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詩情畫意的地方在哪呢?細細思量,腦海裡浮現的不是名山大川,卻是古往今來引得無數詩人競折腰,吟詠不斷的江南。如今的江南,雖然少了"杏花春雨"的纏綿,但在許多鮮為人知的田園村舍依然沉澱著中國千百年來的歷史和文化。她們就像是無數文人筆下的詩,依然小橋流水、依然山明水秀、依然恬淡宜人。如果你終於有一天,厭煩了鋼筋叢林中車馬喧嘩的生活,選擇這樣一個去處便是你最佳的選擇,而身處千年文化"古徽州"中的江西婺源最是值得花數天時間逗留的地方。 交通不便的地方才有風景,身處長江中下游的婺源也不例外。婺源縣建於唐朝開元28年(公元740年),境內林木蔥郁、峰巒疊幢、峽谷深秀、溪流潺潺,奇峰、怪石、驛道、古樹、茶亭、廊橋及多個生態保護小區構成了婺源美麗的自然景觀。
無論從上饒,還是景德鎮,或是安徽黃山市出發抵婺源,都必須翻越蒼蒼茫茫的大山。群山的阻隔使這片"古徽州"的原貌倔強而完整地遺存下來。翻山越嶺的過程固然漫長,但是山那邊的風景確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我有幸在春花浪漫的季節走進了這片中國最美麗的農村群落。車窗外那連綿百裡,平靜清澈如鏡的水讓人的心都醉了。都說婺源是中國最美麗的縣城,要說婺源的水更是全江南最美麗的水。
婺源的田園風光,可概括地形容為"水繞村莊"。有水的地方就有村子,有村子的地方就可以看見溪流。鄉村小道兩邊飛檐翹角,灰瓦白牆的徽州民居,錯落有致地鑲嵌在修竹掩映的林間。這樣的村景應該進入袁江或都張大千的山水畫,渾樸有致,平易雋永。
不論是在秋口鎮、江灣鎮、李坑村,還是在清華鎮、虹關村、古村青林、山環水繞的水鄉風情都讓人感嘆不已,其中最令人難忘的,是靜謐秀美的慶源古村。
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林梢煙似帶,村外水如環。"形容的是慶源村下游一帶的景色,這樣的風景在曉起村內反而是見不著的,要看,必須站到慶源村下的江嶺上俯視:座落在群山谷地間的村落簡直就是一個如詩如畫的低山田園,梯田、河溪、古樹、居民、木橋、放牛娃……江南鄉村應有的一切元素盡收眼底。
婺源不僅自然風光秀美,還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自古有“書鄉”的美稱,從宋代以來,婺源出了文學家朱弁、理學家朱熹、篆刻家何震、鐵路工程專家詹天佑等文化名人。婺源是我國古建築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之一,青林古木之間處處掩映著飛檐翹角的民居,其中汪口俞氏宗祠氣勢雄偉、工藝精巧,被專家譽為“藝術寶庫”;紫陽古街上保留著朱熹祖居;建於隋代的詹氏一世祖墓每年都吸引著上百萬的台灣詹氏後裔前來觀光、祭祖。從婺源縣城往北、官廳、府第、彩虹廊橋、龍天塔更是鄰此接彼。
靈岩古洞群、古樹名木、明清建築及古文化,是婺源風景的四大特色,要想仔細品味這些景觀,最好是徒步在婺源旅行。在青山綠水中,不經意路過的一棵古樹、一株老藤、一段斷壁、一眼深井可能都蘊含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對於游歷過名城的海濱和名山大川的游客來說,來婺源旅游會感受到別一種寧靜清悠的享受。
來婺源旅游主要是體驗詩畫般田園生活。因此,無須頻繁奔波勞累,最佳旅游方式宜為,攜3-5友人,選擇某一村落小住三五日,靜靜享受大自然。根據本人經驗,這裡強烈推薦“千年古村--慶源”供朋友們參考,以下是本人推薦慶源游的原因。
一、由於慶源尚未開發,不帶任何商業氣息。
二、慶源村保存的很好,整個村子呈船型。游客主要是攝影愛好者。最美的農村擔之無愧。漫山的油菜花點綴著徽派的白房,桃花夾著溪水穿過小橋。(有興趣可以看看附的照片)
三、“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林梢煙似帶,村外水如環”。這樣一個如詩如畫的低山田園,梯田、河溪、古樹、居民、木橋、放牛娃……江南鄉村。必須站到慶源村下的江嶺上俯視才能看到。
