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薩(Hunza)山谷,又被稱作“長壽之裡”,村民們以健康長壽而聞名。它位於巴基斯坦北部山區,四周被幾座高大連綿的雪山環抱,景色迷人,其中幾條穿越雪山叢林的經典徒步路線在背包客中備受推崇。也有人認為在希爾頓的《消失的地平線》一書中提到的“香格裡拉”,便是以這裡為原型而寫成的。以前,罕薩還是一個獨立小王國,首府在Karimabad(現在的Karimabad小鎮上,還留有13世紀時修建的王宮。)1891年左右,罕薩王國被置於英國殖民屬地之下,歸屬於印度,但是當時的藩王仍然擁有實權,形同獨立王國。印巴分離後,罕薩王國又歸屬到巴基斯坦,但仍是藩王實權統治,直到1974年巴基斯坦廢除藩王制度,將罕薩歸入北部行政區內。
罕薩,便是當時的王國名稱,現在Karimabad小鎮及其周圍一帶原屬罕薩王國的地域,都被稱作“罕薩(Hunza)”。
據說生活在這一帶的當地居民,許多是當年亞歷山大大帝東征時留下的軍隊後裔,所以長相都具有西方人特征,很是漂亮!
許多介紹罕薩(Hunza)的向導書上都有當地小孩的照片,美麗的雪山風景襯托出孩子們的天真爛漫,真是一片世外桃源景像!
***** ***** ***** ***** *****
在往Karimabad小鎮行使的“斯茲克”(當地小公交車)上,一路美景如畫,海拔兩千多米的山谷間,雪山、河流、樹叢……勾勒出這片桃園境地清晨的清幽與靜謐,這裡的環境既沒有西藏高原般的嚴峻,又沒有尼泊爾森林般的蔥郁,一切顯得如此清爽而淡泊,如一位天然去雕飾的美女,並不刻意張揚,卻落落大方地歡迎著每一位走近她的游客。
“斯茲克”停在Khosha Sun Guest House的門口,店裡的伙計似乎知道我們要來,早就等在了路旁(估計車上碰到的那位熱心“導游”已經給他們打了電話)。我們隨著伙計沿著路邊的山坡走下一小段台階,眼前豁然開朗,隔著一條河流,幾座高大的雪山就靜靜地毫無遮攔地聳立在旅館庭院的面前,真有種意外的驚喜!
雖然旅館的房間比較簡陋(Rs350/間),水管裡出來的水還有些渾濁,但我卻有了一種安心感,這麼清新自然的地方,自己的心靈也似乎隨之回歸到一種古樸自然之中。
在旅館的簡易餐廳,碰到兩個日本女孩,她們都是獨自來旅行的,其中一個女孩嬌小可愛,披了一件大大的布圍巾從頭頂搭下,手上畫滿了印度式的花紋,儼然一個“老印度”了;另一個女孩稍微黑一些,也已經出來旅行一年多了。我與她們聊得很投緣,在她們的熱心介紹下,對這一帶的情況也有了大致的了解。
餐廳書架上有好多旅行書籍,還有幾本留言本,都是以前在這裡住過的游客留下來的。牆上貼了幾幅塗鴉之作,其中一張手繪地圖,把這附近的街道店鋪標得清清楚楚,連小店店主的頭像也畫了上去,生動自然,又充滿童趣--- 看著各路“游俠”共同創造出的這樣溫馨如家的環境,心底不禁劃過絲絲興奮和感動。
簡單吃過早餐,我和Tree便回了房間,昨晚在車上一夜沒睡,本想好好休息一下再去觀光,可是我怎麼也睡不著,索性起來獨自出去逛逛。
小鎮上只有一條街,街上很冷清,兩旁是一些小商店,但現在卻沒什麼游客。我想這裡應該是曾經熱鬧過的,不然不會有這麼多的特色商店,不知現在是季節不對還是什麼別的原因?
