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汶川,民俗汶川~

作者: 聯邦調查員

導讀自然地理汶川縣位於州境東南部的氓江兩岸。縣城威州鎮位於縣北部雜谷腦河與氓江交彙地,海拔1326米。縣境東西寬84公裡,南北長105公裡,總面積4084平方公裡。界於北緯30°45′~ 31°43′與東經102°51′~ 103°44′之間。東鄰彭縣、都江堰市,南靠崇慶、大邑兩縣,西接寶興與小金縣,西北至東北分別與理縣、茂縣相連。東北部為龍門山脈所控,西南部受制於邛崍山系。地 ...

自然地理汶川縣位於州境東南部的氓江兩岸。縣城威州鎮位於縣北部雜谷腦河與氓江交彙地,海拔1326米。縣境東西寬84公裡,南北長105公裡,總面積4084平方公裡。界於北緯30°45′~ 31°43′與東經102°51′~ 103°44′之間。東鄰彭縣、都江堰市,南靠崇慶、大邑兩縣,西接寶興與小金縣,西北至東北分別與理縣、茂縣相連。東北部為龍門山脈所控,西南部受制於邛崍山系。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部多分布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四姑娘山海拔為6250米;東南部漩口地區的氓江出口處海拔僅780米。氓江由縣北部入境,貫穿東部,長達88公裡。雜谷腦河、草坡河、壽江為縣境氓江四大支流,由西向東,分別在北部、東部、南部注入岷江。沿岷江及各大支流河谷、半山地帶為全縣主要經濟活動區。西部開發較少;西南部為國家自然保護區,1970年正式建為臥龍特別行政區,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貓研究中心設此。 建置沿革1990年底全縣行政建置為3鎮、14鄉。其地古屬冉毿部年(公元前111年)以冉毿地置汶山郡,轄綿池等5縣,綿池為郡、縣舊址在今威州鎮姜維城。東漢曾改綿池縣為綿池道,西晉改綿池縣為汶川縣。東晉後汶川郡僑遷都安(今都江堰市),廢綿池縣。肖梁於綿池縣地置汶川縣,西魏時省。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復置汶川縣,縣治仍在姜維城,直到明代宣德年間過治寒水驛(今汶川縣綿池鄉政府所在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2年遷汶川縣治於威州。1958年曾撤汶川縣與茂縣、理縣合並成立茂汶羌族自治縣。1963年復置。縣城威州四面環山,堡子關雄踞雜谷腦河與岷江之間,有“三山雄秀,二水爭流”之譽。解放時城區不足0.02平方公裡,街道狹窄,經過幾十年的縣城建設,已成為川西北高原現代化的新城。城區擴大至 3.53平方公裡,人口達1.5萬人。除縣級行政單位外,有州、縣屬企業20多個,各類學校16所。郵電交通方便,公共設施齊備,商貿市場繁榮,不僅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也是阿壩州的門戶要地。

縣名來歷自漢代以來所設汶江、綿池、汶山、汶川等建置皆以境內岷江得名,據《元和郡縣志》載:汶川縣“因縣西汶水為名”。古“汶”、“岷”通用,故岷江亦讀作汶江。

人口1990年,全縣96054人(農業人口占70.46%,非農業人占29.54%),人口出生率21.86‰,自然增長率16.82‰。

民族汶川縣是藏、羌、回、漢各族人民相交彙融合的地帶,有羌族27154人,占總人口的28.27%,主要居住在縣北部的威州、綿池地區;藏族13837人,占總人口的14.4%,多聚居在氓江以西地帶;漢族53978人,占總人口的56.2%,主要分布在南部漩口、映秀地區;回族916人,占總人口的0.95%,其他民族169人散居集鎮。

經濟資源汶川縣地質構造復雜,地層發育完整,岩漿岩分布廣,礦產資源豐富,特別是非金屬礦產品種較多。氣候隨東南向西北地勢上升,呈比較完整的垂直,可分為8個不同的自然氣候區,故有“十裡不同天”之說。但南濕(漩口、映秀地區)北旱(威州、綿池地區)趨勢明顯,光、熱、水分布不均,利於發展農業的多種經營生產,為州內重要農區縣之一。在是2000米以下地區,年均氣溫13.5℃(北部)一14.1℃(南部),無霜期247~269天,雨量528.7~1332.2毫米,日照1693.9~1042.2 小時,適宜各類動植物生長。生物資源豐富,植物種類達4000余種,其中高等植物2002種;野生動物2004種,珍稀品種有大熊貓、金絲猴等45種。