四、慶源有條20KM的古道通浙源,
五、千年古驛道,即慶源到高山平湖(婺源最大的水庫—段莘水庫),大約5KM,青石板鋪就,每5裡一個古亭,還有一個飲水處,山泉順著竹筒流入一個石鑿的小池,旁邊插著2個竹筒,供路人用。可以嘗嘗,確實甘咧可口。古道兩旁黃菁點點各中美味只有自己走走,才能體會。高山平湖適合BIGPACKER晚上露營,白天就熱了。
游慶源,就得了解慶源的歷史。
慶源又名小桃源,簡稱小源,位於婺源縣東北部的段莘鄉,建村於唐開元年間,這裡峽谷深幽,寬如太行之盤谷,美如武陵之桃源,地處萬山之巔,阻外而溢中,是始祖幾經選擇的避亂勝地,慶源村口“別有天”古亭內現仍留有古人絕句“空山隱臥好煙霞,水不通舟陸不車,一任中原戎馬亂,桃源深處是吾家”。原亭大門口兩側有聯為“車馬絕喧闐憶前人三徑怡情托跡不殊陶靖節、雞犬聲相聞惟此地四民安堵落花猶似武陵源”。橫聯為“桃源深處”。
慶源村地貌極為奇特,狹長的山谷兩側,海拔千米以上的二條山脈對面相峙,“全掌觀音”主峰抱合“明鏡山”,而“天外來龍”主脈下,天生一座“玉屏嶺”,“神龍西至掛屏嶺,合掌觀音坐鏡台”大有隱仙臥龍的聖境和淨土佛地之靈氣,整個村貌猶似一條船,船身依屏對鏡,船頭船尾形成狹窄的隘口,是進出村莊的咽喉之地,出將整個村落嚴嚴實實地遮蔽起來,相傳,當年太平軍的一支部隊,前鋒進入慶源村頭隘口,看到山閉澗斷,疑為山谷盡頭,於是折回梧村別尋新徑,後人在此建一路亭,亭壁題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二句古詩,面對地理形勢,竟是如此貼切神合。
進入慶源,一條小溪串村而下,溪中建有7處石碣,沿溪人家在漪漣中時隱時現,27座石橋木橋將二岸連為一體,溪磅由條石疊建形成二華裡長的青石街面並間有10余處涼亭,二側溪埠在上下橋底斜相對應。小橋、流水、粉牆、黛瓦、藍天、碧嶺,體現出人與自然融合和諧的最佳境界。在村的中心有一株千年銀杏,樹高30余米似船形村貌的桅杆,本地稱喬木裡神樹。原樹畔建有喬木裡獅子樓,供奉白果仙子,香火十分鼎盛。樹冠枝繁葉茂,蔭澤方園一裡,每年結果累累,而雄本卻遠在二十裡開外的裔村西安,奇妙的大自然造化之功,為這二株相隔萬米的神木架起了空中鵲橋,風媒的傳塵送粉使古老的白果注入生機,這位“身效菩堤樹,心朝明鏡台”道骨神韻的仙子也無法解脫世間塵緣而敞開情竇。慶源村的古木除白果神樹外,還有二株羅漢松,其中一株在“大史第”圍牆內,青石護欄為盆,卵石鋪地為墩,主干幾經雪壓,百孔千瘡,盤根錯節,天生造型,不是盆景勝似盆景。上村的千年古柏,軀干滿目斑剝卻枝繁葉茂。皇上贈武將詹天表紫薇樹,每年花期長達三個月,當花茂盛之年可預兆稻谷豐收,本地亦稱“飯花樹”。十余棵古老的丹桂,中秋前後香溢全村,而村中一株百年白牡丹至今花團錦簇。
走出村莊隨溪而下,有一座雄偉的古石拱橋,古藤纏繞橋身,一個高大的石堰將上水口光線完全遮蔽,瀑布飛濺而出,巧奪天工地形成一個巨大的石洞,瀑布跌落在光滑而陡峭的岩面上,形成的支流如網如織十分壯觀。在此鄰近的一下山腰有一個自然形成的龍洞,洞內寬敞如廳,面積有40多平方米,並且洞中有洞是尋幽探秘的好去處。小溪下游路畔,有二株神奇的古松,平地兀起,其中一株已遭雷擊,主干焦黑,凝脂如血卻殘軀不倒,猶如中彈的勇士被同伴攙扶,情景慘烈悲壯。在松樹下的溪心路畔,突如其來地昌出一簇簇石柱,人稱小石林,鬼設神施,形態各異,猶如綻開的蓮花,帶露的佛手,破石的春筍和豎案的文筆。岸上臥生著一塊“千部書”的巨石“遺世而獨立”,截面斷層如頁,似一部誰也打不開的二十六根石柱,乃為朝笏,這裡原要出二十六個京官,一開頭就進出一個超塵脫俗的詹天表,其為明代大將軍,身軀八尺,揮舞四十余斤的大刀水潑不入。衛戊京師,朝廷倚為屏障,發跡的墳地人稱“上水魚”。同村有人妒忌,請來先生破風水,栽下這兩棵松樹作釣杆,把對岸鯉魚釣起來,再做一個石橋穿透魚鰓,稱為“穿魚橋”,此橋合壟之時,詹天表正在長江上押運硯台,江洋大盜見箱子沉重,疑是金銀珠寶,頓起殺人越貨之心。據傳,當時詹天表家族為避風水被破,作出了應變之策,將上水魚前方一個稱為“魚餌”的土石墩鏟平,沒有魚餌鯉魚就不會上鉤,但為進已晚,除墩未盡,傳來詹天表暴卒的噩耗。“上水魚、穿魚橋、釣魚杆、魚餌墩”如同四個歷史老人一直在默默地拼湊著當年那不堪回首的片斷。大大小小的朝笏石柱,至今仍在編織著那地堆本應發生卻未曾發生的故事。
