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跟鹽城人侃起家鄉的出名之處,總是對他們引以自豪的東西報以一臉的茫然,惟獨國家級的丹頂鶴自然保護區可以勾起我有限的見識中的“鹽城”這個字眼。於是決定從丹頂鶴開始來了解鹽城。1月12日,寒假的第一天,跟著一射陽(鹽城的一個縣)的同學坐上了南京——射陽的長途客車,踏上保護區之旅。(之所以選擇冬天去,是因為夏天這些鶴就要到東北去了)當晚到達同學家,頭一回吃到了射陽農村過年必吃的年糕。第二天天氣還行,稍微有點兒陰,在他親戚家目睹了此糕的制作全過程。首先將大米漂淨,拿到用拖拉機發動機帶動的打磨機中打碎成米粉。經篩子將米粉填滿木制的框格中,蓋上一塊刻有各種花紋的木板,翻過來,一敲,一塊塊兒帶花的糕就成型了。接著搬到蒸屜裡蒸,吸水之後就變成了黏糊糊的年糕。再鋪到茅草席上晾干,便可保存起來一直吃到過完年了。在江蘇這地方,鴨子、鵝當然是不稀奇的,稀奇的家伙倒還真碰上了。這是一種水禽,全身烏黑,尾有白羽,體型與鵝差不多,脖子卻長得多,嘴尖有彎鉤,腳掌似鴨,好像是鸕鶿。有紅通通的無毛的臉和一溜羽冠,應該是紅臉鸕鶿。我倆想走近看個仔細時,那只公的竟凶巴巴地迎著我們走來,其步態比鴨鵝還崴得多。眼直勾勾的盯著我們,那氣勢還真讓人有些發毛。我大喝一聲,它才停下來,站在那裡,跟我們對峙著。最終還是我倆先撤了。這可能是哪戶人家從外地引進的吧。另一怪是在這冬天還能在田裡看見鳥類志上歸為夏候鳥的戴勝。遺憾當時只是隨便逛逛,沒帶相機,無法證明我不是在痴人說書。
到了中午,天卻越變越壞,到日落時竟下起雪來,果然如天氣預報所說——寒潮來了!在射陽農村,白天屋門是從來不關的。一進門正對的便是諸如財神呀、松鶴呀等一類的東西,門自然不能關,要不然福氣、財氣就不會光顧了。加上在這說北不北、說南不南的地方,屋裡不生爐子,所以跟外邊沒什麼兩樣,冷哦!只好喝酒吃辣椒。半斤50度的白酒下肚,再往被窩裡一鑽,好歹又過了一夜。
第二天一大早太陽還沒出來就要去趕車。雪雖已停,四五級的風卻足足讓人感受到冬天的滋味。坐上小巴,經過一個多小時在村中土路上的顛簸,來到了新洋港。又坐了一陣兒摩托,終於站在保護區門外了。看到向往了一年多的地方,倒沒覺得怎麼激動。也許是因為保護區周邊環境和附近農村一個模樣,不像城市裡的公園總有招人的大門、眩目的條幅……保護區一進門就立著一三層小樓曰“望鶴亭”。一層是鳥類標本,二層是某烈士事跡介紹,當時沒開門。只知道是個女的,好像是為了保護丹頂鶴而犧牲的。登上三層觀景台,舉目四望,除了一片片的海水、黃沙灘、茅草蘆葦蕩,鶴在哪兒呢?只有近處人工養殖場關著幾只,還可以和游人合影,但這不是我們的目標。我們要的是野生的呀!再看看,遠處水中央有些白點,拿望遠鏡仔細瞧了半天,終於白點有了動靜。是鶴,不過只有這麼幾只?咋算得上保護區?俺們不會這麼霉吧?!那幾只鶴起碼也在300米之外,要看仔細必須要走過去,到泥灘邊兒上。可中間卻隔著一條溝呢!順著土堤走吧,看哪兒能越過這條溝。於是下得亭來,開始跋涉。恰在此時,四只大鳥排成一線從區外飛進,在頭頂上緩緩而過。哇噻,絕對正宗的丹頂鶴!看著他們或她們或既有他又有她的們悠然飄向東南,我們決定放棄剛才要看的那撥,轉而向東向南進發。之後證明這決定絕對英明!這麼近距離(約20米高)目擊野生鶴還是平生頭一回,剛進來時的失望不能說一掃而空,也至少空了六七成。