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柬埔寨自助日記10柬埔寨

作者: 小艾

導讀1月21日5點15分,天還未亮。我的司機(摩托車)——個當地小伙子,人 很木訥,不善言語,看起來很老實,載著我出發。大約半小時後,來到入口,一張免費快照,40刀,三天通票。(而本國人進去是不需要花錢的,不公平)照相的小伙子,友善的朝我笑,他還會說幾句漢語。在柬埔寨,不少人會說幾句漢語。 我來到小吳哥,吳哥的代表建築,有人叫它“有五個玉米棒子”。 ...

1月21日5點15分,天還未亮。我的司機(摩托車)——個當地小伙子,人 很木訥,不善言語,看起來很老實,載著我出發。大約半小時後,來到入口,一張免費快照,40刀,三天通票。(而本國人進去是不需要花錢的,不公平)照相的小伙子,友善的朝我笑,他還會說幾句漢語。在柬埔寨,不少人會說幾句漢語。

我來到小吳哥,吳哥的代表建築,有人叫它“有五個玉米棒子”。

因為是來看日出,周圍漆黑一片,只影影綽綽的看一大群人向前走。我也跟著人流。中途,聽到一個中國導游在講解,向她問了個問題,她很冷漠的拒絕了我。一路上,人們都對我報以笑臉,只有同胞給我冷遇。不知為什麼,大概是中國人從小形成的嚴重的戒備心理吧,不輕易相信任何人,“防人之心不可無”。在中國,人與人,心距離好遠。

摸黑走過很長的甬道,我在裡面一處寺廟的台階上坐下,據說這裡是觀日出的絕佳地點。已經有很多人坐在那裡了。大家都默不作聲,靜靜等待著,等待著神聖的一刻。

仿佛過了許久,天蒙蒙亮了起來,還是沒有陽光。看來今天見不到日出了。人們陸續離開。這才看清眼前一大片草地上,有一汪清泉。再遠處的斜前方,那五座尖塔,就是小吳哥了!盡管沒有陽光,色調有些灰暗,但直插雲霄的塔尖,還是如剪影般,給人視覺上的衝擊與震撼。無法形容!就如擎天柱般,不但雄渾,又極富藝術美感。就那樣無與倫比的傲立在蒼穹,藐視著一切。讓人感嘆古代人的智慧。

當初升的太陽把它的光輝灑下,披著金紗的吳哥一定更美。

我們走出小吳哥,來到外面的停車場,吃早餐。有一大群小孩子圍上來,兜售他們的貨品。他們都很可愛,瞪著一雙無辜的美麗的大眼睛,惹人憐愛。聲音也都很清脆,如鈴聲一般。(後來我總結,柬埔寨只有兩件寶:吳哥與小孩子。再其它的一切,幾乎可以用令人厭惡來形容。)孩子是未來啊。希望他們能夠永遠這麼純淨,不要被污染。

早飯,也是其貴無比,與中國一脈相承,狠宰旅游客。一塊慘不忍睹的“蛋糕”,應該說是叫做蛋糕的東西,2美元。同行的人,招呼司機們一同吃早飯,為此,又多付出了1。5刀的代價。他們三個,看著賬單,也直吸涼氣。呵呵。

又出發了。

第一站是以上演“古墓麗影”而聞名的taphrohm,據說是當年國王用來祭祀其母親的,也被稱作“母廟”。自然,與此相對的是“父廟”,規模更大,氣勢也更雄偉。因為這裡是我們所行的第一站,所以游覽的格外仔細。我們的熱情也都非常高。

母廟占地面積也很大,從一邊的出口走到另一出口,也需要近一個小時。更何況其間四處是回廊,道路曲曲折折。

廟宇破損的很厲害,路上橫著許多坍塌的巨石,但保存完好的某些牆壁上,拈花的天女,神秘的笑容仍清晰可辨。牆壁的雕刻上有很多小孔,這引起了我的興趣。有人解釋說,當年建造的時候,浮雕上貼滿了金箔,小孔是固定金箔用的。不過金箔已經在發現之初,被掠奪殆盡,只留下不能帶走的黃土以及岩石。細看,許多佛像的頭也被撬走了,不知流落到了何處。盡管如此,仍可以從現存的遺跡中,推測當時的浮華。建築布局的別具匠心,石料的巨大,雕刻的精美,都讓人贊嘆。

