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是第幾次去青島了?”,朋友老是這樣問我,掐指一算,呵呵,五年的時間裡面,已經是第六次了。每一次去我都想,青島雖然是這麼美麗的地方,但是我很難有機會再來一次了,因為我還沒有到那種錢多到可以經常去休閑的地步。每一次的機緣巧合,因公務的需要又去青島,青島的朋友和同學看到我都會說“你又來了”。我已經不再想會不會有下一次,因為下一次又來了。怎麼樣來形容青島呢,用康有為的話說就是“紅瓦綠樹,碧海藍天”。青島是德國的殖民地,所以青島老城區的建築很多都是紅色的屋頂,後來青島市政府也規定後來建築也采用這種風格。青島以前只是個小漁村,是德國人建起來的,歷史也就100年,所以很多人都說青島沒有歷史和文化,但其實青島下轄的嶗山和即墨都有幾千年的歷史。
青島是個真正的海濱的城市,市政府門口是五四廣場,五四廣場的邊上就是海。靠海的一邊有一條長長的“沿海通路”,就是青島著名的東海路,東海路靠海的一邊很少看到有建築物,這很少的建築物還有一部分是是在路下邊靠海的小坡上,很感謝青島的政府沒有為利所誘去在靠海的一邊建大量的房地產,讓青島的市民,讓來島城觀光的游客可以肆無忌彈的飽覽青島的海洋風情。去青島的幾次,幾乎都住在東海路的邊上的酒店,有兩次是住東海路中段的海江飯店,飯店並不高級,但服務員很熱情,相隔一年第二次住海江,有一個服務員居然還能認出我來,真是奇跡,要知道我長得可不是很帥的那種。附近有個菜市場,我們經常去那裡買桃子吃,青島的桃子香脆可口,個頭又蠻大,價格也便宜。青島還有一種桃子叫蟠桃,盤子狀,咬起來有點軟口,不是很喜歡。附近都只有些小餐館,在一起的有個甘肅的小伙子,天天去小餐館吃辣炒蛤喇,喝青島啤酒。青島的海產品海味比較濃,辣炒蛤喇很便宜味道又不錯,是當地人極力推崇的一道菜。那時我們還去附近香港路上的瀘州餐館吃川菜,喝扎啤。當然最開心的是去附近的東海路漫步,出了海江,左邊不遠就是雕塑廣場,右邊不遠是海豚館。海豚館我還去了兩次,第二次去海豚館看表演時還有幸和海豚握了一下手,講解員問我時什麼感覺,我說很“真實”,近距離的接觸可愛的海豚當然很真實了。雕塑廣場是全開放式的,不收費,人也不多,而且就在海邊,黃昏時的漫步,非常的愜意。那時候要在那邊住將近一個月,就去買了一雙青島雙星運動鞋,設想以後每天早上起來東海路跑步,堅持了三天,因為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就半途而廢了。後來有一次住新地大酒店,也是在東海路邊上,同時靠五四廣場比較近,去五四廣場和音樂廣場或者家樂福都很方便,還有一次住石老人海水浴場旁邊的麒麟大酒店,邊上就是大海,酒店的後院好像就有專門的浴場,客人可以隨意的去享用碧海藍天。這一次去住海天大酒店,也是我在青島住過的最高級的酒店了,房間比較小,布置很精致,不過可以免費上寬帶,地理位置也很好,附近有青島菜館和馨東方量販式KTV,都很不錯,只不過公務在身,又只有兩天的時間可以呆,感覺來去匆匆,什麼都有不得自己,已經沒有當年在海江小酒店住的那段時間的感覺了。
說到青島不能不說啤酒,青島啤酒是馳名中外的百年品牌了。大家都知道啤酒起源於德國,德國人占了青島之後,喝不慣青島人喝的即墨老酒,於是有了青島啤酒。到青島最好喝青島的扎啤,新鮮度好,又很便宜,以前大熱天總會看到有很多當地人都會用塑料袋裝啤酒買回去喝,這就是青島人常說的青島有三怪,“啤酒裝塑料袋,內衣穿在外,大姑娘像老外”,後兩句是說青島姑娘敢穿和染頭發的事情。每年的7月份,青島會在啤酒城舉辦啤酒節,在啤酒城可以喝到各國各式各樣的啤酒,當然價格不菲,一般一扎都要40元。如果你想帶啤酒回來喝,也可以去大超市買小罐裝的極品青島,只要7元左右,有濃濃的香味,是一般的純生啤酒無法比擬的。7,8月份除了啤酒節之外,還是一年中最適合去游泳的季節,天氣不冷不熱,使青島最適合旅游的月份。
