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江水碧蜀山青--海螺溝游記

作者: lining_ctrip

導讀四月下旬,有機會出差到了錦城成都。對於像我等迷戀天下美景的“登徒子”,一定不會錯失又一次的“好色”機會,於是就地休假幾天,攜老婆前往心儀已久的海螺溝,拜貢嘎神山,觀巨大冰川,穿原始森林,泡天然溫泉,趕在長假之前度過了屬於自己的“白金周”。趁著腦海中依舊鮮活的記憶,記下這次純粹休閑之旅的些許片斷,試著給自己“慢慢變老”的過程再添幾件 ...

四月下旬,有機會出差到了錦城成都。對於像我等迷戀天下美景的“登徒子”,一定不會錯失又一次的“好色”機會,於是就地休假幾天,攜老婆前往心儀已久的海螺溝,拜貢嘎神山,觀巨大冰川,穿原始森林,泡天然溫泉,趕在長假之前度過了屬於自己的“白金周”。趁著腦海中依舊鮮活的記憶,記下這次純粹休閑之旅的些許片斷,試著給自己“慢慢變老”的過程再添幾件“最浪漫的事”吧。*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途中紀事

海螺溝冰川森林公園位於“蜀山之王”—貢嘎山的東坡,距離成都市300公裡左右。沿著名的“川藏線”一路向西,進入甘孜州,在到瀘定縣城之前向南40公裡即可到達。

我們打聽到成都的新南門長途汽車站每天只有上午9點一班車前往海螺溝,心中頗為惴惴不安,生怕周六早上會買不到票而影響旅行計劃,於是特遣老婆於周五上午打的前去買票。結果拿到的票的座位號竟然是“1號”和“2號”,而且第二天車上也並沒有坐滿 ---於是終於明白了一天只有一趟車的原因。

從成都到雅安是150公裡的高速公路,路況極佳,本來因該是1個半小時的路車程。可是我們那位不苟言笑的司機師傅有一個獨特的駕車習慣 --- 把車速提到八、九十公裡後,摘空檔,讓車子滑行,減速到六、七十公裡後,再掛檔踩油門。眼瞅著前方一馬平川的路面,和周圍的大小車輛從左邊右邊“嗖嗖”地超過,我雖然心頭起急,卻也是無可奈何,這真是種“沉舟側畔千帆過”的感覺,不由得懷念起自駕車時的自在和悠閑。

雅安城有著名的三雅:“雅雨”,“雅魚”和“雅女”。果不其然,車子駛入雅安境內,灰蒙蒙的天空霎時落下了雨滴。我心中暗想難道此處一年到頭都是這樣陰雨連綿?如此“雨”是應了,人卻未必“雅”的起來。後來從地圖看到,雅安位於川東成都平原和川西高山峻嶺的交接處,想必應該是多雨的地理原因。至於“雅魚”,實在無緣品嘗;而在高速公路上出現亭亭玉立的“雅女”的可能性也不大。早就知道“康巴美女”,演員寧靜就是最好的“康巴代言人”,想必距離康定不遠的雅安也差不了哪兒去。幸運的是,車子下了高速,在雅安上來一位本地女子。我和老婆立刻伸直脖子,上下打量 --- 果然,此女雖不及寧靜風姿綽約,但她大大的眼睛,略黑的皮膚還真有幾分神似。“雅女”之雅,也算略見一斑。

出了雅安,便正式踏上了318國道。傳說中川藏線道路崎嶇,風光迤邐,又加上我熟讀李太白的名篇《蜀道難》,於是心裡期待著眼前真的展現“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道景觀。

結果呢,這一路過來幾乎都是平整的柏油馬路,也沒有令人汗毛豎立的險路出現,比印像中去九寨溝的213國道要好很多。但畢竟是川西蜀道,詩篇中的描述還是能恰如其分地描述路上的景觀:“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二郎山海拔三千多米,既不是“高萬丈”,也不能把太陽擋回去,但翻越的盤山路確實要經過連續的急彎和爬升,“百步九折縈岩巒”,是這段路最形像的描寫。快到瀘定的時候,還要在海拔2100米的高度穿越我國最長的公路隧道 – “二郎山隧道”,總長4100米,大概要行車七、八分鐘。進入隧道前不遠處看到路牌向另一個方向指示“川藏線舊路”,正是這條隧道的修通,使人們不必再走既危險又繞遠的老路,真正把天塹變成了通途。

