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利則,是印度旁遮普幫的首府,靠近巴基斯坦邊境,是錫克教聖地金廟 (Golden Temple) 的所在地.阿姆利則意為“花蜜池”,歷史上錫克教第4代祖師羅姆·達斯曾在此地修建了一座水池,名為“花蜜池" (Amrit Sarovar)現在金廟中的人工湖就叫這個,阿姆利則由此得名.錫克教在印度許多地方都建有金廟,但以AMRITSAR的最大最著名,在錫克教徒心中的地位就如同穆斯林的麥加,基度教的耶魯撒冷一樣,當年印軍衝擊金廟的事件直接導致了印度總理英.甘地夫人的被刺身亡.
印度宗教錯綜復雜,但對國人來說最熟悉的形像可能就是錫克教了,這也許要得益於當初上海的"紅頭阿三",對錫克教的了解大概也就限於這些.由陌生而產生神秘,這也是我們要在有限的旅程中抽出一天去看金廟的原因.
在那一天的凌晨3點,我們一行三人從克什米爾的查摸乘火車到達了阿姆利則,在等待和盼望中,混到六點,擠上了去金廟的頭班車,這是一輛免費班車,往來於金廟和車站之間,接下來的行程中多次搭乘。阿姆利則就在如此不經意間躍入我們的眼睛,這就是阿姆利則了,她已不再是昔日的花蜜池,大約可以用嘈雜紛亂來形容.但車到金廟,卻是眼前一亮,說是一廟,其實包括了一片地區,有一條干淨的街道,建築都是純潔的白色,這就是金廟了, 繁華而熱鬧的,人群卻是恬靜的,看似熙熙攘攘,但一切都是那麼隨意和閑散。 倘徉在這裡,心底生出些許的愜意。
金廟和金廟附屬的免費旅館就安靜地矗立在街道兩邊.這個白色的免費旅館, 規模著實不小,有四層樓和一個大天井,天井中央是一個浴室,我們到的時候,正 好是早上洗漱時間,人頭攢動.旅館裡游人不少,看來入住率在九成以上,粗粗一轉每間房都住了人,甚至走廊裡有不少人在那裡安然住著,房間廁所都很干淨,還有登記處排著不少等待入住的人,這個旅館不收任何費用.離開時可以根據自己實力適當付點錢做為捐贈,沒有定數,完全自願.
穿過馬路就是金廟了,該廟建於1589年,1601年完工,經歷400年歲月的淘洗,廟門及大小19個圓形寺頂貼滿金箔,依然是分外璀璨奪目, 被一種神秘吸引著,免費進了金廟,都說入鄉隨俗,進金廟需要脫鞋包頭,有專門的存鞋處和為游客准備的頭巾,過去也去過錫克廟,知道脫鞋洗手包頭是規矩,只是對公用頭巾有點感冒,上一家允許我們用棒球帽代替,但這裡 行不通,因著對另一種文化和習俗的尊重,只好硬著頭皮戴上頭巾。建議有潔辟的最好自帶頭巾,其實拿個比手帕大點的布頂在頭上就行了.
清晰記得當天下著雨,赤腳走在涼涼的大理石地面上頗有點不習慣,幾步一走就 摔了個跟頭,還沒來得及喊疼,已被一群包頭的扶了起來同時送來一片關心聲,這一跤倒摔出不少好感和一份親切。
廟裡的主干道右邊有一建築,人進人出甚是熱鬧,見門口有發放碗和盤子的工作人員,我們不知所以,跟著領碗進入,原來是免費食堂,能同時供應500人吃飯的大廳. 地上隨意一坐,就有人上來倒茶送飯,濃香的奶茶,別具風味的咖喱飯,還有著名的印度大餅,我們也就認識這個大餅,真好,早飯還沒著落,沒想到這裡解決了。
在這裡蹭飯的除了我們都是當地人,從穿著打扮上看體面人占了多數,大家互相看著都很有趣,打算拍下來,廟裡不敢造次,事先征得同意...吃好喝好,收拾器材打算走人,這時上來一工作人員,示意我們跟他走,吃不准要干什麼但肯定沒有惡意,跟著就是,七轉八轉來到了廚房,他往裡一指,示意這裡能拍照,一看果然,同時供應500人的廚房自然不同凡響,立刻就調起了我們的興至,摩拳擦掌的殺入廚房,進去前還是有點小小猶豫,就因為我們都是赤腳大仙,廚房的地也不比外面的大理石,油鹽醬醋還是有的,不過這和新奇感一比實在算不上什麼.
