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人文歷史

作者: 聯邦調查員

導讀羌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198252人;主要聚居區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其余散居在該州的汶川、理、黑水、松潘等縣及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縣、綿陽市的北川等縣,貴州省的石阡縣和江口縣。徐中舒在《羌族史》序言中指出:“羌族是古代西戎牧羊人,分布在中國西部各地。他們原來就是一個農牧兼營的部落,按《說文·羊部》解釋:“‘羌’、西戌 ...

羌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198252人;主要聚居區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其余散居在該州的汶川、理、黑水、松潘等縣及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縣、綿陽市的北川等縣,貴州省的石阡縣和江口縣。徐中舒在《羌族史》序言中指出:“羌族是古代西戎牧羊人,分布在中國西部各地。他們原來就是一個農牧兼營的部落,按《說文·羊部》解釋:“‘羌’、西戌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風俗通》又釋:“羌……主牧羊,故‘羌’、從羊、人,因此為號。”《後漢書·西羌傳》還釋:羌,“所居無常,依隨水草,地少五谷,以畜牧為主。”《羌族史》敘:“實際上羌和姜本是一字,‘羌’從人,作為族之名,‘姜’從女,作為羌人女子姓”。故章太炎《西南屬夷小記》稱:“姜姓出於西羌,非西羌出於姜姓”,這說明羌、姜是興起中國西部最原始的部落之一。 在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記載表明,殷商時期,羌人在當時的歷史舞台上,已經是十分活躍了。當時奴隸制的殷王朝經常俘虜羌人去當奴隸,可是在殷王朝中卻有羌人的首領作官。公元前1088年之時,周武王以周人為主並聯合了羌、蜀、盧等部組成軍事聯盟,推翻了暴虐的殷紂王朝。

殷商時,羌人活動在西北和中原地區。大都在河(黃河)、湟(湟水)、洮(洮水)、岷(岷江上游)一帶,而以黃河、湟水、賜支河為中心。

公元前5世紀中葉,羌人在與秦人頻繁友好的往來和相互影響的基上,開發山林,發展生產,河湟地區出現了農業。春秋戰國時期,戎分布極廣,名稱亦繁,至東周以來,以“羌”泛稱的諸戎大量湧進中原地區。公前4世紀末葉,秦獻公時起,一部分羌人開始向西南及西北大遷徙,有遷到岷江上游,大渡河和安寧河流域,有的則遷往青藏高原。

公元前206年,漢代封建王朝強盛。漢武帝時,在甘肅走廊設立了河西4郡,此時仍居在西北的羌人有許多逐漸向內遷徙,附居塞內而與漢族錯居,從事農業生產者亦日益增多,私有制也有了一定的發展,逐步地走了封建制度的軌道。此時羌人,有先零、研種、燒當、封羊、勒姐、女若、廣漢、武部等部。各部落統治階級互相掠奪。從漢武帝時起,羌人大量地內附定居,以後逐漸被當地漢族同化。

隋唐以來,岷江上游一帶的羌人,處在漢族人民和興起於雅魯藏布江域的吐蕃人之間,成為漢族地區和吐蕃聯系的紐帶,中原的鹽、茶、布、生產工具與邊區的馬匹、藥材、皮毛的交易有了很大的發展。由於政治、經濟聯系較為密切,這些地區的羌人,從唐朝起就有很大一部分要求“入籍”,成為唐朝管轄的地區,而另一部分則處於吐蕃政權的統治之下,定居岷江上游部分地區。

岷江上游的羌人,據《四川古代史》載,系秦漢及其以後時期從河湟一帶遷來的羌人與當地原有土著居民融合而成的今羌民族。漢代以後,西北部的羌人經過兩次較大的遷徙,來到岷江上游地區。一次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次是隋唐時期,當時岷江上游已定居著被稱為西山(成都平原以西,岷江上游諸山的統稱)諸羌人的羌人部落。隋唐時期由於吐蕃王朝向東擴展,河湟一帶的羌人相繼內遷,其中一部分到了岷江上游的茂州一帶,這些人逐漸成為岷江上游羌族地區的主體民族。說到岷江上游羌人的來歷,在羌族人民中至今還流傳著這樣的傳說:遠古時候,羌人曾有一次大遷徙,其中一支後來定居於岷江上游。此時,羌人的祖先遇到一支“戈基人”;他們身強力壯,羌人與“戈基人”作戰,屢戰屢敗,准備棄地遠遷,幸而在夢中得到神的啟示,才用堅硬的白雲石和木棍作武器,並在頸上系羊毛線作為標志,終於戰勝了“戈基人”。此後,人民得以安居樂業。羌人為報答神恩,奉白雲石為最高天神,這種習俗相傳至今。這段傳說,實際說明了羌人歷史上遷徙的一段真實歷史。這個傳說和史書記載及考古資料結合起來印證,就知道氓江上游的羌人最遲在漢代就已定居於此。

岷江上游地區是古代一些民族往來的走廊,近半個世紀以來,在岷江上游和雜谷腦河沿岸,陸續發現了許多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近來又在茂縣、汶川等地發現和出土了完整的彩陶等器物,它們與隴西、隴南的馬家窖文化類型的器物相似。據1976年在茂汶縣發掘的石棺葬墓及出土文物考證,羌人的先民在秦漢時就已居住、生息在這塊土地上,並已由游牧轉為定居生活。據《羌族簡史》敘,從隋唐至宋代,我國境內的羌人,除在岷江上游還有一些聚居的村寨,繼續保持著羌人的基本特點外,其它地區的羌。人,大都發展為藏緬語系的各族或者先後融合於漢族及其它民族之中。

名稱:羌(羌、qiang),中國古民族名,原是古代漢人對居住在祖國西部的游牧民的一泛稱。古代羌人並不是單一的民族,自公元前4世紀末葉到宋代,中國西北部的甘、青地區有眾多的部落土著民族,這就是歷史上統稱為“羌”的民族。“羌”的稱謂是從漢代沿襲至今的。現居州內茂縣的羌族自稱“日麥”,茂縣赤不蘇地區的羌族自稱“日瑪”,理縣的羌族自稱“瑪”。“日”是詞頭輔音,作冠詞用,無特殊意義。簡言之,羌自稱是“麥”、“瑪”或“門”,據馬長壽的《氐與羌》解釋:“大抵言之,頗似漢語中‘民’之音義,即人民之義”。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