在穿過山谷的路段中,很長時間可以看到谷底的一條綠色的河流。這種“溯流而上”的感覺似曾相識,讓我想起了5年前坐車去九寨溝時的途中情景。不同的是,那條河是“岷江”,而這裡的是“青衣江”。詩裡說的“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也在此應驗了。說到江水,我又想起了上次去樂山大佛時知道樂山是“三江彙流”之所在,這“三江”指的就是“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彙合後流向東南,在宜賓和南方而來的金沙江會師,宜賓向東的水系就是我們所稱的“長江”了。想來我已在旅途中見到過這四條重要的長江上游的支流,也不枉作為華夏文明“母親河”的子孫了。

在途中給我留下的另一個深刻的印像是 --- 兩旁山上茂密豐富的植被。這裡和北方那些光禿禿的山坡絕然不同,整個山脈被綠色所覆蓋,簡直是“翠綠欲滴”。車行此中,仿佛是走在一幅青山綠水的巨幅水彩畫中。那養眼的綠色和清新的空氣是蜀山賜予我等城市人的最好禮物。

“蜀道難”,但現代化的進程已使它不再像詩仙所描述得“難於上青天”。留在我腦海中印像更為深刻的,卻是那滿眼的綠色。“蜀江水碧蜀山青”,還是讓我們借用白居易的詩篇吧,不知千年以前的他,看到的是否是更為深邃純粹的綠呢?

翻過二郎山後,車子不幸出了些故障,耽誤了一小時的時間。我們在下午五點終於姍姍來遲,抵達了海螺溝旁的小鎮摩西。雖然已到了公園大門,卻看不到半點雪山冰川的痕跡。於是買完票,急急地搭園內班車向山上趕去。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 貢嘎雪山和海螺溝冰川

我們在海螺溝公園內一共住了三個晚上,第一晚在海拔2900米的三號營地,後兩晚在2600米的二號營地。在三號營地住的銀山酒店,抬眼就能望見海拔6000多米的雪山金銀山。因為是淡季,標准間只要100塊錢,是個不錯的選擇。在金銀山頂,我第一次見到了極高雪山的特有現像 --- “旗雲”。那像旗子般橫向飄揚的白色綢帶,是由高空的強烈氣流吹拂山頂積雪所形成的,據說專業的登山選手經常依據“旗雲”的大小和形狀來判斷山頂的天氣狀況。

第二天一大早,我們趕在天亮之前爬起來,想一睹金色朝陽的光芒投射到雪山頂的壯麗景色,當地人把此景稱為“日照金山”。可惜,由於東邊的天空又些許薄霧,金色陽光無法直接穿過。但這並不影響我們賞雪山的興致。早餐過後,便搭車前往幾公裡之外的纜車起點站。

海螺溝的高山纜車值得加以介紹:2002年建成,采用的是奧地利的技術設施,據說是當是國內最為先進的纜車。纜車總長4公裡,從起點站橫跨海螺溝冰川的大冰舌,然後折行順冰川方向向上行進,終點站就是所謂的四號營地,海拔3400米。整個行程海拔攀升了近500米,用時18分鐘。而最為關鍵的在於,只有搭乘纜車,才能夠看到貢嘎山的主峰。這也是為何人們面對160元的票價,依然願意慷慨解囊的原因。

貢嘎山海拔7556米,被尊為“蜀山之王”,環繞在它周圍,超過6000米的山峰有好幾十座。從氣勢上看,貢嘎山也確實具有不可一世的王者風範:至今為止全世界自稱登頂成功的有20多人,但據說國際登山協會對此宣稱無一承認,所以在他們那裡此山還是一座“處女峰”。據我看到的報道數據,攀登貢嘎山而死亡的人數也是20多人,想來這不應該有假。因為陡峭的峰體和頻發的雪崩,貢嘎山的攀登難度實際上遠遠大於珠峰。難怪它在當地藏族居民心中是一座神山,據說每年都有來自藏區不同地域的民眾轉山朝拜。

而海螺溝冰川,則是在貢嘎東坡順山而下的一條巨大冰川,總長達15公裡,是全球最大的低緯度低海拔冰川之一。冰川基本由三部分構成:海拔5000米左右的是冰川發源地,學名叫“粒學盆”,常年積雪受壓結晶成冰塊,壓力達到一定程度便會發生“冰崩”,把巨大冰塊推向山體的下端。這就仿佛是火山口,由於內部的極大壓力而生成岩漿並向外不斷噴發;第二部分叫做“大冰瀑布”,它是一道幾乎垂直的冰瀑,總高度達1000米,最寬處也有千米左右,仿佛就是自火山口噴薄而出,順山體流下的大幅新鮮岩漿;冰瀑布往下,沿著海螺溝的較緩的山谷綿延10幾公裡的就是“冰舌”了。它的主體由歷史較長的冰層,冰川漂礫和凍土構成,末端一直深入原始森林,就仿佛是火山腳下那些因噴出時間較長而變色和冷凝的熔岩。