離開廚房後,順便看了一下洗碗的地方,大概有100人在工作,只是這個洗碗水有點不敢恭唯,看到我們長搶短炮,立刻有人上來安排洗碗工擺正姿態好讓我們拍攝,看來錫克教很重視宣傳.事後知道,這裡的工作人員,廚師,洗碗工基本上都是義工,錫克教的教理之一是不分彼此,服務大眾
吃飽喝足,當然免不了要進廟朝拜,悠揚的頌經聲飄蕩在金廟上空,而走進金廟,我們不免會感嘆古老的印度人民的創造力和想像力,金廟內部呈方形,金色的聖殿立於一人工湖正中,這個湖也叫" 花蜜池" ,是聖 湖,有一50米的大理石橋跨湖連接聖殿,水岸都是大理石,圍著人工湖整整一圈,信徒們有的沐浴,有的頂禮膜拜,最多的還是在人工橋上排隊等待進入聖殿,我們來到人工橋,隨人流排隊,教徒們進入聖殿時都在門坎上摸一下,然後再摸一下額頭.如果心內的虔誠是無聲的,那麼這一刻的雖無聲卻讓人心懷祈望,一種平靜的祈望。而我們就循著這樣的心境,走在這裡,不禁對錫克教的精神中心和聖地大加感慨,或者對於錫克教徒來說,來到金廟,仿佛置身於世間的九重輪回裡,真實,虛幻, 安寧,苦難,虔誠,盡在其中吧。
在阿姆利則,除了金廟還有一處舉世聞名的地方,就是印巴邊境的黃昏降旗秀,眾所周知印巴軍隊曾多次交手,現在和平是主流,軍隊的比試就放到了降旗上,除了軍隊,二國人民也參與其中,熱鬧非凡,是一定要看的一個地方.
降旗秀具體在距離阿姆利則約20公裡的瓦嘎(Wagha)邊境,這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唯一開放的陸路邊境,為了能找到好位置,我們在黃昏前二小時就到達了那裡,已是人山人海,邊境二邊修好了看台,開閘放行後要跑步進入,還要搶一下才能有像樣的位置,又是一番折騰,才搶到個號稱VIP的座位,這位置實在也不怎麼樣,只能勉強看到邊境上的表演,晚到的已沒座位被安排在大路二邊,反而是最佳位置,這時才明白旅行資料上說的,"要麼早去要麼晚到"的意義.邊境二邊的看台都是滿滿的,估計每國出動了一萬人上下,時間還早二國觀眾先開始鬥法,一邊喊口號一邊回應,一會起立一會坐下,我們不明所以只能跟著歡呼雀躍,估計喊的是祖國萬歲之類的口號.不一會印方派出二美女跳舞,巴方派出一大汗舞國旗,鬧了近二小時,天上雨越下越大,觀眾熱情也越來越高漲.
終於等到正式開演,先是一陣雷動掌聲,只見一軍人挺胸昂頭,神氣十足正步走向邊境,那邊自然也是一位,這裡再一位,那裡再一位,然後是一隊5個兵一起走,比較好看的是他們的立定動作,立定前要踢一下腿,一個比一個踢的高,最高 的已把腳踢到了頭頂,頗為新奇. 隊列走完開始吹號降旗,這也有講究,必須同時降下,誰也不能比誰的慢,收好的國旗由一名士兵捧著,正步走回自己一方,到此儀式方告結束.事先沒想到的是有這麼多人來看 ,專門打聽了一下,說是天天如此,基本保持在八千到一萬,周末人還要多點.
行走的一程又一程,很多的找尋到的記憶都成為這個有些神秘,默然靜佇於印度這片土地上的聖地留給我的最深的痕跡,注目於金廟,注目於這裡的人們,隨處流動的著的是虔誠和安寧的渴望。
>
提示:除了以上二個地點,阿姆利則還有個札連瓦拉園(Jallianwala Bagh)是著名的
>
歷史遺跡,1919年4月13日下午,就在那裡,英軍對集會的印度民眾開槍,造成三百多人
>
的死亡,該事件被認為是印度結束英國殖民統治的開端.這個場面在電影甘地中有描
>
寫.
>
>
阿姆利則有機場,也通火車,印度火車四通八達,建議火車進出,回程車票可在火車站
>
買,也可在金廟附近的售票點購買,萬一沒買到火車票,也可以考慮長途汽車,專門的汽
>
車站不太好找,但在火車站附近有長途車集散地,多打聽一下.
>
>
錫克教禁煙禁酒,參觀時注意.
>
>
到瓦嘎建議包車前往,因為散場後交通混亂,也沒地方找車,包車可以方便一些,價格
>
按車型不同有較大差異,我們是新轎車280RS.
>
>
阿姆利則的花費基本上就是交通,其余的基本都能免費.肯定也不用為門票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