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瑣記(十四)——翻山越嶺過九寨

作者: zhuzih

導讀晨7點車出古城,一路順利,直至“九道拐”。汽車搖搖擺擺地爬坡,乘客被搖得忽而倒向右邊,忽而倒向左邊,我被晃得頭昏腦漲。拐過“九道拐”,就到達九寨了。同車的來自重慶的趙、琪琪提議一起逃票進溝,正和我心意,一下子可以省145元,還可以探密,小小地冒一回險,我們立即組成統一戰線。 趙拿出幾張網上下載的資料給我們,唯一可參考的是從荷葉寨進入。 下 ...

晨7點車出古城,一路順利,直至“九道拐”。汽車搖搖擺擺地爬坡,乘客被搖得忽而倒向右邊,忽而倒向左邊,我被晃得頭昏腦漲。拐過“九道拐”,就到達九寨了。同車的來自重慶的趙、琪琪提議一起逃票進溝,正和我心意,一下子可以省145元,還可以探密,小小地冒一回險,我們立即組成統一戰線。

趙拿出幾張網上下載的資料給我們,唯一可參考的是從荷葉寨進入。

下車時已飄起小雨,但大家鬥志昂揚,均認為幾小時就能爬得上山嶺,過得了山梁,漂漂亮亮地打場勝仗。大家確定好方位,商量好了應該翻越的山梁,在山腳處大致找了個點做為突破口,朝著荷葉寨的方向往上爬去。山腳處的幾戶人家,看出我們行動的秘密,知道我們不是在山腳玩耍的一般游客,想出各種方法阻止我們。有人在背後叫住我們:“你們想要爬山進溝?”見秘密敗露我們倒也坦然, “是啊,從這可以去到荷葉寨嗎?要走多久?”想變被動為主動。“不行的,你們爬不過去的,要走上三天!”太誇張了,我們當然不信。其實,我們自己也心中無數,但既然有前人這麼走過,總不至於花上一個白天吧。幾次被勸阻,我們不再逢人便問,保持低調,免犯眾怒。

細雨霏霏道路泥濘沒能阻止大家的熱情和勇氣,雖不知前路有什麼樣的艱險等待我們,但仗著我和同伴都有穿越的經驗,我們相信,未知的盡頭就是面包和大餡餅。

才一個多小時,前方山坡顯現一片草坪,草坪旁有一小木屋。有木屋就有人跡,有人跡,當然有通達目的地的小路。

爬上坡果然發現左右兩條路,先試探左邊,走了十來米,這條路變成下坡路。那麼,上山的就是剩下的那天右邊小路無疑。

從一開始在了無人跡的山中穿行到現在找到一條前人走過的小徑,證明我們方向沒錯。這小小的勝利大大鼓舞了我們。

順著依稀可辨的泥濘小路,曲折上山。小道隱沒余茂密的樹林中,沿途灌木荊棘叢生。已是中雨紛飛,已是飢寒交迫,可這些比不過大家的熱情高漲,路盡頭,一定是山的另一邊,一定可以去到荷葉寨。上山途中樹枝間垂落絮狀樹掛引起大家一陣研究和拍攝,在胖乎乎的趙仰面摔了第三跤之後,才停下休息。雨越來越大,穿行在林間,樹上水滴經我們一碰爭先恐後落下來,打在早已濕透的衣服上。

穿過一片樹林時,隱約覺得有說話聲從身後飄過來,大家齊回頭,先是看見一朵鮮艷的雨傘,接著就發現是兩個女孩快步朝我們這個方向趕來,大家驚愕,“呀,這個地方還遇得到人!”兩個女孩終於飄到跟前,從她們的速度和裝束看她們是當地人。所有的人都抑制不住心中的驚喜,逃票途中遇到同道中人,雙方都像遇到救星般把對方當作自己的定心骨,我們因巧遇而堅信我們選擇的這條路是正確的,她們則像找到組織一樣不再孤單,勇氣倍增。

兩個漢裝打扮的女孩是九寨周邊的藏族人,不能像九寨人那樣憑身份證免費進溝。

當地人的加入給我們這個臨時組合添加極大的信心,天上嘩啦嘩啦下著雨,大家深一腳淺一腳踏著泥,原始樹木枝干和藤條交錯糾纏,很多時候樹間樹下僅容一人通過。風雨中大家皆體力透支,如果不是剛從高原下來,變相接受一次高原訓練,恐怕我難以跟上藏族女孩的步伐。

勉強穿出樹林,可以看到九寨裡蛇行的公路和公路上玩具般的觀光車,勝利在望,大家興奮不已,抬頭看天,我們離山頂不遠了。

下午3點登頂,雲海被我們踩在腳下,山峰在我們腳下,每個人心裡充滿了征服感,於是大家在山頂狂拍一氣,充滿成就感。

高興過後,怎麼也找不到下到山那邊的路。觀察地形,山的另一邊是懸崖峭壁,下面是深深的無底深淵,根本不可能從這下山,山頂只有我們來時的一條道,再無多余的路可走。藏女說,她們聽老鄉說下山的路沒到山頂這麼高,應該在山腰處。可問題是我們兩撥人上山時都沒發現有岔路可行呀,順原路下山意味著回到上午出發的山腳,真是進退兩難,誰都不願面對這個殘酷的結局。肯定有一條分岔路存在,但是在雨中泥濘裡,怎麼再找尋另一條路呢?我們在哪裡錯過了它呢?

下山不費體力,不像上山那樣產生熱量。雨仍是下個不停,一點點奪去我們的熱量。衣服濕透了,熱量在一點點流失。終於,寒冷穿透了骨髓。

一直行至山腳都沒發現岔路,就算發現,寒雨中剩下的時間也不夠我們走到山的那一邊,天不助我也!

奮鬥了那麼久,終於要面對失敗的結局,心有不甘啊!

順原路下山時大家明顯比上山沮喪,誰也不說出來,個個學阿Q自我安慰幸好在山頂看到雲海,總算得到些微補償。

寒冷讓大家失去思考,尤以我和琪琪為甚,為節省體力,我們連一個字都不肯多說,機械地邁著踉踉蹌蹌的步子,是一種慣性推著大家前行。

兩個藏女無甚不適,快到山腳,藏族女孩熱情相邀,指著山腳廢棄的木屋:“我們今晚就住在這裡面吧。”

“那怎麼行,主人回來怎麼辦?”

“不會的,他們搬走了。”

“那我們吃什麼?”這是眼下最需要考慮的生存條件。

她倆指著屋外田地裡的莊稼,“我們從地裡挖些洋芋(土豆)烤著吃!”女孩說的時候好像天經地義,對我們來說似乎是天方夜譚。

“那麼冷,怎麼睡?”

“我們可以生火。”

本來是很有趣的一件事,若放在平常,絕對是一種刺激和引誘,但在寒冷的威懾下,大家狀態不佳只有放棄。“你們住下吧,我們到鎮上住。”

“你們不住,我們也不敢住。”藏女興致勃勃,約我們明早一起再次逃票,我們苦笑,經過今天的折騰,我們是沒有勇氣了。最後,大家在山腳分手。

四人一起住溝外,偷雞不成蝕把米,沒省下145元門票,反而額外花銷150元住賓館標房。


精選遊記: 九寨溝-黃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