唯一能夠與人類抗衡的恐怕就是大自然的力量了。無論是什麼,在大自然面前,都是顯得那麼無能為力。這在這裡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那些坍塌的大塊的巨石,並不是被人為破壞的。而是由於熱帶樹木的力量。一粒小小的種子,落到石縫中,發芽,在石縫中艱難的生長,扭曲著枝干,直到頂開壓住自己的頭頂巨石。

這裡,到處都是這樣的參天巨木。有的根全裸露在外,成龍爪型,有的像一道門簾,從門廊懸下,把門遮成隱蔽的洞口,有的正費力的從石縫中擠出身軀,頭上還頂著岌岌可危的巨石。生命,蘊含著無限的力量,無限的可能。

這裡是熱帶雨林的天下。肆意滋長的樹木,把原本整齊劃一的廟宇,變成了一座巨大的迷宮。

接下來我們順著大圈,一座座寺廟轉下來。後面幾座寺廟的規模都不很大,也沒做什麼修復,大多數就那樣殘垣斷壁的孤零零的矗立在那裡,但第一次見到須臾山式建築,給我帶來的那份震撼,還是相當強烈。

我扎著紅頭巾,斜坐在摩托車後坐,風揚起我的長裙。我朝後面的隊伍招著手,叫著,“快追啊。快追啊。”

摩托車駛過victory gate。橋兩邊鎮守著這裡的守護神——九頭蛇。許多壁畫裡都有一位極為艷麗的女神,擎著一條令人恐懼的蛇,這位女神就是九頭蛇的化身。九頭蛇,其實也就是中國所謂的龍。不管怎樣,都充滿了神秘氣息。

橋邊石雕的設計也很有趣。九頭蛇身後,是一群衛隊,大家手裡一齊抬著一根石柱——這就是橋的護欄。士兵們都身材高大,相當於實際人身高的2倍左右,可惜好多人的頭也都被竊走了,為數不多的保存完好的,還可以分辨出手的指甲。

過了victory gate,就進入了大吳哥。我們來到了今天的重頭戲——bayong,即著名的四面佛所在。已近中午,天氣酷熱,我們不停的喝水。想想,在這裡吃飯,肯定又要挨宰,索性取消了午飯,只以秀色果腹。

Bayong是大吳哥裡東南西北四條道路的交彙點。四面佛的笑臉,從很遠處就可以望見。據說佛的臉是依照吳哥某位著名國王雕刻的,以紀念他的政績。巨大的石塊,壘成一座座小山,佛的臉分別雕刻在山的四面。神情安詳,嘴角上翹著,像在向世人微笑,又像若有所思,又像充滿悲憫,這就是神秘的bayong的微笑,高棉的微笑。或許,有一千個人,就會有一千種不同的解釋。

整座須臾山上,從四角到中心,從底層到塔尖,都是這樣的四面佛。沒有細數,恐怕也數不清,至少也要有幾十座。

我們沿著一層又一層的回廊,爬過一層又一層的石階,穿過一道又一道的小門。須臾山風格的建築與眾不同,房屋四面都有回廊連接,石門就像一幅鏡框,連接著幽深的甬道與房屋。須臾山的中心,也是建築的最高點。四面都有階梯通向中心。石階也都極為陡峭,坡度超過60度,甚至更甚。向上爬時要手腳並用,自不用說;下來時,膽戰心驚,更是不易。

鏡框裡,一個老外,若有所思的抬頭望著天空。他沒有發現我們在拍他,神情極為自然。

一層的回廊四壁,有精美的壁畫,細致描繪了戰爭等當時的生活場景。

烈日當空,我們在一處拐角的陰涼下,坐著休息。沒穿襪子,腳趾被磨破,走路一瘸一拐。終於脫下鞋,輕松一下。

大吳哥裡,除此之外,可供參觀的還有很多。

一處巴方寺(The Baphoun)像羅馬的供水道,橋下,一排排石柱,整齊的排列著,伸向遠方,構成一道縱深的風景;還有大像壇,有隱秘的入口;旁邊的,從狹窄的入口進去,是曲曲折折的小道,小道一側的牆壁上,雕滿了精美的浮雕,天女,大像,雖然沒有別的建築的雄偉,但建築的精巧獨特,卻無出其右者。就像兒童樂園的迷宮,到處充滿了神奇,充滿了驚訝,充滿了發現的喜悅。

