜粥,嚼豬肉白菜做的包子,享受著嫻靜的和風與怡人的陽光。這個座落在長白山谷裡的集安小城,唯一不會缺乏的是漫山遍野的綠,無論站在小城何處,四周一座座郁郁蔥蔥的山巒總是歷歷在目,要不是通了火車,生活在小城的人們似乎根本無需關心那山後面的世界。

我是反都市的,卻矛盾地生活在都市之中,我總在想,像這樣悠然的小城才是適合於我的吧。小城裡的人們,不也時常想著進入都市嗎?俗話說:人往高處走,也許這樣的想法才是情有可原的。都市裡的人,像我這樣厭惡復雜的人際接觸,厭倦繁忙生活節奏的人不會很少吧,可是有誰真正想離開的呢?對於我來說,不也有著這樣那樣的理由嗎?比如,父母高堂在世一天,這種念頭就休要生出。

集安的風光自不消說,由於這裡本是古國高句麗的都城,同時也保有大量的名勝古跡。集安原名“國內”,高句麗在此建都長達三百多年,公元427年遷都平壤,國內城改作陪都,公元668年為唐將蘇定方所滅亡。

最早吸引我來此地旅游的是具有1500多年歷史的好太王碑,它座落在城東山坡上的一個小村莊裡。這是塊方柱形由天然岩石略加琢磨的碑石,高6米多,四面環刻的隸書寫成的碑文達1700多字,大部分尚可辨認。碑文講述了高句麗建國的傳說、好太王一生的業績等,既是研究高句麗歷史的資料,又是書法藝術精品。

離開好太王碑繼續沿著坡道走,不多時便可看到將軍墳。將軍墳據考證是高句麗二十世王長壽王的陵墓,於今亦有1500多年。這座陵墓外觀是個四面俱上窄下寬近十米高的梯形建築,符合現代黃金分割的建築美學觀點,墓壁使用青色花崗岩石條,分砌為八層。順著扶梯而上,在第五層石階鑿開了墓室,內有一副棺床。

不知不覺已是臨近黃昏,我流連在鴨綠江邊的灘塗上。

鴨綠江對岸是朝鮮國的滿浦地區,河道中央有個種植玉米地的小河洲,也屬於朝鮮國。眺望遠處,同處長白山脈,朝鮮一側的山顯得光禿禿,山下也不像中國境內有大片的衝積平原。那裡只是如凝固般的寂靜,偶然地,才似有人影晃動。

我沒有見到兩方的哨兵,這邊幾個小孩在河中間的三八線很放松恣意地洗澡,並不擔心會受到任何的警告。且不說兩國的友善關系,中國人自不會傻到跑到比自己國家貧窮落後的地方去尋找出路,而朝鮮人,似乎是具有著無比強大的共產主義愛國精神。

在江邊,我這樣站著、來回踱著已經有半個多小時了。我看到了平靜流淌的鴨綠江水,河洲上熟透的玉米,起伏的青山連接著天。我看著情侶坐在大石頭上談情說愛,幾個婦女用棒槌使勁敲打著衣服,一個男人幫他的狗洗澡。我很入神,他們不時用詫異的眼光望著我,除此之外,仍然專心致志地做他們的事。

我認為這是美的,否則,我又怎麼會長時間地注視著呢?這不是美到了極致,那麼平凡樸素,是在某種機緣上令我感受到了美,換個場合也許我只會匆匆地瞥上一眼吧。自然美是無限的,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這是我的實際感受。人感受美的能力,並非伴隨著年齡而增長,也並非與時代同步前進。美是邂逅所得,親近所得,這是需要反復陶冶的。

發現美的那種欣喜,對人健康的生活是何等重要。如果說,一朵花很艷,一片天很藍,我就不由地對自己說:“要活下去!”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