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尋找巴黎感覺結尾篇

作者: 尋找天使翅膀的貓

導讀周五 盧浮宮——蒙瑪特爾高地——聖心教堂——紅磨坊巴黎的地鐵專門有盧浮宮這一站,出來穿過盧浮宮側廊下的門洞就看到了廣場上的玻璃金字塔。盧浮宮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之一, 同時也是古代與現代建築史的最佳融合, 館內珍藏中古至 19 世紀的藝術珍品, 包括不容錯過的盧浮宮三寶:蒙娜麗莎的微笑、雙翼勝利女神和維納斯雕像。從中間的大玻璃金字塔進去。進門時需 ...

周五 盧浮宮——蒙瑪特爾高地——聖心教堂——紅磨坊巴黎的地鐵專門有盧浮宮這一站,出來穿過盧浮宮側廊下的門洞就看到了廣場上的玻璃金字塔。盧浮宮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之一, 同時也是古代與現代建築史的最佳融合, 館內珍藏中古至 19 世紀的藝術珍品, 包括不容錯過的盧浮宮三寶:蒙娜麗莎的微笑、雙翼勝利女神和維納斯雕像。從中間的大玻璃金字塔進去。進門時需要開包接受安全檢查, 然後乘自動扶梯下到大廳。 貝聿銘的“自然采光”理念使外部光線透過玻璃金字塔把這裡照得通亮, 咨詢櫃台就設在大廳中部, 那裡有免費的中文版盧浮博物館導游圖。大廳四周有若干個售票處,還有自動售票機,我們沒有看到排長隊的景像。門票漲價了,8.5歐/人。咨詢台的後面是卡魯塞勒商店長廊, 有書店、紀念品店還有仿造的文物賣。郵局也在裡面。我們在寄了兩張明信片,因為據說盧浮宮郵局的郵戳很特別(特別的還有艾菲爾鐵塔的郵局)。

按照導游圖,我們從地下一層的黎塞留館開始。盧浮宮的格局差不多是U型,中間是敘利館,敘利館是個“口”字建築,中間有一個方形的小園子。右手邊是黎塞留館,左手邊是德農館。都是“一”字建築。本來是想一層一層往上轉的,可是才看了法國雕塑館就有點迷失方向了。裡面廳實在太多,又有很多半層的結構。只好放低要求,盡量循序前進,堅決不漏過三大寶。和我們同住自助別墅的兩位在前一天來過盧浮宮。她們采用了一種比較經典的策略,就是按照導游圖直奔三大寶所在地,照相、走人。差不多一個多小時就可以結束游覽。

我們熟悉的斷臂維納斯確切的名稱叫〈米羅島的維納斯〉,在一層敘利館。像高有兩米多,帕裡安大理石使這位兩千多歲的女神身體和肌膚顯得依然那麼豐盈美麗。因此很遠就會被她的與眾不同所吸引。同一層的美索不達米亞展廳裡有薩艮二世王朝的人首翼牛像,還有大名鼎鼎的漢姆拉比法典。法典刻在一塊黑乎乎的石頭上,又正好放在光線暗淡的地方,不仔細看差點錯過了。該層我們還比較熟悉的作品有米開朗基羅的〈垂死的奴隸〉。

三件寶中的其余兩件都在二層。達芬奇的〈蒙娜麗莎〉顯然是最受歡迎的,一路看到最多的就是它的指路牌。此畫大約創作於1503 年到 1505 年之間。達芬奇本人對這幅肖像畫十分鐘愛, 因此他走到哪裡都隨身帶著這幅畫。此畫一經繪成, 便受到了人們熱烈的歡迎, 被大量地復制, 蒙娜麗莎一下子成了文藝復興時期人物肖像畫的一個樣板。 如今討論這幅畫的話題早已不僅局限於繪畫藝術本身了,美學、哲學乃至當代藝術和達芬奇個人的人格分析似乎都是這幅畫所牽涉出來的問題。不過〈蒙娜麗莎〉的前面永遠都有那麼多的游人,並且沒想到居然只是那麼小一幅,難怪達芬奇可以隨身帶著走。隔著玻璃框看它的感覺和看仿真畫也沒太大的差異,只是走近了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美女臉上布滿了歲月的細紋。