對於青島的吃,青島以海鮮為主,做法以保留原汁原味為主,雲霄路是有名的美食一條街,閩江路也可以算是新興的美食街,還有泰山路是燒烤一條街。印像比較深的有青島比較出名的川菜館老鑽村,海鮮為主的青島菜館,還有機場附近的快通酒店有比較純正的山東菜,閩江路上的著名的魯菜館山東菜館。不過我一直戀戀不忘的是中山路上的烤魷魚(整條的魷魚),想當年曾經花了20塊錢從新地酒店打車去中山路吃8元錢的烤魷魚,夠傻吧。一直無法忘掉的是在山東菜館吃蔥爆海參和翅汁白菜,味道都沒得說,就是價錢太貴,一個小小的海參38元,所以心痛得無法忘懷。
至於購物,青島特產主要以海產品為主,當然阿膠也是很多游客喜歡買的東西,不過對我來講,也許中山路地下商場上賣的貝殼對我更有吸引力。
關於青島的景點,值得看的景點有青島的標志棧橋,八大關別墅區,海上第一名山同時也是道教名山嶗山。不過留給我印像最深的不是嶗山的銀杏,也不是八大關老蔣浪漫的花石樓,而是青島魯迅公園紅色的岩石,是東海路上不知名的雕塑廣場,是石老人海水浴場的碧海藍天。到了青島,最需要的是放松心情,風景不在某個特別的地方,而是在心中。
從沒有見過哪一個城市如此零距離的接近海,市政府、五四廣場就在海邊,海融入了城市,貼近了生活,再也不是特別去游覽和感受的景點。廈門雖然有環島路,但環島路更多的是交通繁忙的一條路,是游客雲集的一個景點。大連有濱海路,但濱海路在海邊的山上,雖風光無限,可畢竟距海面還有一定的高度。
說到青島,不得不說大連。剛好這次去青島完之後,因為公務也去了一趟大連。前一次去大連是,五年前的事情了,也剛好在同樣的日子,4月21日,不知道為什麼會怎麼的巧合。那時候在旅順的黃金山大酒店住了5天,但旅順的景點除了電岩炮台外什麼地方也沒有去過,這次公務之外當然有再去旅順,主要去了清軍南子彈庫,旅順口和白玉山。旅順這麼好的名字在我的記憶裡卻跟一個恐怖的事件--旅順三日聯系在一起,甲午戰爭日軍在這裡屠殺了中國軍民2萬多人,這是旅順和所有中國人不能忘卻的。至今旅順還有很多地方禁止日本人去,五年前我還聽說,日本人是不能在旅順過夜的。後來才漸漸的把旅順和一些其它的東西連起來,比如雷鋒同志做火車到旅順,好事做了一火車的事跡。旅順在黃海和渤海的交界處,但海邊到處都是山,山的名稱都很好聽,什麼黃金山,白玉山,但都是光禿禿的山。旅順當地人靠打漁和種果樹為生,整體感覺是地廣人稀,空氣很好,由於污染很少,這裡的海水還是我見過的最藍的海水了。旅順是著名的軍港,也是當年清軍北洋艦隊和現在解放軍北海艦隊的駐扎地,旅順的重要性更多的體現在他和中國的近代史緊密的相連,以及做為軍事重鎮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大連是個美麗而浪漫的城市,我剛到大連就覺得應該給她取一個浪漫的英文名字,就叫”darling“吧。
大連是俄國和日本的殖民地,所以這裡保留著很多殖民地的痕跡,古老的歐式建築和日式建築隨處可見,即使是新的建築也有很多是歐式的。大連人在薄熙來這個曾被罵為“草包市長”的領導下,不斷的去種草和綠化,強化大連的形像意識,讓大連人逐步嘗到了甜頭,後來大連引種的草居然被親切的成為“熙來草”。大連的形像意識和自豪的意識深入人心,大連有100多個廣場,有全國獨一的女騎警,有國際服裝節,有極地海洋動物世界,有森林動物園,有非常浪費電的槐花形狀的路燈(每個路燈好像有96個燈泡)。我想大連就像一個半老的中年女子,為了維護多姿的體態,必須付出高昂的費用,當然目前這些高昂的維護費用是有人來埋單的,這些埋單的人除了大連市民之外,當然還有前來投資的企業和來大連旅游的客人,這從大連的賓館消費以及景點門票就可以看出來,大部分的景點都是大幾十元的RMB,還有很多地方,票只是入場券,到裡面的各個景點另需收費。