1950年以前,汶川縣各族人民在極端貧困中掙扎。單一的農業生產原始粗放,刀耕火種、廣種薄收的生產方式尚存,一年辛苦不足半年糧,靠挖藥、、熬堿、背運維持溫飽,一遇天災人禍,不乏家破人亡。據1949年的統計,全縣農業總產值僅421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計,下同),人均110.59元;糧食總產690.5萬公斤,人均131.4公斤;各類牧畜22080頭,人均0.58頭。解放後,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關心民族地區的生產發展,優先發展交通,興修水利,不斷改善生產條件,全面發展社會經濟。汶縣獨具地利,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日新月異。1963年灌茂公路沿岷江東岸通達威州,溝通了縣境南北8個鄉鎮,以後又沿氓江及縣境各大支流陸續建成了汶~茂(縣)、汶~理(縣)、中(灘堡)~小(金),漩(口)~三(江)公路,形成全縣交通主干線。隨著生產發展,采取多種形式,先後建鄉間公路、專用公路、機耕道近千公裡,組成全縣交通網。汽車外可達周圍各縣,日流量上千輛,內可達各鄉鎮及大部分村寨。全縣先後建成水利設施200余處,耕地灌溉面積達17186畝,基本解決了北部干旱河谷地帶的農業生產及人畜飲用水困難,擺脫了世代靠天吃飯之苦。同時還開發了水能,省、州、縣共建大、中、小型水電站20余處,1985年成為全國首批5個農村初級電氣化縣之一,為汶川工農業生產高速發展奠定了基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縣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以農業為基礎,走農工商綜合發展的道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一齊抓,全縣經濟和社會事業保持了持續、穩定、協調發展。1990年底,全縣農業總產值已達2282萬元,比1990年增5.4倍;人均337元,比1949年增3倍;糧食總產6024萬公斤,增8.7倍,人均890公斤,增6.8倍;各類牲畜73303頭,增3倍,人均1.08頭,增53.7%。工業更是從無到有,已建立了以水電、建材、采礦、煤炭、加工為主的工業體系,工業總產值達2188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447O萬元的48.95%;1978年以後新興的鄉鎮企業得到大發展,各鄉、村因地制宜建立了自己的小型企業,有建材、建築、加工、運輸、小水電、采礦(煤、金剛砂、石英石、、石膏)等門類,總產值達1895萬元,相當於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42.39%。同時,省、州還在縣內先後建立了水電、機械制造、采礦、冶煉、造紙、制藥、建材、化工、輕工等20余個中、小型企業,共同構成了岷江經濟長廊:北以威州鎮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中部映秀鎮為新興水電工業區;南以漩口鎮為州、縣工業生產基地。

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集貿市場欣欣向榮。各類商業網點密布城鄉,購銷兩旺。1990年底社會零售額達7153萬元,其中縣屬商品零售額為 6123萬元。國內純購進 1828萬元,其中農副產品購進 407萬元。 1990年底,財政收入達1240萬元,是1950年3萬元的400陪、1980年508萬元的2.4倍,由依賴國家補貼變為基本自給。職工年工資人均2104元,比1978年533.95年增加近4倍;農民年純收入達543元,比1978年101.12元增 5.3倍。城鄉儲蓄金額達 6319萬元。全縣人民已基本解決了溫飽,消費內容和消費結構多樣化,正逐步向高質量發展。

文化1990年底統計,全縣評定各類各級技術職務人員1997人,建立各科協會49個,不僅促進了工農業的發展,也推動了全縣各項事業的進步。在教育上實現了普及初等教育,成為全省第一個實驗教育普及縣。全縣各村寨有小學1~2所,共139所,初中8所,完全中學3所。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0%以上。基本消除了中、小學危房,教學條件日臻完善,質量普遍提高。省、州還在縣境內建立阿壩師範專科學校l所、中等專業學校3所、技工學校4所、成人專業學校2所、職工子弟校3所以及工、農、牧、醫、林業等科研機構,大部分集中在威州鎮區,也是全州重要文化教育、科學研究基地。在衛生事業方面,到1990年底,全縣共有醫療機構22個,醫護隊伍400余人,病床300余張,中西醫藥兼備。計劃生育、婦幼保健、防疫衛生、地方病防治都有專設服務機構。全縣已基本消滅或控制了婦女、兒童、成人的常見病、多發病及解放前危害最重的黑熱病、麻風病等。全縣人口出生率已由40‰左右下降至17‰以下,死亡率下降至4‰以下。郵電事業日趨現代化,全縣實現了電話程控,可直撥國內外。報刊發行普及機關、農村,大部分地區可收讀省內當日報紙。人民文化生活豐富,全縣不僅在70年代已普及廣播、電影,還普及了電視。1990年,全縣已建電視衛星地面接收站(含差轉台及閉路電視系統)42個,然蓋面達94%以上,可收1~ 12個電視台的圖像,成為全縣城鄉人民家庭主要文化生活內容。其它文化設施亦較齊備,文化館為全省縣級一級單位;圖書館藏書為州內之最;體育場常為省、州舉辦競賽活動的場所;舞廳、錄像放映、台球室、卡拉OK城鄉普遍經營。汶川人民已開始享受著日趨豐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


精選遊記: 九寨溝-黃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