還有一處,說明書上叫做“王宮”的。以為真的是國王居住過的地方,一個老外也信誓旦旦的解釋,說國王睡在上面。呼呼喘著氣,爬到須臾山頂,這裡同其他地方一樣,也只有一個空間不大的平台,大小只能放一張大床,國王如果真的住在這裡,每天的上下也都是麻煩。(不過,或許也是個很好的身體鍛煉)後來聽說,這裡是過去的圖書館。所有的遺跡,大都是用來祭祀的,人們的居住地,都已不存在了。大概是因為那時的房屋都是用木材搭建的,無法保留至今的緣故吧。而當時的廟宇,應為是用石料見的,所以我們才能夠有幸一睹當年的盛景。

大吳哥匆匆轉完,我們又直奔小吳哥,看日落。時間已近黃昏。我還可以堅持,不過其他幾個人都面色疲憊,像蔫了的茄子,體力嚴重透支。

我一鼓作氣,爬上“玉米須”。吳哥給人的感覺很復雜,很難用一句話形容。向上爬的感覺,就像爬天梯一樣。這裡的坡度,是幾處神山建築中最陡的,怕是有將近80度了。從底層抬頭仰望塔尖,要摘下帽子,不然會掉的。塔上突出的大石上,有人坐在那裡,我想,那裡的風景一定很美,會生出“天地任遨游”的豪情。

不但陡,每層石階都很高,真是需要手腳並用。不過這還並不可怕,與下時相比。四面的通道,只有一面,為了游人安全,加設了欄杆。而其他三面,單是朝下張望,都會忍不住腿腳發軟,頭昏眼花的。只有為數不多的當地人,如履平地。而吳哥的游人總是絡繹不絕,甚至用擁擠不堪形容也不為過。於是在唯一安裝了護欄的那面,排起了長長的隊伍。20分鐘後,看著一個一個小心翼翼的望下去的腦袋,想像著多米諾骨牌,如果在此發生,結局將不知會多麼悲慘。忍不住想回頭囑咐一下後來者,別擠,當心點。

雖然排隊等待,讓人無聊,但這還算是一次很刺激的小冒險。

吳哥的雄偉,是毋庸置疑的,不過,我並不太喜歡這裡。還是到處是光禿禿的大石,沉悶而又壓抑。

最喜歡的是廣場上的那片大草坪。特別是夕陽中,斜暉的籠罩下,一切都散發出柔和聖潔的光芒。不知什麼緣故,湖邊的草坪,有一線呈可愛的翡翠綠色,三兩個人斜坐在湖邊,欣賞著落日。那邊,有人支起三角架,凝神拍著照,旁邊的神廟的石階上,一個老外和幾個小喇嘛在熱烈的討論著什麼,遠處的幾株矮樹下,一匹馬,幾頭牛,在悠閑的吃著草。一切都那麼從容,悠閑自得。

太陽暖暖的照在身上,像在輕輕的撫摸著你。我靜靜的坐在草地上,望著天邊那一片彩霞,變濃又逐漸消退。

1月22日

今天我們合租了一輛taxi,他們幾個體力不支,不肯早起,決定悠閑的度過第二天。

我們先去了較遠的女王宮。

女王宮還是很有游覽價值。與其他各處不同,顯得小巧玲瓏。它並不高大,但牆體的色彩是不同於其他處灰蒙蒙的土灰色,而是呈現出像經過調染的暗紅。廟宇不高,不需要人格外仰視,而也因此能顯人性化,更秀氣。真是如其名,這是一座女性的宮殿。據說這裡的確是為祭祀某位歷史上著名的女王而建,門楣上的天女形像,也是以她為摹本。

去女王宮的路,沒有修繕,凹凸不平,車不停的顛簸,揚起一陣陣灰塵。幸虧我們坐的是出租車,不然一定會像出土文物。在入口,又見到了昨晚一起聚會的其中一個,是坐在摩托後坐來的,向我們叫苦,說是凍得半邊身體都麻木了。柬埔寨的早晨還是很冷的,雖不說寒風刺骨,但寒氣還是逼人。雖然中午是難以忍受的酷熱。現在畢竟是北半球的冬天。