令我後悔的是相機揣在包裡沒拿出來(揣在包裡是因入口處寫著攝影攝像需經批准且要交費)。走過一小塊圈養麋鹿的場子,就再也不見人影了(至於俺倆就算野生動物吧)。現在腳下這條土堤,北面就是那群鶴呆的一片泥沙灘塗夾著小股水道和小片水面,南邊是蘆葦和茅草叢,水較少。在這一條幾千米的堤上走,隔著左邊(即北面)那條溝常看到一只只單蹦的鶴飛起落下,都是往水草裡飛躲我們的。海鷗倒是膽兒大,20米遠處飛來飛去,很遠處還有一大群在空中盤旋,約有40只,不知是不是在開會,或是在聚餐,抑或兩者兼有。不會是它們把人的那一套學去了吧。就在我一直關注左邊時,右邊蘆葦中突然竄出兩只獐子,狂奔。沒想到來看丹頂鶴還能有此額外收獲的我在一愣神間它們已消失在莽莽草叢。連相機還沒端起來呢!又不能老是端著,否則一會兒手就冰麻了。再南邊的茅草地已被收割,視野開闊,無處藏身,東邊又有水溝,估計它們不會走遠。並且我這才注意到這海邊六七級的大風正朝南刮,我們正處在上風處,所以被發現了。於是從左邊下到堤下,沿溝邊吃力前行,想走一段兒再上堤去看能不能再發現那倆獐子。吃力是因為有片蘆葦攔路。在穿越蘆葦時溝對面蘆葦中閃起一只灰鶴,也是直竄草叢深處,還是沒抓拍到。上了堤,獐子又再也不見。兩頭撲空,氣死了。
繼續前行,來到一向南的岔路。正在猶豫走哪邊時,六只鶴排成一隊朝我們來的方向飛去。一會兒不留神,空中只見三只了。那三只不知落到哪兒去了,但肯定是在南邊。GO!隨著向南的深入,不斷有三五成群的丹頂鶴從堤兩側草叢中騰空並遠離我們而後落下。顯然我們已經暴露了,卻根本沒發現它們都藏在哪兒。不過已經可以肯定這兒是它們的一個大本營。走著走著就又會有一群、二群、三群甚至更多群飛出來。小群三四只,大群達一二十只,每群的飛行方向都不同,很容易將各群區分開來。雖然我的相機快門不停閃動,但距離實在太遠。都在百米之外,而且此時風力有七級,從取景器中很輕易就可看出氣流的流動,手持相機(135mm定焦+2倍增倍鏡)拍攝要想拿穩根本不可能,肘支在膝蓋仍晃得厲害,況且一旦要將肘支在膝上就必須被大片的草擋住視線,所以拍出的片子不甚清晰。觀察一陣,發現還是有些膽大的鶴並沒有飛,而是抻著脖子試探我們的動靜,只有此時才能以土堆為依托進行拍攝。起初我一趴下架起相機時他們還是會受驚動,過了一陣發現我們對它們沒有威脅才又低頭覓食。原來它們攢在這兒是為了填肚子。哦,差點兒忘了,溝裡還碰到一群中華秋沙鴨呢,竄得賊快!
為了靠近些拍攝,我倆摸到一片已被收割過的茅草地。茅草被堆成一堆堆的,我們也就借此作掩蔽迂回,向著一由多個規模為十只的群組成的超大鶴群溜去。說是掩蔽,其實基本上沒什麼用,畢竟我們只有四只眼,而對方卻有七八十口(大部分是丹頂鶴,夾了少數灰鶴,也許有其它種只是我認不得)。前邊已經說過,我們是呆在上風,氣味是掩不了了,誰知連聲音也無法掩得掉。昨天的積雪今天一凍成冰凌,裹在收割後滿地那一寸長的茅草茬上,再怎麼輕手輕腳也免不了踩出哢啦哢啦的聲音。走過幾個草垛,蹲下來正想再來一張,只聽身後啪的一聲,回頭就見同學捂著腳說鞋被刺穿了。我當時難以相信,扒下他的鞋瞅了半天也沒找到洞在哪兒,可他是非常肯定的。再一瞧那茅草茬,敢情切割面都是斜的,被這冰凌一凍,可不跟鋼釘一樣!這可真沒想到!回過頭來,鶴好像是一只也不剩了。沒的辦法,撤。唉,呆在上風的處於下風,這就是自然辯證法嗎?
