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貧困而待開發的龍勝梯田
龍勝梯田成為旅游點是近年來的事,所以梯田的大寨村有了幾棟做家庭旅館的新木屋。原以為他們搞好旅游後而暴發建的新屋,誰知道絕大部分人都是向銀行貸款8~10萬元而成的。其實旅游開發對於廣大村民他們並不等於脫貧致富,有收益的僅是那些地段好或有一定基礎的家庭。原以為買門票的收入與他們有關,其實門票的收益每年僅給整個大、小寨村2萬五千元,分到每戶人家恐怕每年不足50元,相對於很多家庭人年均收入不足500元來說:這50元是多麼地微不足道。
大寨與小寨的房屋從整體上比較,都會看出小寨更為貧困。新居不多舊居很多比較破舊,有很多屋頂不是用瓦片而是用樹皮,更有的樹皮爛了也無法買到新樹皮而用稻草補破漏屋頂,更有的用家徒四壁形容一點不為過。
去探訪第一家的是潘昌雄同學,家中最醒目地方貼的是潘昌雄從一年到四年級的獎狀,與他的獎狀相比,家中最值錢的是80年代買的黑白電視,還有一個壓力鍋加一個木制雜物櫃而已。爬上堆放農具和雜物的閣樓,只見醒目處懸掛了一大串玉米和如高梁狀的植物。問潘爺爺這是喂豬還是作糧食?他說的是瑤話聽不很明白,大慨知道這是糧食不夠時摻進米飯的主食,當今天我們吃玉米說是粗糧很有保健作用,而對於這在海拔1000米的山民們來說還是必不可少的主糧,對於仍是在溫飽線上徘徊的農民來說,什麼保健食品、什麼營養品只是夢想而已……。
潘昌雄的家中有爺爺、爸媽、妹妹,一家人五口生活全依靠那不足五畝的山田,由於地處高寒山區水稻只能一年一造,很多時候收成不好還要吃國家的返銷糧。這些山民更難脫貧致富是交通不便,他們從家到02年剛通車的公路要走3小時崎嶇山路,若未通車前時更要走7小時之多,交通的閉塞使山裡東西運不出去,國家對環境保護政策也使他們雖擁有價值以萬元計的山林而無從脫貧。對於貧困一直賴著不肯離開他們的現狀,我雖感慨萬端卻無能為力去改變,人啊人,這一刻我感到自己的力量是多麼地渺少。
潘姣梅同學我見到她時老感到有點不太自然,良久才發現原來她穿的衣服足足大了二個碼而造成的,因為對於年均收入不足500元的家來說,買一件新衣服的幾十元可占了她整年生活費的十分之一了。當我問她爸爸、媽媽在那?以好幫他們照張全家福,誰知她說都出去打短工不在,她小小年紀就全依賴爺爺奶奶。
生存,還是生存的挑戰!
當我拿起相機為這並非完美的家庭留影時,令我感動的細節是老奶奶不忘為孫女整理衣服,也不忘為自己髒髒的衣服拍去泥巴,看來人不論貧富那對美的追求卻是天性。當我離開時為她家拍一張全景照時,老奶奶仍依依不舍站在屋前目送我們離去。所以在照片上我至今仍會感覺到那雙充滿希望、那雙依依惜別的目光……。
第三家探訪是潘書斐的家,進門處的屋頂很多地方已殘破,蕭蕭北風通過破處直吹得人瑟瑟發抖。但你放眼望去只見一捆捆稻草在屋頂風中飄零,這不要說木板了,連樹皮也成為珍品。但他家與所有的同學家一樣,最醒目處懸掛的永遠是孩子們的獎狀!
走到廚房見掛了不少紅薯和十幾斤腊肉,另一邊用禾草鋪了一床鋪,看書包估計可能是書斐睡覺的地方,可問他死活不肯說。被我們問急了就說是為了看守這些腊肉而臨時睡的,這一說可把我們都逗樂了!我忍俊不禁問會否自己太嘴讒了發夢吃了二塊肉後,早晨不見了大叫捉賊的?這麼一笑鬧了書斐一個大紅臉,潘老師忙上前解圍說其實是因腊月期龍勝太冷又碰上烤腊肉時,兩父子一為取暖二真的是為防小賊光顧而臨時搭的鋪。
笑聲過後我又沉默不語了,你想像一下一家人只有五十斤左右的腊肉,而且是每年五一前後因大家相互幫互助耕田、插秧就將那僅有的腊肉全吃光了。也就是說一家人一年中只有在腊月至農歷四月才有肉吃,難怪在去年12月帶肉做給學生們吃時他們那些眼光是多麼地異樣!
所以我都勸朋友們再去貧困地區時不要帶什麼學習用品給他們,請你們為了孩子們身體的成長將菜留給自己,多帶點肉給他們吧,不要再讓他們見到肉就眼放異樣的光芒,僅僅為了未來,讓他們成長得更好、長得更高一點兒!