記得最早是從課本的插圖上知道勝利女神像的,不過照片上的這尊沒有腦袋的作品實在沒什麼特別。直到今天在樓梯上猛然抬頭看到她被獨自安置在二層通往一層樓道口。一位女神昂然屹立,薄薄的裙裾隨風飄舞,女神肩上展開的羽翼似要振翅高飛。觀者的耳邊仿佛也能聽到呼呼的風聲。該像的全稱是〈薩莫特拉斯的勝利女神〉。1863 年在薩莫特拉斯發現這尊像時, 它的頭和雙臂已散失。 雕像約創作於公元前 190 年, 高約 2.75 米, 是所有古希腊時期雕塑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二層值得停留的地方太多了,從拿破侖三世套房裡那些精美的御用品到王室珠寶館裡各種王冠首飾,還有青銅器和工藝品館......我們馬不停蹄地走著,貪婪的眼睛一次次說服疲憊的腳繼續向前。其實在盧浮宮大多數展館內都有供人休息的長凳。只是一開始不覺得累而且游人也不多,真到了要看看停停的時候卻發現所有的座位幾乎都被占領了,樓梯上下也全是人。

三層幾乎是油畫的王國,按照時間和地域分成若干塊。有魯本斯的專館。最後在下午兩點多,我們離開了盧浮宮,盡管沒有看完全部的展品。

蒙瑪特爾高地在巴黎的北邊,最初是用於供奉上帝的。現在這裡似乎是黑人阿拉伯人的天下,所以在這裡我們非常小心。一部〈艾蜜莉的異想世界〉令這個地方名聲大造。據說影片讓游客們看到了他們對巴黎的幻想,在這些逐漸成為專業化游覽區的崎嶇小巷中,還保留著傳統老巴黎的味道:小路、小餐廳、風車、葡萄園和一些傳統慶典。 從 Anvers 地鐵站出來, 我們一路都能看到手捧各自的紅寶書研究路線的游客。找到Les Abesses 廣場,那裡有一個小小的花園。花園裡的黑色牆上面寫滿了“我愛你”。據說一共有 311 種字體, 280 種語言。這裡的道路都是蜿蜒傾斜的小街,別有一種舊時的風韻。聖心教堂就在坡地的最頂端,它的橢圓屋頂是僅次於鐵塔的巴黎第二高點。它白色的拜占庭樣式的造型別具特色,在陽光下分外嫻雅。教堂前一路往下的階梯上全是人。我們在一處平台上小坐,居高臨下地看巴黎的風景。走下高地,沿著Clichy大道,一路就是所謂的紅燈區。馬路兩旁都是那些店鋪,只是營業時間未到很多都關著門。寬闊的馬路中間修了一條綠化帶,行人可以在綠化帶中的人行道上走,避免了從那些商店門口路過的尷尬。一個大大的風車是以康康舞而著名的紅磨坊夜總彙的醒目標記。因為明天要隨旅行社去荷比盧德,我們還得趕在超市關門前回去,所以非常遺憾沒能找到蒙瑪特爾博物館,也沒能有時間去參觀近在咫尺的達利美術館。