盡管從地面上無法接近,還是有一兩次幾只鶴在空中不遠處滑過,有幸拍到足夠大的畫面(足夠大當然是相對的,鶴的全身特寫嗎那可就純屬奢望了)。因為跟開摩托的約好時間來接我們,便順原路返回。手已吹得無感覺。已是中午,鶴也有午休的習慣吧,都躲起來了,免得又讓我們打攪了美夢。野鴨倒是不睡。就是前面提到的那群鴨子,見了我們又轉移陣地了。在蘆葦叢中,多出許多柳鶯之類的小鳥,還撲騰出一只常見的那種頭頸胸閃著熒光綠的雉。剛來時的那群海鷗全都圍在灘邊,也打上盹了。
在望鶴亭吃了幾個雞蛋,打了幾個飽嗝(又變回人了),拿望遠鏡又掃視了一圈——我們不知不覺走了那麼遠啊!在那距離上要是呆著不動,就算用望遠鏡也看不出俺倆是人是鬼。看到這麼多鶴,眼福飽了個足,腳一點兒也不覺得累了。時間已到,戀戀不舍地離開了保護區。不過別急著說再見。也許是老天故意安排,那開摩托的不知又攬到啥更賺錢的生意了,沒來接我們。只好走回去了,反正只有幾裡地。正沿著區外公路走著,聽到一聲聲響亮的鶴鳴,北面(現在是東面)那片水灘裡那幾只不像啊,不會叫得這麼響吧?近處卻又不見任何蹤影。過了一陣兒,終於露面了。三只丹頂鶴在百米左右的土堤後面溜達,堤與我們之間隔了兩條溝和一片泥地。遠倒還是很遠,不過這次我們站在高處,那仨又是在泥灘上活動,沒有多少草遮擋,看得比較真切。先開始只露出腦袋,後來走到堤較矮的地方可見全身了。其中兩只應該是情侶吧。本來是在一起,然後有一只走開了,並且用長嘴搗泥,看樣子是尋到啥好好了。好東西不獨享,趕緊仰頭呼喚同伴。同伴邊和著他的號子邊踱了過來。見了面,謔,那個親熱勁兒!沒完沒了地低頭抬頭,抬頭低頭……油田裡的磕頭機見過吧,就是那樣子。或許說像日本人更貼切一些,因為他倆還在不停地“請多關照”呢。至於那第三只,他還算識相,沒過來當電燈泡,一個人獨自不知在干啥。
晚上還要趕去射陽縣城同學親戚家過夜,實在得走了。別了丹頂鶴,一路上還見到幾種鳥。只認得個啄木鳥和一群中白鷺。有兩只鵜鶘從頭頂飛過,由於角度原因當時誤以為是海鷗(後來從照片上認了出來)。在保護區邊界處看到一禁獵通告,確認了那兩只獐子的身份——學名牙獐。
這次收獲真的不小,目睹如此大群野生鳥類。據保護區的介紹,全年總共有300多種鳥類在此地棲息。哇,有機會再來吧,把它們看全絕對是一種挑戰了。還要向鶴們說聲對不起,我們只是走路,並沒追趕你們,實在是你們眼太尖了。打擾了你們的飯局,不好意思,請多包涵,多包涵。現在也許是觀光淡季吧,諾大的場子只有我們兩個。肯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慕名而來為一睹芳容,你們也得學著包涵一下啦,……
鶴甲:怎麼比唐僧還羅嗦!
與此同時鶴乙嘔吐不止,鶴丙上吊自殺了……
南無阿彌陀佛!!!!
後話:回到村裡,覺得好像還有鶴在叫。看看同學的腳,襪子上的血已經凍硬。自己的腳趾和小腿肚子也已浮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