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福--泡成都

作者: 腦.瓜.秀.逗

導讀記不清第幾次來成都了,每次走出機場都感到特別熟悉,我雖不是成都人,可爺爺奶奶從小就生活在這裡,他們把成都的故事講給爸爸,爸爸又講給我,所以呀,成都對於我就像是一個老朋友,從來沒在生命中離開過我。還是第一次冬天到這裡,極冷,聽說這也是多年未見的。兩個月,只有元旦那天太陽露了臉,晚上,冒著不育的危險開著電熱毯(據說電熱毯會影響生育), ...

記不清第幾次來成都了,每次走出機場都感到特別熟悉,我雖不是成都人,可爺爺奶奶從小就生活在這裡,他們把成都的故事講給爸爸,爸爸又講給我,所以呀,成都對於我就像是一個老朋友,從來沒在生命中離開過我。還是第一次冬天到這裡,極冷,聽說這也是多年未見的。兩個月,只有元旦那天太陽露了臉,晚上,冒著不育的危險開著電熱毯(據說電熱毯會影響生育),還是凍的硬棒棒的。

冬至那天,人們都開始灌香腸了,想起那口就勾起食欲,農貿市場,大超市,自個家都開始了熱烈的行動,那幾天,幾乎家家戶戶的陽台上都掛起了一串串的香腸和腊肉,有麻辣、五香、芝麻、川味、薄荷……應有盡有,每天吃飯都少不了它,生長在成都真是好呀,有吃不完的美味喲。

這次還去雙流吃了著名的老媽兔頭,過癮死了,我吃了七個。還有武候祠旁邊的錦裡,全是仿明清建築,裡面有條美食街,什麼豆花,鍋魁,肥腸粉味道一個賽一個,對於能吃辣的我來說,如魚得水。成都還有很多美食就在市井小店裡,這次我就在玉林小區吃到了玉林串串香(這個是總店,全市都有連鎖),在琴台路對過吃了牛王廟的怪味面(這個味道一般),在貝森路康定辦事處吃到了簡陽羊肉湯鍋(這個大補又壯陽),去會展中心吃宜賓燃面人家卻換了門店,我依然記的那個面的辣,後來在羊西線的一個小店吃到了,很好吃,看來在成都幾乎隨便進個店子,都能嘗到讓你回味的美食。

我喜歡每天騎著單車繞著成都跑,溫江,雙流,昭覺寺,文殊院,青羊宮,大慈寺,武候祠,簇橋,郫縣,還有府河和南河的水邊,還有大大小小免費的公園,還去看了正在挖掘建設的金沙遺址,參觀了四川大學,西南財大,華西醫院。春熙路,紅星路,科華路去轉了多少次自己都記不清了,在武候祠附近洗面橋橫街上有很多藏族人,有很多藏區的辦事處在這裡,所以可以看到很多相關的門店,還有藏醫院,我還跑進去參觀。後來去鹽市口看的家裡的老宅,結果它那老骨頭早被高樓大廈踩在腳下。(特別提醒:武候祠門前的公車站,每天有固定的維族小偷在工作,他們也就十一二歲的樣子,都是被拐騙出來被“蛇頭”控制的,最好不要去惹他們,要特別注意自己的錢包)

成都的交通這幾年有了明顯的進步,像紅星路、天府廣場等很多十字路口都開通了地下隧道,堵車的情況減少了好多,天府廣場挖了個大坑,說是修地鐵?(地鐵不都是盾構暗挖嗎,怎麼挖了個那麼大的坑?)

成都人生活過很安逸,吃的很巴適,業余時間當然閑不住了,那幾天那麼冷,好多老婆婆穿著棉衣褲,戴著手套打麻將呢,晚上很晚了,還有很多人聚在院子裡聊天,笑聲震天,好不笑鬧。

我又去了寬(窄)巷子,可是這裡全部在改造,不知道會不會拆掉,我看到的全是破敗的景像,原來那些燈光游離的酒吧,氣氛熱情的餐館,溫馨自由的客棧全都看不見了,只有搖搖欲墜的門框,色澤已褪的門聯,偶爾進出的人影讓我回憶過去的那份情調。

不知道現在這些黑色的房子和狹小的巷子在不在了,如果成都連這一片歷史都無法保留,那也枉稱多彩之都了。

成都的熱鬧地區大都在二環內的城區,二環外總體來看西面(羊西線、營門口)已經發展的比較成熟,高校(西南財大,師範大學,交通大學),峨影,會展中心還有好多政務部門都在這裡,而再向西的溫江開發區和海峽科技園也為西面的發展注入了活力,東部就落後好多,這裡好像都是一些老舊的建築,過了沙河後就是未開發的農田和村鎮,南邊則比較有錢,有很多別墅在這裡,還有高新開發區,北面主要是市井的窗口,荷花池大市場,火車站那個人叫多呀,再往比有動物園和昭覺寺,剛竣工不久的沙河沿岸倒是有不少美麗的公園。

我很喜歡小動物,成都養寵物的人幾乎是全國之最,可是在成都找了很久只在百花潭公園對面發現了一個小小的狗市,沒有滿足我的好奇欲望。

據說我走後沒幾天,這裡下了十幾年來從未有過的大雪,真可惜沒有看見,想必雪落錦江的景色一定絕美。


精選遊記: 成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