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過姜維墓,兩顧劍門關

作者: 來的都是客

導讀“踏遍劍門蜀道,勝讀半部三國”。我對於三國可說是個個是熟人,篇篇是熟事,只是大多串不起來,還是對所謂政治、軍事的時空概念沒有提綱摯領了總體把握。在這一點上,於吉李是我此行的老師。比如姜維,書上說諸葛亮故去時他才二十多歲,可戲裡卻是個長髯的花臉,還有夜觀天像,我覺得那都是城府極深的老者才能做到的,所以對他倒沒什麼舉趣了,關於他的印像 ...

“踏遍劍門蜀道,勝讀半部三國”。我對於三國可說是個個是熟人,篇篇是熟事,只是大多串不起來,還是對所謂政治、軍事的時空概念沒有提綱摯領了總體把握。在這一點上,於吉李是我此行的老師。比如姜維,書上說諸葛亮故去時他才二十多歲,可戲裡卻是個長髯的花臉,還有夜觀天像,我覺得那都是城府極深的老者才能做到的,所以對他倒沒什麼舉趣了,關於他的印像都是在別人的事跡中插花兒存在著。不過我對舊墓,無論有名無名,甚至無論真假,永遠是恭敬的,所以過劍門姜維墓是一定要找到的。來時查了地圖和網上朋友的記錄,姜維墓應該離劍門關口不遠。所以我們打算從“翠雲廊”一下來,先找姜維墓,沒想到,才從關口下來回劍門關鎮等返回“翠雲廊”的車,姜維墓倒見跳到眼睛裡了。果真如網友sadrosed所言:“一條窄窄的石板路順著山坡漸往上攀高,最高處的一座土丘就是姜維墓。”這正是我們正一路從關口緩緩下來,准備在鎮口停步時放慢腳步時,驚奇的一瞥。只是時候不對,我們沒有看到滿地的黃花,如綠毯似的青菜,倒是北方的這個季節沒有的,然而最突出的,還是柏樹!圓圓的墳塚憑借著柏樹更突出於菜畦之間。

遠遠望去墓前的碑在比例上可算碩大,但最搶眼的是碑座上的那個白色亮點,那是什麼?沿著石板路急速向前探尋,原來是一只新鮮的剝去殼的雞蛋!碑是縣文保所補立的,原碑可能被毀了,這一點河南人做得比較好,他們會將破碑拼好和新碑並立在一起,一個時日常久的墓往往有好幾塊各個時期的碑。不過百姓的追思倒不限於此,或者他們是姜維的後人,或者他們認定葬或被認定葬在這裡的前代英雄會保佑這一片土地及其上的人民,所以他們的祭祀最真誠,雖然沒有三牲五谷……

整個中午我們逡巡在“翠雲廊”,重回劍門關口已經是下午2點了。其實我對這新修的關倒沒有什麼留意,不過對關口裡外的景色倒是頗感詫異。從前說蜀道難,我一直覺得應該在廣元以北的朝天鎮清風明月峽一帶,沒想到南下幾十裡還是如此,無怪古人雲:讀萬卷書,還要行萬裡路,否則全是平面的認知,沒有立體的感受。劍山上的斷裂倒真是非常狹窄,而且狹窄的地段非常短,兩側馬上開闊,天公造物竟如游戲般不真實,想來原來的關樓一定橫跨在這狹口上,據說自三國時設關至今的2000多年間,在劍門關發生了百余次戰爭,過關者無一能從雄關正面強攻得手。李白《蜀道難》中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即指此。但現在還有一條馬路從關的旁側迤迤然伸展而去,無疑淡化了偏據一側的劍門關的險峻。既到此就該把城進,游了一圈關樓,便沒心情去爬山看什麼全景了。

據說劍門關以南3華裡的劍門關鎮,是歷史上兵營和驛站,至今古風猶存,特別是劍門豆腐更為一絕。但我們來去匆匆,三過劍門關鎮而沒有停步,連本來打算好的中午飯吃豆腐席也沒來得及,只在姜維豆腐店前,草草吃了兩串草穿的豆干混過去,是大大的一個遺憾。

下了關口,就地等車,誰讓108國道這麼方便呢。先到寶輪,這是大家公認的方式,果然很快上了一輛中巴。擠在最後,身邊是一位抱著兩只摞在一起的背簍的婦女,她的兩個女兒都外出打工了,春節沒回來,家裡只有她和老伴兩個人,所以閑來無事,便回娘家耍了兩天,然後帶著弟弟編的背簍回家。她抱著背簍卡在窄窄的中巴座之間甚是艱難,但仍認為是值得的:“買一個得花十元錢呢。”還有到寶輪,她便叫司機停了車,下去背了背簍,據說還要走十幾路,那邊沒有車。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