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印像—吳哥--Angkor Wat早上五點起床去看日出,還是滿天星光。我很高興有奎在一起,否則我一人可能沒有這樣的膽量就只好錯過了。黑暗中影影幢幢地全是看日出的人,頭頂是星空,水裡是星星點點白色的小花,星空映在水裡也是星星點點的,美麗得讓我旋暈。走進大門在右首的池塘守候,這是最佳的取景點。萬籟俱靜,只有魚兒間或地撥動一下水紋,還有樹上不知名的鳥兒時而嘎嘎地叫兩聲,原來早起的時光是這樣可愛的。天色亮起來,出現些紅暈,旁邊的相機就嘁哩哢嚓地響起來,看到人家很專業的樣子就很希望自己手裡的不是這個大傻瓜。這樣的天色這樣的背景真是美侖美奐。天空一點點地亮起來,幽藍中幻化出橙黃洋紅,旁邊的寺中傳來鐘罄的脆響,悠揚在這晨光中,聲心俱醉。等到天色大亮,拍日出的人群散去,我隨了這鐘罄聲響而去,來到僧人的住處。剛是起床時分,許多黃衣僧人在灑掃庭院,或在井邊汲水,突然覺得也許一生中做那麼一段和尚是很不錯的選擇。
回到遺跡中,開始細細地看。昨晚惡補吳哥知識,有了些初步的了解:與泰姬陵,金字塔齊名的吳哥是對整個高棉王朝古建築群的一個總稱,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築物占地逾三百平方公裡,其間遺跡超過千處。從879年建起的Preah Ko開始,到十二世紀後期的吳哥王城(Angkor Thom),整個吳哥古跡的建立橫跨三個世紀。吳哥深受印度文化的影響,同時融合了佛教和高棉傳統文化與藝術,形成獨具一格的建築特色,它不但是高棉王朝的都城,也是高棉人的宗教中心。但是突然在十五世紀隱落,掩沒於在深林之中,其原因至今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吳哥最著名的當然是大吳哥--吳哥王城和小吳哥--吳哥窟,如果只有一天的時間,這兩個地方是不容錯過的。Angkor Wat建於十二世紀初,是Suryavarman II為了供奉Hindu教的維希奴神而建造。維希奴神的代表方向是西方,所以Angkor Wat大門朝西,西面代表死亡,因此又稱為葬廟。寺廟的四周的護城河,東西長1.4公裡,南北1.3公裡。裡面三層方形回廊,最中間由5座蓮花塔形組合而成。各層回廊都有精致燦爛的浮雕,第一層回廊的浮雕取材於《摩羅衍那》等古代印度史詩的神話;第二層回廊則是有關天地創造的神話的乳海攪拌圖。從第二層回廊走向第三層回廊的中庭,有許多神祗的雕像,表情優雅、華麗、柔和。這座寺廟體現了高棉獨特的宇宙觀--高達6O公尺的中央塔是天神降臨與國王合體的地方,四周有4座像徵世界中心的須彌山,四周的牆壁是雄偉的連峰,環繞的護城河則意味汪洋的大海。
最喜歡這重重的回廊,時候尚早,沒有旁的游人,聽見我的腳步聲回蕩在空洞的回廊中。初生的壁虎顫微微地俯在石上,還未褪去身上的胎衣,新生命在千年的石壁中繁衍著。壁上的神女默默地注視著,拈花微笑的姿態保持了千年。細細地看牆壁上的精致浮雕,每一面牆是不同的故事,可惜我對印度神話知道的少之又少,浮光掠影地看,揉進自己的想像。身邊經常會有小孩子自告奮勇地要來做導游,講著他們不知哪裡聽來的一些故事,我們驚訝地發現這壁畫中竟然蘊涵了這麼多的內容。
要走到主殿對每個游客都是個考驗,殘破的石階如天梯高聳,斜度達70多度,階面狹窄,梯級也高,階面還給游客踩得滑溜溜的,饒是我這樣善於爬山的人也小心翼翼,沒有鐵欄杆的地方是不涉足的,這鐵欄杆也只是細細的一根植在石中,不怎麼牢靠的感覺。但是黃袍僧人如履帶坦途地上去,在湛藍天空的背景中他的深褐膚色,橙黃的袍,仰望去恍若神人。
從Angkor Wat出來已經十點多,早已餓得兩腳發軟。Angkor Wat的外面有很多的飯店和小攤。這裡小攤一色的烤雞和烤魚,每到一處品嘗當地的特色也是我的必修,自然放不過這裡橙黃的烤雞。味道果然不錯,尤其不容錯過的是甘蔗汁,加上幾滴檸檬汁,清新爽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