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曾去了不少地方,但幾乎每到一處,都會留下一個擔憂,那就是這樣的景色,這樣的風光,還可以保留多少時間,很多地方第二次去的時候,以前所留下的美好印像都已經不存在了,那裡的溪水已不再清澈,那裡的民風已經變得世俗了,那裡又多了很多俗不可耐的建築……。我歸納了一下,這種對旅游資源的破壞可以歸為三類:
1. 建築和文化的污染:
l 以周莊為例:本來原汁原味的水鄉民居裡多了很多的鋁合金門窗,不少人家破牆開店。。。。
l 以蘇州西山為例:本來明月灣古村一號門口有一段短短的棧橋,雖然不長,但是花崗岩的質地和曲折的橋身伸向太湖中,和環境十分融合,傍晚站在橋上,湖風拂面…….。但當我再去找這段棧橋的時候,我看到的卻是水泥的橋身,不鏽鋼的欄杆,突兀的矗在太湖邊,它能讓我聯想到的只有那中環線的建築工地。
l 還有那蘇州被改建過的七理山塘:建築是精致了,牆面是整潔了,但卻沒有了老山塘街那家家戶戶的裊裊炊煙,沒有了三三兩兩在家門口話家常的阿婆,沒有了門口曬太陽的小狗,改建帶走了原有老蘇州特有的人文和生活氣息,只留下了一幢幢仿古建築的空殼。
2. 民俗和民風的污染:
這似乎成了一條規律,隨著旅游的開發,原本那裡淳樸的民風都將不復存在,留下的只是一個商業化的環境:
l 在麗江,與當地的老人合張照就要支付10元錢,那過度商業化了的麗江,使原本淳樸的民風和文化慢慢地消失了。。。。。。
l 還有周莊那滿大街的蹄膀。。。。。。,在利益的驅使下,使原先本地的特產低俗化了。。。。
l 還有那一家家網上公布的黑店。。。。。。
3. 對環境的污染
無論是過路的游客還是當地的居民,似乎對那如畫的風景一點都不愛惜,隨意將垃圾丟入溪水和山坡上。
l 幾年前我們乘坐當地的中巴開往三清山的的腳下,窗外的風光宛如世外桃源,我們問那個當地的售票員車上有沒有扔垃圾的地方,回答是扔在窗外就可以了。。。。。
l 我們住在山腳下的依山傍水的賓館裡,那時山上留下的小溪還是清澈的,但是溪水中已經夾雜了太多的垃圾。
l 婺源的裡坑,有些居民干脆把家門口那條小溪當成垃圾傾倒場,以至於家門口和小溪間的那塊斜坡上堆滿了厚厚一層垃圾。。。
l 山溝溝景區的溪水裡滿是垃圾。。。。
l 還有那莫高窟日益腐蝕和剝落的傳世壁畫。。。。。
可是在希腊,為了防止污染,雅典神廟游覽區內是不設洗手間的,同時零食也是不允許被帶入的,還要控制參觀的人數。
在法國,肯德雞和麥當勞是不允許設立在香榭麗舍大街的。
在日本,觀看石窟內的壁畫是要換拖鞋和帶口罩的。
。。。。。。。。。
但是我們那些景區的當地政府做得最積極的就是提高門票的價格,大力搞那些名不符實的宣傳,再加一些俗不可耐的人造景觀,變著法兒收游客的錢。。。。。
雖然當地居民和游客有破壞環境的行為,但作為作為政府有責任和義務進行規範,引導,教育和處罰,有了規矩,這樣的情況將大大改善。
但是,我很少在以上提到的景點看到垃圾箱,也從來沒有看到過類似於“請大家愛護這裡的環境,不要亂扔垃圾”的告示牌。
我不知道這樣的狀況到何時才能結束,而我們還有多少山川河流可供他們破壞,我聯想起我們不斷發生的煤礦事故,其實它們的原因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