慶源在一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湧現出不少鴻儒名流,巨商富賈,明清期間最為鼎盛,如明代翰林大學士詹養純,武將詹天表,清進士詹軫,其他如撫台、知府、知縣等有數十人之多,均有譜可究。村中至今還保存著“大史第”、“大夫第”、“資政第”等達顯貴人的舊居,昔日官邸、尋常巷陌,雖幾易其主,但古韻猶在。在慶源眾多的古建築中,以村末的雙層石拱橋最具特色,橋上建有二層樓,高十六米,廊橋四門進出,牆窗砌日月之形,原正門二側有聯“描來新月半弓,封成石磴,添得閑雲一片,鎖住花村”。橋牆上有“半空浮壁,翠映銀屏,空谷傳聲,祥雲出岫”等匾題並有普陀寺高僧雲游此地時題詩“翠園深處淡煙籠,古木森森一徑通,流水小橋花細落,行人笑指武陵中”。廊橋古樸而獨特的造型,堪稱江南一絕,是一份沉甸甸的歷史文化遺產。
慶源在民國時期曾出現過兩位巨商馳名中外,其中詹福熙在上海壟斷國內照相器材市場,巨商詹勵吾在中緬公路開鑿之際,壟斷生活物資的供應,其在慶源的建築有“福綏堂”、“敬慎堂”,外表中西合壁,內仿南京總統府結構,並以精湛的手藝在正門牆壁上磚雕成108個形態各異的壽字,稱為“百壽門”,在深山峽谷之中,竟有如此驚世之作,使慶源村不僅具有徽派古建的魅力,又不失近代都市廣廈的氣魄。
慶源古文化最突出的是儺舞戲,追溯歷史淵遠流長。歷史上慶源以詹氏為主姓,巨商、官宦者居多,而十大雜姓為“小姓”,多以佃農,雇工為生,有一年“小姓”人家無意中葬了一樁風水寶地,看地先生講日後要出一鬥粟米的官。詹姓人家想出了一個對策,在村中搭戲台築廟壇,花錢請“小姓”人家夜夜做戲,這樣每天晚上登台的大官小官不計其數,三年五載就可將風水寶地發盡,“佳人才子曲中來,將相帝王發戲台”。神奇的傳說演繹為濃郁的鄉土文化風情,千百年來,慶源有“獅班”、“鬼班”兩大戲班統稱木蓮戲,面具多為木雕,也有銅鑄。民間流傳“石佛人家挖木勺,慶源人家戴面殼”,說明慶源儺舞戲在婺源有相當高的知名度。一九五八年有人在慶源廟壇地下挖出了一個當年演儺舞戲的銅面具,上有康熙年間字樣。這一歷史的化石,再現沉澱了的昔日輝煌古文化。相傳,慶源的儺舞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八在祠堂演出,傳說可消災避邪。正月十八以後戲班巡回在全縣各地演出,俗稱“慶源十三戲”,演出時遠近村民扶老攜幼爭相觀看,盛況空前。五三年,慶源儺舞戲曾獲省文化廳頒獎,六十年初,代表江西省古劇種赴北京彙報演出。載譽歸來後成立“嘉禾班”和“桃源劇社”二個劇團。1981年《中國史研究》第一期對慶源蘊藏極為豐富的自然與人文景觀,進行了大篇幅的詳細報導,更使這一偏僻山村名聲鵲起。
慶源村山高氣清,土肥霧重,空氣清新不染纖塵,泉水清澈賦含靈氣。“山地種茶、水田種稻、家庭養豬、房前種果、流水養魚”這種封閉式的家庭原始勞作模式一直沿續至今,產品賦含生態與傳統特色優勢。在眾多的野生資源采集產品中以高山毛蕨最為著名,一直走俏港澳市場,珊厚茶葉味香汁濃,歷史至今膾炙人口。冷水塘魚、深山石鯽聞名遐邇。在慶源村內,山邊水畔栽滿連片的各種花果,其中有桃梨等水果兩千余棵,每當菜花、梨花和桃花盛開之際,慶源人家籠罩在一派“金山、銀海、胭脂雲”的景像之中,田園牧歌式的家耕文化,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示。特殊的生態環境小氣候使這裡物候較縣城推遲半個月。大有“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的感嘆,體驗到這處世外小桃源的真正內涵。
要想在慶源旅游玩的開心、舒暢,那也得要選擇一個好的餐飲住宿的地方,要不然豈不是美中不足啊!根據驢友們反映,這裡主要推薦“詹雲生老師家”。
本文所述僅代表個人意見。如有不妥,請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