(冬天,在這裡是干季。一直沒遇到過雨,而雨季是每天都會有陣雨發生的。不過,雨季才是水果豐收的季節,有我喜歡的榴蓮,山竹,芒果,許多叫不出名的東西。而現在,最多的是味道怪怪的波羅蜜。在old market裡,還吃到了一種皮會滲出牛奶般乳汁的水果,軟軟的,也很甜。還有,在pai 買的一種大脆棗,味道也不錯。)

當車停穩,從車中走出的時候,最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池開滿睡蓮的池水,環繞著半壁宮牆。睡蓮高揚著嬌小的花苞,透著靈性,水面上是清晰投影下的宮牆一角。

佛的居所,一定就是這樣,不,這麼詩意的地方,還是留給妙曼的女神吧。

裡面殿宇的四壁,都保存著完好的壁畫。其中有印度神話“羅摩衍那”的故事。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驚恐的表情,大地的震顫,晃動的水波,感覺不是千年前建成的,完工應是昨天。一旁的導游講得也繪聲繪色。

女王宮回來的路上,我們又順便參觀?

他們三個中午要回市區休息。把我在市區河邊放下,去享受他們的美餐了。我也得以自由自在的閑逛我的集市。市民的生活原來簡樸得很,物價也很低。昨天在餐館2美元1個的法國長棍面包,街邊的才200裡爾,只相當於半塊人民幣。還有一種類似於三明治的,估計也應是從法國傳來的,(柬埔寨曾是法國的殖民地,所以來這裡的歐洲人當中,法國人居多。)把長棍面包從中間切開一道縫,把准備好的肉末,黃瓜,還有其他青菜塞進面包,最後再澆上湯汁,色拉醬等調料,味道好極了。而且也很便宜,1塊人民幣。自從發現之後,它就成了我每天必備的一餐。街邊,還有一個可愛的老太太,總是包著頭巾,又不像伊斯蘭教,不知她的打扮是不是當地的傳統服飾。攤上擺的是各種各樣的粥,有加芒果的,有黏米的,我不知該挑選什麼才好。她也不主動招攬生意,我站了半天,她才走過來。問她價錢,她似乎不懂英語,笑著從抽屜裡找出一張500裡爾的紙幣,給我看。我點點頭,於是她就盛好一小碗粥,然後碗上架起小叉子,拿出一大塊冰塊,嘟嘟的刨出些冰屑,一碗涼颼颼,甜絲絲的芒果粥就做好了。

可惜,路邊攤都是在塵土飛揚的大街上,攤主也都不講究,手肯定沒有洗過。不過,比我後來去的old market裡的小吃攤要好多了。那裡,就像農村的大集一樣,滿地污水橫溢,爛菜葉,魚蝦等各種難聞的氣味混雜在一起,不用說,蒼蠅也是圍著你亂飛。就在這裡,也經營著各種小吃。食物都黑乎乎的,面目可憎。而當地人,都毫不介意的坐在旁邊低低的水泥台上,大口大口吃著。實在讓人沒有胃口。想十年,二十年前的中國,也是這樣子的吧。

吃過飯,坐在河邊,等到兩點,他們開車來接我。一起去小吳哥。

昨天已經去過,所以今天得以閑庭信步,混在一撥撥游人裡,聽導游講解壁畫中的故事。

傍晚,巴肯山看日落。太陽小小的,並沒於我期待的壯觀。倒是山頂人頭攢動,擠滿了等待日落的人。上山的一條唯一小道,人流如織,還有當地人坐在路邊,敲著鼓,演奏著民樂,就像是一場廟會。石階也非常陡,前面人的腳幾乎碰到後面人的頭。下山的時候,更是需百般小心,還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由於這裡是看日落的絕佳地,人們從四面八方不斷湧來,直到天黑我下山的時候,還有源源不斷的登山者。

山頂有最早的建築——巴肯廟,破敗不堪,但氣勢尤存。

巴肯山下來,天已黑透。吳哥裡沒有照明,對面不見人影。只有川流不息的車燈。今天到此結束。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