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可以在鳳凰逗留好幾天,趕集之事自然是不能錯過的。鳳凰附近的集市很多,只要願意,既便每日趕集也未嘗不可,只是集市的大小、遠近有所不同而已。到鳳凰的第三天,適逢農歷十六,正可以去禾庫趕集。禾庫距離鳳凰比較遠,於是聽了在虹橋邊做買賣的大媽指點,一大早就到了鳳凰路找往返的班車。天還很早,路上的行人並不多,一個小伙子正在一輛掛著腊爾山牌子的車子附近兜客,聽我說去禾庫,就很熱情地招呼我上車。腊爾山畢竟比禾庫要近一些,難免有點將信將疑,小伙子連忙解釋說因為有集市的緣故,所以車是到禾庫的,還信誓旦旦地保證說一定准時開車。不過事實證明,他們的所謂准時,是以客上滿了為前提的,而且還是那種擁擠異常的“滿”。
等了大半個鐘頭,好不容易,終於等到車子開動了,未想走到半路,才過了山江,正往腊爾山的路上,車子卻在半山腰上壞了,司機說是什麼鉤子斷了,在這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地方,要換車子是沒有可能的,於是司機也只有硬著頭皮往前開,指望可以撐到腊爾山再換車。於是,車就這麼搖搖晃晃地在山間公路上繼續前進,路旁山間的深溝,雖夠不上萬丈深淵的級別,但掉下去的話,估計摔死好幾遍也是綽綽有余的了,若真這樣的話,免不了真的就在異鄉成了孤魂野鬼,倒是才交了幾年費的保險,返還率挺高^v^。一路這樣戰戰兢兢地,隨著車子一點一點往下走,心也跟著一點一點地放了下來,呵,好險……
終於到了禾庫,已經十點一刻了,算起來,在路上花了有兩個鐘頭。不過集市才剛剛開始,很多人才剛開始擺攤,不過這對於熟悉集市的地形卻是很有幫助的。這個集市並不大,無非就是些賣衣服鞋帽、瓜果蔬菜、三鳥豬肉的。倒是這裡的賭博方式非常有趣、非常質樸,一張小紙片,一堆小砂子,一個火柴盒就可以開張了,規則也很簡單,就是買火柴盒下面的砂子數,莊家一般都是趁賭博的人扭頭掏錢的時候往火柴盒下面再塞上一兩顆砂子。對於常年居住在城裡的人來講,這樣的賭博方式還可以開展得如火如荼簡直是不可想像的,擱在別處,莊家早就該虧死了,而在這裡,他們竟然還可以贏錢!
時間過去一點,集市上的人漸漸多了起來,趕集的大多數都是苗人,在這些人中間穿行,倒合了徐志摩那首詩的意境,我看著他們是一道風景,他們看著我何嘗又不是?可以想見的是,來這裡旅行的人並不多見。就這樣走了幾個鐘頭,沒有發現傳說中邊邊場的任何跡像,趕集的多是老太太,擱我是小伙子,想必也不會來趕什麼邊邊場。
倒是在集市上買的一件苗族棉背心多少帶來了一些驚喜,當我身穿著這件新買的棉背心招搖過市的時候,那些苗族老太太忽然間變得跟我很熟絡似的,都跑過來看看我的衣服,打聽一下價錢,仿佛我就是她們的鄰居……
次日,是阿拉的集市。阿拉比禾庫可近多了,只一個小時的車程就到了。先到苗族博物館去參觀了一通,聽漂亮的苗族講解員講解了一遍,對苗族的風俗人情又多了一點認識。出來的時候,阿拉的集市正好開始。這裡的集市設在一條主干道上,不像禾庫那樣傍山而設,苗人也沒有那麼多,所賣的東西卻是大同小異,同樣也沒有發現邊邊場的蹤跡,於是就跑道旁邊的村裡去瞎逛了,可能是因為村民都出去趕集的緣故,村裡顯得很安靜,風景也不錯。從村子出來,集市已經接近尾聲,不過時間尚早,也還來得及去附近的黃絲橋古城走走。平心而論,黃絲橋古城可看的東西並不多,不過本也沒有什麼期盼,所以也沒有什麼失望可言,只是通往黃絲橋的路還沒修好,坐那個三輪車差點沒把我的骨架子都顛散了。
最後趕的一個集市,就是山江了。山江離鳳凰更近,只四十分鐘的車程就到了。集市上,苗人也很多,而且只需瞟一眼,就知道這裡的人絕對比禾庫和阿拉的都要富裕,他們身上的飾物簡直可以用繁復來形容。這裡的東西在品種比禾庫和阿拉要多一點,卻更貴了,那種在禾庫和阿拉都很盛行的淳樸的賭博方式在這裡也終於沒有了蹤影。只是,這裡的集市上有很多成群結隊的青年男女,他們似乎也並不為買什麼,只是為了在集市上逛逛,莫非,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邊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