逛進一家書店,也是一個小咖啡店,我正在翻書,進來幾個日本游客,其中一個就是剛才在餐廳裡碰到的稍黑的那個女孩,我們各自要了一些飲料、甜點,邊吃邊聊。
她已經在這裡呆了好長時間,每天悠哉游哉,閑來便會去逛逛附近的村落,說到這,她馬上拿出數碼相機給我看她拍的照片,並逐一仔細介紹。
我也一來就喜歡上了這裡,很想有多些時間可以好好感受一下這桃源般的山谷秘境,但遺憾的是,我只能在這裡呆一個晚上,明早就要離開去中巴邊境小鎮蘇斯特(sost)了,因為我急著要趕回上海。
聽了我的話語,她若有所思地望著遠處說到,給自己一個明確的旅行結束時間,真好!她也該找個回去的理由,盡快結束這一年多的旅行了,不然會真的就此迷失下去。
隨即,她告訴我住在同一旅館裡的還有個“牛人”,已經出來旅行6年多了,每年回日本兩、三個月,打工掙錢,其余大部分時間就在世界各地“流浪”。
對於這樣的生活,我很感慨,卻知道自己無法做到,但是我喜歡聽這樣的故事,知道在忙忙碌碌、物欲橫流的都市生活之外,還有另外一種自我自然的生活方式,讓自己也能在“現實”中超然於對“物質”和“虛榮”的執著,擁有更廣闊的“精神淨土”。
與日本女孩分別後,按照她的建議,我決定獨自去Altit古堡附近的小村落徒步“探險”。
從山坡上便能望見遠處的Altit古堡,清澈湛藍的天空下,在雪山的環抱中,Altit古堡及周圍村落顯得那麼幽遠而又怡然自得。
沿著山間大路一直往前走,陽光普照,卻又不覺炎熱,一路伴著雪山美景,給徒步旅行增添了許多好心情,偶爾碰到一些村民,果然都比普通的巴基斯坦人皮膚白了許多,讓我不由得想起亞歷山大大帝東征軍隊後裔的傳說。
他們都很友好地主動向我打招呼:“Hello! What’s your name?”“Where are you going?”一開始,我對這些問題感到有些奇怪,後來才發現這只是他們對外國游客的招呼用語,至於你的回答,他們是不在意的,不管得到的是認真或含糊的答復,他們都會明白了似的,點頭笑笑,然後擦身而過。
快到古堡時,看到好多小孩子在一輛車旁邊玩耍,我舉起相機,向他們揮手打招呼,於是孩子們都湊過來,一個個很自覺地排好隊,(儼然拍照片的高手了,估計這裡來訪的游客把他們給教會的),拍完照,小家伙們很開心地搶著看相機裡的照片,哄鬧一陣,便各玩各的去了……
以前在向導書上看到的讓我贊嘆不已的照片,來到這裡,原來可以來得如此輕松容易!
終於來到古堡附近,這裡坐著好多閑散的村民,也許他們也習慣了像我這樣游客的探訪,只是用目光追隨著我,並沒有太多好奇的詢問。幾個小孩在我周圍奔跑玩耍,卻又有意無意地跑到前面給我帶路,把我帶到古堡外圍深處。(見照片)
可惜古堡正在修繕中,不能入內,我在附近轉了轉,便意猶未盡地沿原路返回,一路走走停停,慢慢欣賞著遠處的雪山、藍天、白雲……在這樣的美景中行走,的確是一種十足的享受!
快到旅館時,碰到Tree剛出來,便陪他到處逛逛。看著現在冷清的景像,Tree感慨地說四年前他來這裡的時候,還是非常熱鬧的,游客也很多,各店都是生意興隆的樣子。
循著Tree的記憶,我們找到他曾經住過的旅館,現在卻已經是大門緊閉,人去樓空了。是的,四年前,還沒有911,還沒有現在這樣對立的形勢,更沒有拉登在巴基斯坦北部的傳言,那時的歐美游客一定很多吧?可是現在卻幾乎一個也沒有見到。
傍晚,靜靜地坐在旅館庭院的椅子上,看面前的雪山與夕陽共舞,演繹著黑、紅、白的色彩變幻,直至一切慢慢融入夜幕當中……
晚飯時,八九個背包客聚在一起,餐廳裡很是熱鬧。除了我以外,幾乎都是日本游客,憑借自己流利的日文,我也很快融入了他們的談話氛圍。對面是一個在日本出生、長大的日裔韓國男孩,他曾經參加日本旅行團去過朝鮮,跟我們大談特談朝鮮問題;
坐在我旁邊的日本男孩對上海很感興趣,對於現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也很關心,問了我好多關於上海的事情;
Tree一直想了解一些西亞、中東的旅行情況,向從那條線路過來的背包客“取經”;
……
外面一片漆黑,也沒有別的事可做,於是吃完晚飯,繼續聊天成了大家唯一的娛樂,整個餐廳氣氛融融,常常爆發出陣陣笑聲……
山間的夜,非常的靜,雖然累了,躺在床上卻又輾轉反側,想到即將結束的旅程,竟然有些悵然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