周三 巴士底廣場——孚日廣場——雨果故居——卡納瓦雷博物館——塞納河邊——植物園

昨天隨旅行團回到巴黎後仍然去別墅呆了一宿。今天是在巴黎的最後一天,不過火車是晚上九點的,早上終於可以睡個懶覺了。

吃罷午飯,吹著午後的微風,我們踏上返程的路。坐地鐵到巴士底廣場,這裡當年是巴士底獄的所在,不過現在已蹤跡全無,只有廣場上樹立的一根紀念柱(不過好像說哪裡還能找到幾塊地基的)。廣場一側是巴黎的新歌劇院——也叫巴士底歌劇院。在巴士底廣場西北面一條安靜的小馬路裡,我們找到了孚日廣場的入口。這是一個封閉的小廣場,回廊環繞,充滿了平和安詳的氛圍。廣場的東南角有雨果故居,他1832-1848年曾在此居住。這裡現在存放著大文豪的肖像畫、半身雕塑、照片和家庭的紀念品。不過地方狹小,不太適合我們這樣鼓鼓囊囊背著大堆行李的人。出孚日廣場往東北不遠就是卡納瓦雷博物館,這是一個再現巴黎歷史的博物館,前後有四個非常雅致的小庭院,上下三層的布置細細看來也要花不少時間。這裡的每間房屋都是按年代布置的,從16世紀一直到20世紀的巴黎風格都能找到,而且屋內的擺設全部都是那個時期的原物。這些房間的美麗完全不遜色於凡爾塞宮。值得一提的是參觀這個博物館是完全免費的,這裡的洗手間也是免費的,而且還可以把行李和外套寄存在底樓的服務台。

跨過塞納河,在阿拉伯學院巨大的玻璃建築那裡拐彎,沿河慢慢溜達。這一段的河岸邊有不少現代派的雕塑,五六十年代甚至七十年代的都有。如果不住在巴黎,能有多少人一生中有這樣一整段閑暇的時光在塞納河邊曬太陽看風景呢?這也許也是所謂的巴黎感覺之一吧。在我們不遠處的長椅上,兩個法國人對飲著葡萄酒。當兩個酒瓶最終都空了的時候,一個起身離開,另一個倒頭躺在長椅上呼呼大睡;一個看上去很疲憊的溜狗的女人,她精力旺盛的小狗總是迫切地等待著去拾她拋出去的那根小木棍然後再交回到她手中。不知道可憐的她今天已經重復了多少次拋木棍的動作;塞納河上的游船大都在這塊區域調頭,這裡可以看到各個碼頭開出的游船,有些游船上甚至有現場表演。什麼花樣都想得出來的巴黎人,也不知道坐這樣的船是為了看風景還是為了看表演呢。

停停走走居然來到了一片有圍欄的綠地附近。原來這裡是巴黎的植物園。植物園進去是免費的,但是它邊上的動物園要買票。當然這裡的植物園和動物園比起上海的小了不知道多少倍。植物園中間的大花園和其它的公園風格相似,只是這裡的每種植物都會有牌子說明,而且植物的種類也更豐富,許多都是一品一株的。有意思的是這裡不僅有鴿子、還有烏鴉和野鴨,全都不怕人的,大搖大擺在路中間晃。植物園的另一邊的建築中有植物博物館和礦物博物館。老公散步回來後有了重大發現:在植物博物館裡有一顆樹齡為2000年的大樹標本,中間的年輪正好是公元零年。等我趕過去看的時候,人家已經關門了。不過從邊上的玫瑰廊繞回來,有人在那裡吹長笛,婉轉動聽的音樂輕巧得似乎能停留在每一片花草樹葉。

看看時間已近七點,我們去了火車站。巴黎裡昂車站的廁所是個很詭異的地方:當我把錢放到收費的盤子裡後,看門的女人居然不知道我放了多少,只好把我的硬幣一個一個指給她看。然後廁所入口處的旋轉杆可能損壞了,由另一個女人用力掰開一條小縫讓我擠進去。進去一看,居然所有的小門上都一個四位數的計數器,插銷每關一次計數器就跳一格。出來的時候,那女人已經在門口等著了(服務挺到位的),照樣還是她使勁把旋轉杆掰開了放我出來。

回去的車上,我一直想著這些天的旅行。一本正經跑來尋找巴黎感覺的,看了這麼多地方,卻突然發現所有的感覺都是作為一個游客的感覺,而真正的巴黎似乎只屬於那些生活在其中的人們。


精選遊記: 巴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