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山海經——北京鐘鼓樓

作者: 點點滴滴83

導讀北京鐘樓的對面是鼓樓;鼓樓的對面,是鐘樓。我是在一個蒙蒙細雨的時節去拜訪鐘鼓樓的,地安門大街的盡頭,地面一片濕滑,仔細向地面的淡淡的紅色倒影望去,隱約可見到樓宇的形狀,抬起頭來,紅色的鼓樓赫然眼前了。可自己又怕是被這霧氣彌漫了雙眼,看不真切,於是用力揉了兩下,再仔細的看,仍然是那樣的模糊,可是內心已經在堅定的說:這,就是鼓樓了。 我 ...

北京鐘樓的對面是鼓樓;鼓樓的對面,是鐘樓。我是在一個蒙蒙細雨的時節去拜訪鐘鼓樓的,地安門大街的盡頭,地面一片濕滑,仔細向地面的淡淡的紅色倒影望去,隱約可見到樓宇的形狀,抬起頭來,紅色的鼓樓赫然眼前了。可自己又怕是被這霧氣彌漫了雙眼,看不真切,於是用力揉了兩下,再仔細的看,仍然是那樣的模糊,可是內心已經在堅定的說:這,就是鼓樓了。

我在這混沌的氛圍中走到的鼓樓的入口處,同樣的再次抬頭望向樓上,長長的木梯一直通向無限遠處的一點白光,我便在這白光指引下沿著樓梯,經過了無數道歲月的門,踏上了這時間的隧道,也不知幾多時,眼前豁然開朗,白光瞬時間被放大了好多倍,我幾乎不能睜眼,內心也風起雲湧,在經受歷史的車輪的撞擊,稍一會,回過神來,凝望這內殿通紅的鼓樓,正中擺放這若干大鼓,仿佛看到其中有一只,正在被自詡大和民族的友人用刺刀快樂的劃開,留下了一聲長嘯,而這長嘯又帶動了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數不清的大鼓小鼓一起號叫起來,組成了中華民族的悲鳴,這聲音繞梁三日,三十日,三百三千三萬日,至今仍然沒有散去,告誡著每一位來此拜謁的人那曾經的歲月。鼓樓大廳的正中擺放著一架紅底黃色盤龍大鼓,堪稱這些鼓之中的王者,我不願去面對那商業化的幾元一敲的形式,而是走進了,默默的用心去體會它的精髓,鼓聲咚咚起,

振聾發聵,我急忙奔到樓邊,想逃避這聲音,眼中,漫漫的蕩開了一幅水墨北京城,悠長的地安門大街一直在煙雨中向南方延伸去,往前,是景山,再往前,是氣勢雄渾的紫禁城,不用去看清那些樓宇,只是那上空空無一物的氣勢,就讓我感到下面直向上升的皇權霸氣,身後的鼓聲仍然雄渾的傳來,傳了出去,隨著霧氣一同彌漫在京城上空,我還是被它籠罩著,於是我跑向相反方向:綠色的鐘樓沉默的巨人一樣站在我眼前,仿佛要將我擋回去,要我不得不堅強去感受這中華歷史的呼喊。我沒有選擇逃避了,因為我知道,不論我逃到那裡,即便地域上超出了鼓聲的界限,心理卻始終有它在做響。我靜下心來,沿著鼓樓四周慢慢的踱步,任憑鼓聲在我耳中,心裡撞擊,不去管它,只是向四處遙看,將自己作為鼓聲和外界傳遞的一個媒介,鼓聲被我聽到,

感覺,然後傳遞到四周,既而霧氣又將已經經受過洗禮的它帶回我的心裡,我再默默的告訴這鼓樓,然後讓它繼續的縈繞,傳播,留給自己的,只是思索。

我已經走到了鼓樓的樓梯口,慢慢的逆著來時的路走下去,仿佛剛才歲月的門反方向的為我重新開啟,我從一個異次元空間回到了現實,可是還是懷疑自己剛才是不是在做夢,因為我的內心因為鼓聲還在震顫。紅色的鼓樓和綠色的鐘樓,在我去的時候,還沒有修建成今天的文化廣場這個程度,而只是一條簡陋的小街,街邊有買雜貨的小店,更多的是淘賣古玩的商家,我這個古董對於這種氛圍是更加珍愛的,有的形式上的東西是可以無限模仿創造,甚至比原來的更好,但是清明上河園畢竟不是一千多年前的汴京,老北京縮微園之中更沒有人去居住,而那些所謂的世界公園世界之窗的大觀更是讓我啼笑皆非,如果說十米的金字塔可以讓人趨之若騖,那麼紙上談兵,網上衝浪的旅行也可以讓大部分人心滿意足,那麼還要那些真的遺跡做什麼呢?假的就是假的,被破壞了就永遠無法恢復,尤其是當中的神韻!破敗的巴米揚佛像永遠要比現今人們用金箔

