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倒西歪裕昌樓在去田螺坑的路上,猛然看見路邊一塊牌子,寫著“最古老的土樓”,趕緊大叫:“停車,停車”,這就是始建於元朝中期,迄今已經有600多年歷史的裕昌樓了。裕昌樓不像土樓王子——振成樓那樣,被眾多紛擾的旅游團包圍著;也不像土樓之王——承啟樓那樣,因為登上了1元郵票的票面,聲名倍增,門票要30元之巨。裕昌樓就這樣默默地駐守在書洋鄉下阪村裡,被電線荒草包圍著,門上的字似也黯淡無光,我們一干人等進去,每個人只收5元衛生費,還能討價還價一番。
從外觀看,裕昌樓只是座普普通通的圓形土樓,然而一踏進樓門,猛然見全樓多達5層的回廊支柱全部是東倒西歪,最大的傾斜角竟然有15度左右,樓裡的人熱情地迎上來,把我們帶進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曾喝過茶的劉家,土樓的構造是一樓是廚房,二樓是倉庫,三樓以上才是住家,裕昌樓還有個特色,就是家家廚房都有個室內井。我們一邊喝著用井水泡出的好茶,一邊聽主人用帶著一口閩南腔的普通話向我們介紹這幢奇妙的土樓中有趣的傳說。
一說當年建土樓時,是五家人家共同集資建設,木匠由各姓人家輪流供飯和照料,話說有一天寒流襲來,當日交接供飯的那兩家都以為對方會招待木匠師傅,上了門板呼呼大睡,木匠飢寒交迫,心生怨恨,故意動手腳把木頭鋸得有長有短,榫頭與榫眼也大小不符。又說等到土樓建成時,有一只老虎誤闖入一樓房間,盤桓著又到了二樓,不知如何出去,一急從窗戶跳到了山上,並對著土樓大吼數聲,土樓瞬時被震得七歪八倒。劉家認為這是好事,其余四家人家卻認為不吉利,將自己的屬地房間賣給劉家後遷往他鄉。所以現在裕昌樓就是這副椽、梁、柱都是歪歪扭扭,卻又相對相持、屹立不倒的情景,更有趣的是,房間的門倒都是正垂直於地面的。
土樓建成這個樣子,主人當然要問木匠的不是,木匠師傅卻解釋為這是由於地勢下沉造成的。不過到了今天,專家們進行了考證,此地的地勢根本沒有異樣。故事說到此,我們和樓裡的住民一起感嘆起來,當年木匠師傅真可說是比魯班還要高明,負負得正,歪打正著,裕昌樓就這樣東倒西歪地經歷了數百年滄桑,讓人不得不由衷佩服古人的智慧。
小橋流水初溪土樓群
其實初溪土樓群一開始並不在我們的計劃中,到了南靖以後,當地人都建議我們去永定初溪土樓群,說那可漂亮啦,又有很多文物,說得我們心動不如馬上行動,正好碰到一群廣東驢友,便和他們一起包車去了初溪土樓群。
一進初溪村,就見到一排十二生肖像,形像迥異,造型風趣,大家紛紛找到自己的屬相,擺出POSE拍照。據說初溪村的祖先雕刻了這十二生肖石像,是為了保衛初溪村風調雨順,人丁興旺,年年都是幸運年。
上了高高的觀景台,鳥瞰流水對岸,只見數幢土樓高高低低,錯落有致地相互掩映在蔥蘢田林中,員處梯田分明,溪水潺潺,一派和樂的田園風光。
初溪村裡的人都姓徐,傳說他們是600年前躲避戰亂,輾轉來到了這大山深處的世外桃源。村中最早的集慶樓建於明朝永樂年間,村裡每一幢土樓的名字中間都是個“慶”字,還有繩慶樓、余慶樓、善慶樓、藩慶樓等等,寄托了徐氏祖先祈求吉祥安慶的美好心願。
集慶樓門前的石凳上坐著不少老人小孩,老人自顧自在拉呱家常,小孩們好奇地打量著我們這些外人。一會有個小孩拿出山楂片吃了起來,邊上的小孩見狀向爺爺撒嬌要糖吃,我們拿出糖果遞了過去,老人小孩都樂開了花。
信步走進集慶樓,這幢土樓的結構十分特殊復雜,一般土樓裡只用幾架樓梯隔出幾個單元,集慶樓裡用了72道樓梯分割成互不干擾的72個單元,我們走在密密麻麻的樓梯上,不停地轉來轉去,轉了好幾圈才到了樓頂。集慶樓最神奇的地方在於如此復雜嚴密的建築構造,全樓竟然沒有用一根鐵釘,所有的木結構全都是靠榫頭銜接而成,如今為了防火安全,房子裡已經不再住人了。一樓則改建成了民俗博物館,土樓中央則是祠堂,是大家議事、祭祖、裁決家族事務和舉辦紅白喜事的場所,祠堂兩邊的門還分為紅門、白門,辦什麼事就只能走什麼門,中國千年的文化就通過森嚴的執行而源遠流傳。
上了高高的日月觀景台,坐在稻草人傘下,鳥瞰流水對岸,只見數幢土樓有圓有方,高高低低,錯落有致地相互掩映在蔥蘢芭蕉中,遠處梯田分明,溪水潺潺,高高的樹上挑著紅彤彤的柿子,村裡雞犬相鳴,一派和樂的田園風光,怪不得人人都說這裡是如童話般美麗的初溪土樓群。
夜宿環興樓
其實我們此行的第一站就是湖坑鎮洪坑村客家土樓民俗文化村,卻被裡面粉飾一新的土樓、喧鬧紛湧的旅游團攪得興趣索然,然而就在這民俗文化村門口,矗立著一幢也是始建於明代的環興樓,她沒有被圈在文化村裡,也沒有裝點一新迎接游客,只是我們碰巧進了對面的李姓人家旅館,才知道這裡原是她家,如今已經沒什麼人要住土樓了,只有我們這些好奇的“驢子”才會放棄旅館裡舒適的席夢思、熱水器、電視機,轉而要住簡陋的土樓。環興樓因三面環水,而本身造型又是環形大圓樓而得名。樓裡一派破落,有一處回廊樓板完全斷開了,主人很不以為然地回答道:“那堵牆有次坍塌了,後來再重砌的。”
在旅館吃好飯,天已經完全黑了,主人提著手電帶我們去環興樓入住,到了門口想起沒拿熱水瓶,朋友便跟著主人回旅館去拿,我則在門口的石凳坐下,仰頭看天,滿天星鬥,熠熠閃光。土樓頂像個大蘑菇傘一樣罩著我,這看似粗拙可愛的土樓設計其實是大有講究的,廚房煮飯時,炊煙不是從哪家的煙囪升起,而是沿著圓形屋頂擴散,再從瓦面間升起,遠遠看去,家家戶戶都是炊煙裊裊,在戰亂的年代,就靠此來迷惑敵人。
朋友終於來了,在主人的帶領下,摸黑進了三樓的一間房間。這幾天冷空氣侵襲福建,一到晚上更是凍得人瑟瑟發抖,然而一關起門來,就像主人所講的那樣,一點也不覺得冷了。這是因為土樓的牆壁是用紅壤土、瓦礫土和田岬泥這三種發酵土建造的,土裡還加了一定比例的紅塘、蛋清和糯米,土樓外牆厚達1.5米左右,正是因為樓牆厚度大,隔熱保溫,所以土樓裡冬暖夏涼。
關起土樓的門來,自是一個小世界,外界的紛紛擾擾,全部遠離我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