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個好漢闖湘西之感受德夯

作者: 吃碗瞧鍋

導讀第四天,乘車至吉首。吉首好像是一個自治州的首府,少數民族很多,也比鳳凰熱鬧了很多。據說我們到的前一兩天在廣場上有大型的表演慶祝國慶(這點在後來看到的千人高蹺的新聞中得到了證實),所以諸位如果能事先打聽到吉首的活動,然後安排好時間,肯定能大飽眼福。秋天在吉首有很多好吃的,比如板栗、柿子、獼猴桃,價格極為低廉,不吃真的太可惜了。去德夯要 ...

第四天,乘車至吉首。吉首好像是一個自治州的首府,少數民族很多,也比鳳凰熱鬧了很多。據說我們到的前一兩天在廣場上有大型的表演慶祝國慶(這點在後來看到的千人高蹺的新聞中得到了證實),所以諸位如果能事先打聽到吉首的活動,然後安排好時間,肯定能大飽眼福。秋天在吉首有很多好吃的,比如板栗、柿子、獼猴桃,價格極為低廉,不吃真的太可惜了。去德夯要包車去,很容易邀到人。我們是和幾個學美術的老師同行,德夯在山裡,是一個真正的苗寨,沿途有公路奇觀。觀音洞等景致,最難得的是空氣極好,即使是坐在顛簸的車裡都覺得很清爽。

德夯的旅游開發的很不錯,有很多可以賣民俗工藝品的小店,苗家菜當然也正宗的很,可以欣賞苗家做客的各項活動,像是繞火盆,苗女的攔門歌,苗家特有的八大碗,八小碗。有一座盤古峰,可以登高,我們上去了,也覺得一般。不過趕上了一場苗家的婚禮,很是熱鬧可惜除了老一輩的人之外,年輕的人都沒有穿民族服裝,就連新娘子也穿的是現代的衣服,只是簡單的戴了幾樣銀飾。唯一值得安慰的就是,在禮儀上還是保留了一些苗家的特色。印像最深的就是他們的米飯是用竹簍裝起來,吊在桌子上方的,裡面放的有木制的飯勺。在德夯可以看到苗家女們辛苦的織花帶,花帶是苗家很普通的裝飾,根據長短花紋的不同,用處也不盡相同。在旁邊的小店裡買花帶的時候,通過攀談認識了老板,所以我們沒有住旅店,而是住在了老板家裡的客房,價格和旅店差不多,不過就可以很自由的在苗家老宅裡拍照,亂轉,感覺好多了。有點要注意,苗人的二樓是不能上的,我們不知道順著樓梯就上去了,其實上面也就是放些雜物而已,但是後來被主人發現之後,主人很是生氣,一反開始的熱情,呵斥我們下來。

德夯的苗家菜味道不錯,喜歡辣味的朋友一定會滿意而歸。價格也不貴,當然同樣的菜比在吉首還是要貴一些(旅游區的緣故?),味道卻是比鳳凰的菜好多了。那裡的米飯也很香,好像是一種特殊的米,我不大記得了。

晚上可以參加篝火晚會,有很多節目。給我印像最深的是打花鼓和儺戲。這裡就不多說了,以後有時間再好好的寫一寫。除此之外還有吹竹葉、各種苗族舞蹈,赤腳踩通紅的火板等。游客參與的節目有對山歌,搶草墊。挺好玩的,我去搶了草墊,不過首輪即遭淘汰。最後是大家一齊圍著篝火跳迎賓舞,直到篝火燃盡。

德夯的夜空很美,即使是入夜了也能感到天空中的藍紫色,再綴上幾顆亮的生動的星星,益發覺得秋夜的美好。

第五天

早起的時候看見了雲霧中的盤古峰,才明白為什麼它會成為和苗家歌舞齊名的旅游點。秀美兩個字是不足以形容的。雖然到過的山,見過的峰也不少了,但是看到這座雲蒸霧繞的青山還是忍不住拿出了相機。在等車離開德夯回吉首的時候,最後的看了看這個神奇的苗寨。干干淨淨的石板小路在收割得干干淨淨的稻田邊蜿 ,土黃色錯落有致的院落。寨子也就百八十戶人家,矮籬笆,紅辣椒串兒,曬在草房上的舊布鞋,包著頭巾穿著苗裝的老太太,在舊谷倉外默默玩耍的孩子,都向我們表達著鄉村特有的慵懶,這氣息濃郁有如干燥的稻香充塞著我們的耳鼻。可惜這就要走了,不知何日才可以故地重游。

回到吉首,在美院老師們的提議下去八仙湖看土家族的懸棺。八仙湖與其說是湖倒不如說是小江,順水而下,水面上的風很涼,不時的可以看到小小的木船從眼前滑過。聽撐船的大叔說,這裡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兩岸的小孩子上學都是一人撐一條小船去的,今天因為是放假,所以看不到幾十條小船在江面上紛飛的場面。又是一份遺憾,只好想像著一群孩子,用稚嫩的童音唱著土家的山歌,喊著船家的號子,在水面上爭前搶後的熱鬧。行了許久,看倦了清山綠水,方才見到懸棺。是一片懸棺群,很高看不大清,又沒有望遠鏡,好在同伴想到了用相機的廣角鏡頭,贊嘆了一下古人的心思巧妙,便返程了。在湖的入口,有個土家族的景區布置的也還可以,時間充裕的話,看一看也很好。

午飯吃的是土家菜,感覺和苗家菜差不多。下午逛了逛吉首的農貿市場,有不少湘西特有的產品,可以帶些菌子回去。當天夜宿吉首, 吃到了在湘西吃到的最好吃的一頓飯。可惜時間隔的太久忘了是那家酒樓了。


精選遊記: 湘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