隨著纜車的緩緩上升,貢嘎山主峰終於慢慢掀起了自己神秘的面紗。天氣晴好,一座純白的山峰赫然屹立在藍色天空之下,傲然獨立,冰清玉潔。那白色甚至有些刺眼,使人不敢直視。這是我所見過的雪山中白得最純粹的一個,想必應該是因為極高的海拔所致。雖然幾乎沒有人能登上貢嘎山頂,但是從纜車的角度看去,它並沒有想像中的那樣陡峭和險峻,也許是厚厚的冰雪掩蓋了它桀驁不馴的放浪形骸。山體看似平靜,但我相信五、六千米的高空處一定是狂風肆虐,冰雪崩塌。“可遠觀而不可褻玩”,這就是雪山對人的態度。

纜車的終點就是四號營地,在這裡的觀景台可以一覽無余地觀望貢嘎山,大冰瀑和冰舌。大冰瀑基本上是銀白色的,它的樣子就仿佛科幻影片中地球的未來突然變冷,使得一條原本奔騰的瀑布霎那間冷凍凝結一般。“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句詩用來形容大冰瀑,真是再恰當不過:冰瀑的高度就是“三千尺” --- 即一千米左右,冰河在陽光的照耀下反射著銀色的光芒。據說大冰瀑每年要發生上千次的冰崩,屆時山搖地動,蔚為壯觀。我們雖然無緣得見,卻聽到的冰川背面隆隆的“雷聲”,想來應該是巨型的冰塊在人們視線所不及的高處崩塌了。

而冰舌的顏色就要暗淡許多,可以說是灰色的。因為表面上摻雜了土和石礫,所以開始的時候幾乎沒有看出來是冰層。冰舌上面分布著一道道黑色的“冰縫”,一旦失足落入其中,“後果很嚴重”:即使運氣好跌入不算很深的縫隙,也會因低溫而使人很快失去知覺。這也是為何公園禁止有人在冰舌上行走的原因,特別是在冬天的時候,冰舌上的積雪甚至讓人連冰縫的位置都難以判斷了。

我們的運氣真的很好,碰上這樣好的天氣,碧空如洗,萬裡無雲。遙望著冰清玉潔的雪峰和飛流直下的冰川,呼吸著海拔3400米的清新空氣,聆聽著周圍原始森林中若隱若現的婉轉的鳥鳴,我想說:“謝謝你,貢嘎山神!”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徒步二號營地到三號營地

在公園裡的第二個晚上,我們轉移到了二號營地。從二號到三號營地大概7、8公裡的路程,中間有5公裡左右的穿越原始森林的步行棧道。與我們同行的幾位旅友,都因趕時間向下一個目的地而無法遍歷,而我們既是休閑度假,游興不減,決定一大早起來完成徒步穿越。

因為是工作日的早晨,上山的路上幾乎沒有其他游客。偶爾有公園的班車從身旁經過,司機善意地鳴喇叭詢問我們是否搭車,我們都微笑著擺擺手,看著他們有些困惑地向山上駛去。

沿途的山谷中雲霧繚繞,好似一條白色的巨龍在峽谷中翻騰飛翔。四周黛綠色的山谷,遠處山上絲帛般飄下的瀑布,道邊矗立的枯木古樹,林中隱約可聞的悅耳鳥鳴聲,我們仿佛行走於巨幅的山水國畫中。有時一簇雲霧自山頂飄然落下,讓人懷疑那傳說中仙風道骨的白胡子老頭即將現身了。“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那林中的鳥鳴是否就是李太白在詩中反復提及的杜鵑鳥呢?