這次在大連市內除了上次去過的星海灣廣場和海底世界、又去了森林動物園、棒槌島國賓館。我們本來還想去女騎警訓練營,結果那天騎警和馬在休養生息,沒有開放,遺憾阿,沒有看到大連最英姿颯爽的美女呵。拋開費用來講,應該說大連的很多景點都是不錯的,比爾極地海洋動物世界比一般的水族館無論場景設置還是動物種類都好了非常多,森林動物園是裡面動物是放養的,不是圈養的,也比一般的動物園有特色。
至於大連的吃,感覺沒有留下很深的印像,大連的吃也以海鮮為主,但感覺做法沒有青島地道,比較有名的海鮮館有萬寶海鮮館和天天漁港海鮮館,當然也有東北菜,希爾頓旁邊的百姓村是家很有特色的東北菜館。
現在該來比一下青島和大連了,因為地域和文化相近的關系,青島人喜歡和大連比,大連人也喜歡和青島比,這本來就是兩個極有淵源的城市,當年山東人闖關東不就是到東北麼,其中也有一部分肯定是到了大連。先說總體,青島人口730多萬,大連550多萬,但大連的面積比青島還大。兩地都曾經是殖民地,都保留著很多殖民地的痕跡,至今老市區的房子有很多都是那時候遺留下來的,但相比之下大連更有歐陸風情,不僅是大連的歐式建築多,而且大連的廣場多,很多路都是以廣場為中心呈輻射狀,很難找到正南正北的路。交通方面大連也保留了老式的有軌電車和輕軌,而且很多司機都是穿職業裝的女性,形像很好。不過交通方面,青島的”三讓“(車讓人,人讓車,車讓車)做得很好,行人和車輛都可以比較愜意的通行,相比之下,大連的車速就比較快,過馬路需要先按按鈕等綠燈亮才能通行,明顯是車輛優先原則。兩地的產業都以制造業為主,但青島側重於輕工業,大連側重於重工業,從產業上來講,青島著名品牌很多,海爾、海信、青島啤酒等等都是很著名的品牌,而大連除了不屬於制造業的東軟之外很少有很出名的品牌。兩地都是海濱城市,青島的海比較適合做的海濱浴場,有細細的沙灘,市區的主干道東海路就在海邊,可以說青島人更貼近海。大連海域礁石比較多,鯊魚也比較多,所以雖然有海水浴場,但並不能和青島比。大連的海大部分以孤立的景點為主,沒有連成一片,比如棒槌島,老虎灘,星海灣,旅順口,雖然都在大連,但都相距甚遠,讓人感覺是孤立的幾個地方。大連和青島都是典型的北方城市,一到晚上10點,接到上就很少人走動,商店也大部分關門,只剩下一些娛樂場所,至於娛樂場所,比如酒吧個人覺得青島更有品位一些,青島的”男孩女孩“和彙泉王朝都是個不錯的地方,大連酒吧街在五五路,去了一家爵士酒吧,感覺不是很好。當然這也許是對大連還不夠熟悉的緣故。至於人,山東人比較爽快,大連人比較豪爽。比如同樣的問題,青島人會說,“過去青島人是學大連,不過這幾年青島很多方面多提高了,產值也超過了大連”。而同樣的問題,我們問大連人,大連人一般會說:“青島和大連當然沒法比了”,導游說得更搞笑,山東哪條高速公路上的橫幅寫著”學青島,趕大連“,當然是大連厲害了,然後給我舉出一大堆大連什麼亞洲第一世界第一 東北第一的東東來。其實比來比去並沒有什麼實質的意義,不過青島和大連在比來比去中你追我趕都得到了成長,這也就是最大的意義所在了。其實仔細琢磨大連和青島,其實這兩個城市都以自然風光著名,但並沒有哪一個景點很著名,很多景點都是人造的,比如青島海豚館,青島棧橋,大連極地海洋動物世界,大連森林動物園,為什麼這人造的風光可以吸引那麼多的人流連忘返呢,關鍵是青島和大連都構建了一個很好的環境的舞台,有了這個一流的舞台上,就會不斷的吸引一流的演員和觀眾過來,不斷的創造出新的喝彩,這是不是我們泉州和其它的城市的建設所應該深思和借鑒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