貼身,鑽石點睛的仿造佛像要好看的多,因為神韻!那些景點我是不去的,有的朋友對我說:人一生能去的地方終究有限,何況大部分人還不是由於精力而是由於金錢去不了,那你也要用心靈去感受麼?我的答案:那只能成為遺憾,一生的遺憾,可是那我也不願意去人造景觀,還是那句話:假的就是假的!

在這條沒有被破壞神韻的小街從鼓樓走向鐘樓,恐怕是我一生唯一一回那時此地的美妙經歷了,我不會覺得如今不能故地重游而覺得惋惜,因為畢竟我曾經走過。

鐘樓是鼓樓的妹妹,我這樣想:她的體積看上去沒有鼓樓那樣飽滿,在加上有著“紅男綠女”的說法,我這樣的聯想大約也算不得錯。鐘樓通體灰綠,磚石結構,讓人的心覺得堅固牢靠,藍灰色的雨讓妹妹多了一些飄忽不定的動感。鐘樓上樓梯比鼓樓窄小些,因而也覺得更加狹長,而這終點的亮光卻比鼓樓亮,給我增添了幾分希望,沿著漆黑的台階拾步前行,牆壁上慢慢的,隱約的洇出了臆斷景像:幾百年的一天,皇帝催鑄鐘匠正急,限其必須在規定之日將大鐘鑄造出來,可是期限馬上就到,鐘還是沒有眉目,情急之下,鐘匠的女兒效仿干將莫邪跳入了火爐,鐘匠來不及救女兒,只搶救出一只繡花鞋,每逢敲鐘的時候,發出的“鏘鏘”聲音就好比女兒前來索要鞋子的聲音。風聲吹拂著古舊的大鐘,細小的雨滴打在上面,發出了常人聽不到的嗡嗡的聲音,

女兒化身而成的大鐘不知何時出現在了我的眼前,身上沾上了一層蒙蒙的水氣,是淚珠化成的了,我暗自的想。

鐘樓的樓頂由於體積小,要比鼓樓敞亮一些。而這聲音,沒有摻雜著中華的屈辱,更多的是個人的不幸,聽起來大抵沒有讓人覺得難於忍耐,而都是懷著同情的心情去傾聽。這陰郁的天氣只能讓我更對窮苦人家的悲切。每逢在街上看到那些討飯的人,特別是老婦人,也許是我自己和媽媽比較親的緣故,總以為格外的同情,但我是不予施與,與其給她一條生路,反而不如給她一條死路,如果能夠生於憂患,那麼是她的造化;如果因此瘐斃,那麼對她也未嘗不是一種解脫。

到了鐘樓,可以心情平靜的欣賞風景了,北面是一望無際的樓群,樓群後面,是想像中的連綿的山;南面,我剛剛走下的鐘樓還在那裡傾訴,妹妹在這裡聆聽,繼而回報以清亮的鐘聲,給哥哥一點暢快。我,也在這裡聆聽著,感受著……

風,大了,雨,猛了。我不能只無限的眷戀於這對兄妹的思想中,還有事情等待著我要去做,下了鐘樓,鐘聲穿行在鼓聲中,鼓聲潛伏在種聲下。命運,感情,思想,交融在一起,縈繞著鐘鼓樓,也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銘記。臨別時,我回頭望去:

紅綠的兩座樓在煙霧中飄渺不定,兄妹二人在此也矗立了幾百年之久。暮鼓晨鐘,妹妹早起,用清亮的嗓子預示著新的一天的快樂,哥哥穩重,用渾厚的聲音晚上呼喚著妹妹早點回家,因為明天還要繼續。兩座樓,兩個人,在北京城還要繼續他們的生活,而北京城,而中華民族,也將在這兄妹二人早晚呼喊的聲音中走下去,直到永遠。

後記:小子這個還算做是游記吧,總覺得和我以往的風格不像啊,大家多包涵啊,畢竟是我的思想的流露。旅游也不能只看不想啊,對吧。鐘鼓樓位於北京地安門大街盡頭,很多公交車到這裡的,下面還有KFC,想煩了走累了就來吃點洋味的東西,也算是解脫啊!


精選遊記: 北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