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世菜品,老味永恆!”這次我們抱著這樣的信念去尋找林林總總的美味。於是,在繁華都市叢林裡,我們找到了這樣那樣規模不大、地處偏街背巷中的傳統小店,這個周末,去尋覓小時候的小吃吧,那記憶深處的味道遠比饕餮大餐更能讓你激動不已。 雞記艇仔粥:小艇上的熱粥飄香
位於海珠區琶洲街石基村的雞記艇仔粥雖然開業還未夠一年,其名聲卻不小。這幾個月以來身邊的朋友不斷向我介紹說,在某只小艇上能吃到正宗的艇仔粥,後來才知道原來大家說的是同一個地方。
雖然這裡離市區比較遠,但交通非常方便,賣粥的小艇也很好找,人們不怕路途遙遠來到這裡,圖的就是鬧市中缺乏的那份寧靜。在淳樸的漁村裡,石基村旁邊的河湧上,一條十來米長的小艇就是傳聞中的“雞記艇仔粥”。船頭就是廚房,有客人來了,店主會先把配料放進碗裡,再把滾燙滾燙的粥淋在配料上,再端給客人品嘗;船身和船尾就是客人喝粥的地方。船內並沒有特別的裝修,一切與它周圍的環境一樣,自然、淳樸。
“雞記艇仔粥”的招牌遠近聞名,因此吸引了大批媒體采訪,當小記問在開業不到一年的時間裡,“雞記”總共接受了多少家媒體采訪,店主笑著說:“多到數唔曬(數也數不清)”。
“雞記艇仔粥”如此受歡迎,還有一個原因是價廉物美。艇仔粥兩元錢就有交易,看似簡單的粥裡面卻有七八種材料,魷魚絲、魚肉絲、花生、浮皮、雞蛋絲、青菜絲……一碗入肚已有飽意。“雞記艇仔粥”與其他地方的艇仔粥相比,味道顯得特別與眾不同,店主坦言是因為在粥底裡面下了功夫。
如果你是從遠處慕名而來的食客,在嘆完鮮味可口、熱騰騰的艇仔粥之後,不妨到不遠處的黃埔古港碼頭去走,或者到附近的漁村看看,那些建在水上的房子也是漁村的一大特色,千萬不能錯過。
蘇記牛雜:趟櫳裡的西關風情
有人說一個地方的小吃等於一個城市的名片,愛上當地的小吃等於令人愛上了這個城市。提起廣州的傳統文化不得不提西關大屋,而廣州的傳統小吃不得不提牛雜蘿蔔,“蘇記美食”便是這兩種結合。
位於海珠區昌崗東路與江南大道交彙處的“蘇記美食”是原開在中山四路城隍廟口的牛雜檔口。店裡的裝修完全是按照傳統西關大屋的風格設計。趟櫳門、酸枝桌椅、木刻屏風,柔和的燈光,每一個細節都讓人感受到濃濃的西關風情。
由霍師傅(乳名蘇蝦)創制的這檔“蘇記”牛雜,不用香料和藥材,用秘制的醬汁燜制。老板娘霍小姐告訴記者,為了保持傳統牛雜的原汁原味,店子采取的是傳統的制作方法。一碗牛雜從內髒變成美食要經過很多復雜步驟,首先要反復清洗內髒和其他污垢;接著用鹽腌制;之後文火煲至九成熟;然後再一次衝洗至最干淨;再放醬汁燜熟。一副內髒從制作到出街大概需要4至5個小時。靚牛雜的出爐除了有一系列繁復的步驟,還需要注意一些細節。
老板娘說,大部分牛雜原料都是即日即用的。要使牛肚、腸爽滑,就要夠火候。為了做到這點,這裡的牛雜用文火燜,保持原汁原味,避免用壓力煲。否則會令牛雜部分太軟部分太硬。牛雜看上去沒什麼特別之處,但吃上一口,發現牛雜的味道比一般的要香,玄機在燜牛雜的湯汁裡,師傅在調配湯汁時放了七八種醬料,力求以“汁”取勝。
太平沙財記:樹下的童年記憶
位於北京南路的太平沙財記,對於廣州市民來說一點都不陌生,門前的兩棵樹更成為其獨有的標志。首次前往的食客若是找不到地方,問問附近的居民,他們會不約而同地告訴你:“門前有棵樹的就是了。”
故意避開中午的就餐高峰時間,選擇在下午來到太平沙財記,我發現盡管財記店內裝修寬敞明亮、干淨舒適,大部分顧客卻寧願坐在店門前樹下的小桌子。細問之下才知道他們覺得坐在樹蔭底下享受美食會別有一番滋味。於是小記坐在樹下,叫上一碗馳名的牛腩粉,決定親自體會他們所謂的“別有一番滋味”。
太平沙財記牛腩粉跟其他地方的很不一樣,這裡的牛腩切得比較大塊,而且分量也很多。一入口,會感覺到牛腩爽滑鮮香,口感非常好,味道鹹淡適中。據說這些牛腩會有如此味道是因為加入了數種中藥成分,這是太平沙財記獨有的“秘方”,只有在這裡才能品嘗得到。這裡的河粉也比其他地方的更薄、更白,米香味十足。下午的陽光不會太猛烈,透過樹照射下來,讓人感覺暖暖的。點點陽光讓手中夾著的河粉變得晶瑩剔透,碗裡的湯也變成了金黃色。
看著地上斑駁的樹影,童年時候與小伙伴一起在大榕樹下玩耍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確實別有一番滋味。
摘自《新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