(四)陽光照耀不到的山溝
助學五人行在愛的信念支持下爬了近2小時山路,因心髒不太好早已累得快喘不過氣來,又熱又胸口有點悶。潘老師見狀叫我慢點行,別與他們帥哥爭一高低(暈!),說待會兒會穿過梯田最寒冷的地方----冰棒埞就會感到冷凍的,千萬不要脫衣服。走不多遠果然如此,這地方特色是風出奇地大,我們在小寨的風很小可這裡也吹4~5級的山風,潘老師說若冬天這裡6~7級風更是常事。所以上寨的山頭往往最先掛霜,這裡的梯田也最多冰凌,但這裡的楓葉林也最靚但很多游人壓根兒不知道有這麼一個地方。
好風景?一聽就渾身來勁,我可從未聽過龍勝攻略中有提到楓葉的?潘老師說他曾在山頭拍過幾張秋色風景照,當滿目金色的梯田連綿不斷向天邊漫延,一抹夕陽染紅了山谷的天空,左右兩邊是一望無際那金色的梯田,左邊更有火紅的楓葉,中間的山谷奔騰著歡快的山泉,鳥語稻花香醉人,那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美,此時此刻,已疑是天上人間了!
半信半疑跟著潘老師轉過山坡,呈現在面前是沿著山路的一片只留下光禿禿樹枝的楓樹林,樹枝上還掛滿了渾身是剌的果實;陡峭的山坡下是深深的峽谷,果然與潘老師所雲,那可以想像的是秋色時分,紅霞滿天的美是多麼扣人心弦。
將這風蕭飄零的楓林拍攝一下,發現依稀處有一座破敗的木屋,也許是被遺棄的房子吧?行進間潘老師卻問我:
“你可注意到這有間破房子嗎?”
“有什麼故事?”
也許是看破房子太多的緣故已經是痛得有點麻木了,走得氣喘如牛的我又想取笑他:“莫不是你在這裡木屋藏嬌吧?”
“這是一個不是孤寡老人而實是的老人住的地方。”
我見他一臉嚴肅也沒胡鬧下去,潘老師說這孤單的破房子原附近有幾戶人家的,後來因這裡自然環境太惡劣就陸陸續續搬上上寨,現只留下這僅有一個孤老頭的“一家人”。他的大兒子因犯法抓去坐牢刑滿後再也沒有回來,小兒子則外嫁他鄉,一個月也難得回家探親一次,老太太去年就去世了。所以他因有名義的兩個兒子而不能進入五保戶範圍內,如此一個七十八歲的老人卻只能在風雪中度過他的風燭殘年。他不單是小寨村裡最為貧困的老人,而更是一個比孤寡老人更孤寡的老人!
心,幾乎被這些沉重的話壓得喘不過氣來,就如我們現在陽光助學行動僅能幫助一部分的貧困家庭的學生,我們的愛心並無力徹底改變這貧困面貌;就如我們號稱“陽光助學”,其實無論我們如何努力,總有陽光照不到的地方。就如國家的五保戶政策也無法照顧到潘金余老人,這就是說陽光總會有照不到的地方……,就像山溝中巨石下的一株小草,無人注意也難有一絲的陽光照耀到他躲身的地方。
我們相約在探訪上寨三個學生後去探訪潘金余老人,當我們來到他破木屋前不禁有點犯愁,這木屋建在一個竹林的陡坡上有五六十坡度,也許是太少人或老人家行動不便的原因已找不著通向他家的小路。我們只好憑感覺才跌跌撞撞從山坡上登上去,從依稀小路走到盡頭就是老人的木屋,不,應該說是小半間破木屋。
這木屋已倒塌了太半間,倒塌下來的木料很多已經腐朽不堪,更令人難受的這屋根本沒有門只有一塊破塑料布在遮擋寒風。進去只見對著門的地上鋪著一堆禾稻草,上面是二張破棉被和衣服,上面的屋頂的幾個小洞,北風直竄進來也冷得我們猛打啰嗦。
舉目四望找不到一條青菜、一片肉、一支油,連忙問潘老人家吃過飯否他說還沒有,指了指一只破碗中二個小小竹筍說今天下去挖到的,說今天可有菜吃了!他說這話時的陶醉樣子確令人心酸。
那平時吃什麼?他喃喃回答的瑤話聽不懂,經老師翻譯後才知道是吃白飯,既無油又沒菜的白飯!好不容易弄清了他存米的木桶,打開一看這幾十斤米比廣州陳糧事件的米不知黑多少倍,碎多少倍。
我站在這風雨飄搖的木屋裡,旁邊的老人艱難地柱著拐杖站在我們中間,我不敢想像老人家的冬天是怎樣挨過來,也不敢想像老人家是如何一步一步下山坡挖竹筍,不知道他有否回憶有孩子們、老伴兒的往事,不知道這一片藍天下的破木屋還能為他遮多久的風雨!
這也許是大自然中最無奈的事情,他盡管渴望陽光但因他或年老、或體弱多病已無力走出這陰影去享受最為普通的陽光了,這是多麼地悲哀!當我得知村裡已盡力而為每月補助老人39元,眼裡充滿的淚水差點兒就流下來。那就是說老人家還見到一絲陽光,這世界上好人還是在盡力盡責。
當我塞上100元給老人家時他蒼白無力的手還在推托,直到潘老師說收下吧才停下來。當我緊握著那雙蒼老的雙手時再也忍不住兩行辛酸的淚水……。貧困的陰影、親人、親情的喪失,這一切都使潘老人家不能享受常人的陽光明媚,不能享受親情、天倫之樂。這一刻我感到那100元是多麼地無助和沉重。
善與愛,都被這陽光難以照射到的山溝壓得太沉重,壓得自己的心不禁在哭泣,這一刻覺得自己難以承受這愛,難以面對老人家無助的眼神。當我離開這陰暗的破房子時不禁向天禱告:蒼天啊,請你賜於這些老人家們陽光吧!請你賜福於他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