杜鵑鳥不一定遇見了,但是杜鵑花卻是看到了 --- 准確地講是“高山杜鵑”。4、5月份的時節正式高山杜鵑綻放的時間,路邊的樹叢中不時可以看到一蓬蓬淡粉色的大花朵,配上背景裡山谷中彌漫的氤氳,是那種“優雅”和“寫意”的格調。在途中的一株綻放的高大杜鵑樹下,我拄著一根拾來的竹杖拍照留念。這個場景又使我想起了太白的浪漫詩篇:“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 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

“草海子”景點距離二號營地大約三公裡,是一個面積不算很大的高山湖泊。此時這裡的草海基本都是黃色的,想必秋天的時候色彩應該更為絢爛。從“草海子”開始,便有了穿越原始森林的步行棧道,一直通往三號營地的金山酒店,全長約五公裡。在這段徒步旅途中,我們見到了大片聚生的高山杜鵑,長滿野生蘑菇的樹干,原始的苔蘚和藤蔓植物,另外還有山谷中涓涓流淌的冰川融水。逆著水流拾級而上,越來越能感到一股撲面的寒氣,看來是離冰川越來越近了。

這幾公裡的棧道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整個路面修葺得精致完備,有石階,木橋,觀景台和指示牌。甚至鐵橋的表面都用稻草和麻繩包裹起來,以求和周圍環境的一致,看得出來,公園在這條路上花了很多心思。

一路走來,穿行在原始森林中的只有我們兩人,只有快到終點的時候,碰上了幾個公園的工作人員,帶著草帽和眼鏡,身穿多兜兒的馬甲,手拿數碼相機,正在用某個儀表測量著什麼地理數據 --- 其形像就好像在以前的科教紀錄片中拍攝的“我國自然科技工作者”一樣。其中一位老先生看到氣喘吁吁的我們,用四川腔說了句話,大意是:“像你們這樣走這條路,才算是真正的旅游者”。得到專家的肯定,我們深受鼓舞,一鼓作氣走到了三號營地,算起來從出發大概一共用了四個小時。

老婆還想按原路走回去,被我否決,畢竟體力的消耗不能太大,於是搭車返回二號營地。這段步行棧道要強烈推薦給那些“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的旅友,秀美的景色足以使逸士們興致勃發,略具挑戰性的路程會給你“會當凌絕頂”的成就感。

*“窗含貢嘎千秋雪,門泊西蜀萬年泉” --- 二號營地的溫泉度假村

除了雪山和冰川,讓海螺溝聞名於世的就是天然溫泉。高達90攝氏度的熱泉全年無休,源源不斷地自雪山腳下滔滔汩汩,噴薄而出,實為一大奇觀。

二號營地的“冰川溫泉度假村”,是公園內泡溫泉最好的去處。這裡的房間“依山傍水”--- “山”是四周環抱的雪山,“水”是大小不等,溫度不同的十七個溫泉水池。

我們定的標准間在半山腰,要走很長的一段石梯才能到達。喘著氣,打開門,走進房間,才發現有一個木質的小陽台--- 一張木桌,兩把木椅,木窗木牆木地板,而從窗外望出去,上面就是戴著雪頂的山巒,下面就是一捧捧冒著熱氣的碧綠溫泉池。

這樣的所在真是頤養性情的絕佳去處。我倆於是下午和晚上去泡溫泉,休息時便坐在小陽台裡,呼吸新鮮空氣,遙望雪山發呆,尋找“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的感覺。夜裡下起了小雨,迎面拂來陣陣清風。窗外是淅淅簌簌的雨點落在屋檐上的聲音,星星點點的彩色霓虹燈下,隱約看得見溫泉池蒸騰起的縹緲的水霧,這雲蒸霞蔚,夜雨聞鈴的意境顯得亦真亦幻…

在所有溫泉池的高處,就是地熱的發源地:“貢嘎神泉”。千萬年來熱泉從這裡忠實地汩汩而出,為海螺溝“冰與火”的奇特地質景觀增添了充滿靈性的濃重一筆。

“窗含貢嘎千秋雪,門泊西蜀萬年泉”,姑且借用了這樣的名句來形容二號營地吧。好在“貢嘎”在廣義上可能也算“西嶺”,而“西蜀”對“東吳”也不為過,想必在天的詩人也不會有太大異議吧。

“蜀江水碧蜀山青,牽我朝朝暮暮情”。每當我看到地圖上的四川西部,眼前就會展現那聖潔的雪山,奔騰的江水,茂密的森林,廣袤的草原,我慶幸中華大地有如此多樣迷人的風光。三天後,我們收拾行囊,戀戀不舍地離開了海螺溝。再借用一段描述戀人的詩句吧:“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讓我魂牽夢繞,朝思暮想的蜀山蜀水,我一定還會投入你的懷抱。你,感覺到了嗎?

相冊: http://pic15.album.tom.com/album/neptuning

ln_lining@hotmail.com


精選遊記: 海螺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