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來腦袋仍暈呼呼的,一碗漂著蔥花蒜未的牛肉面下肚後感覺好多了,我開始懷疑此面具有抗高原反應功效,即便是面裡僅有兩片其薄如紙的牛肉。。。
“哇!!好多駱駝耶!!”在驅車前往懸臂長城的路上吳導激動地指著窗外大驚小怪地叫道,眾人急忙轉身觀看,原來僅是一溜駝隊的泥塑像。。吳導不是導游,但她有一張借來的“導游證”,此證功效決不容小窺,一路上所到之處暢行無阻門票盡免,可謂“一證在手,天下通游”。我暗暗下誓回滬後一定要如法泡制一張以備後用。。。在接下來的行程中,吳導仍以她獨特的方式一驚一乍地引起我們的注意,大至遠處巍峨的祈連山脈,小至路邊隨處可見的牛羊。。。大家的心率也隨著她呼喊的分貝而起伏不定,煩惱之余我們不禁驚詫於她那顆至今仍保留著的對任何物事都具極度新鮮感的不泯童心。。。。。。
懸臂長城位於石關峽口北側的黑山上,西連長城第一墩,東接嘉峪關,為古肅州西長城的北端:近兩百米的城牆粗獷地架在傾斜度近半直角的山脊上,遠看似牆體倒掛,石臂懸空。關雪有詩曰:萬裡長城萬裡關,疊嶂黑山暗臂懸,意境至此。
為了彌補昨天未能登頂七一冰川的遺憾,我和Cassie登長城時搶到了最前面,有了上個月攀爬八達嶺南坡的經驗,我幾乎沒費太多力氣便已站到了最高處,極目之處仍是一片荒蕪的戈壁,可就在城墩後的小山坡上,竟密匝匝地擺滿了用小石塊堆積的圖案,心形居多,估計是游經此地的戀人們用來見證彼此之間的感情而砌成的。 敞懷在茫茫戈壁灘上經歷過烈日與風沙洗禮後的愛情就一定能經得起考驗嗎?我笑笑,不予置否。
雄偉的嘉峪關城由內城、外城及城壕三部分構成,與黑山懸臂長城、西側第一墩共同築成古時重要的邊疆軍事防御體系,前後城池中分別圍有一個甕城,甕城又名月城、曲池,是古代修城所必須的一種傳統建築形式,是守城的第二道防線,敵人一旦攻破主城門,守軍即可關閉兩側甕城門造成“甕中捉鱉”之勢,至於此城是否成功退敵及殲敵數量如今已無從考究,廣為流傳的卻是一塊置於西甕城檐台上的“定城磚”的傳說: 相傳負責修建此城的工匠姓易,此人精通九九算法對物料使用預算極為准確,當時就推算築城所需城磚為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負責監管城建的監事官妒其英才便下令按他的數量發磚,如多一塊或少一塊都必致其死罪。竣工後果然剩一塊磚,易工匠巧妙地將它放置在檐台上,解釋道此磚為神賜“定城磚”,如搬動則整座城池勢必坍塌,監事官聞迅不敢再追究。。。關於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已沒有討論的必要,相信在舊時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百姓們需要通過神話來支撐他們的信念,借助奇跡去憧憬他們的未來。
與“定城磚”的喜劇性結局相比,“擊壁燕鳴”的典故就頗為辛酸了:傳說嘉峪關城從前築有許多燕子的巢穴,它們每天在城門開啟後飛出去覓食而會趕在閉門前回來,一天城門早早地關閉,歸巢的燕兒飛不進高高的城牆無奈紛紛撞牆而死,至此後在內城中的四處角落隨便敲擊任何一塊牆磚都能聽到燕兒們那凄慘絕倫的聲音。。。現在為了保護城牆已不允許擊敲城磚了,取而代之的是置於內城角落裡的兩塊大石頭,改稱“擊石燕鳴”,我忙不迭地前去試了試,果然聽到“啾啾啾”的回音,雖說如此,內心極其不願相信這個傳說而寧可用枯燥的聲學原理來解釋這種因振動而產生聲波擴散的特殊現像。天壇的‘回音壁’不也如此嗎?
內城的將軍府位於關城中部,曾住著歷代數十位鎮關將領,我們肆無忌憚地舉著相機穿梭在這昔日守衛森嚴的軍機要地到處留下“到此一游”的痕跡,忽聞“哇”一聲尖叫,這次不是吳導,而是Cassie被一個躺在塌上酣睡的老翁所驚嚇,定睛一看原來是一具制作精美、栩栩如生的腊像,接下來在書房、伙房、閨房和議事廳都有塑類似腊像,特別是伙房的揉面女,其相貌俊俏、體態婀娜,看得叮當與Jacky直嘆將軍沒眼光,怎可把如此可人之美女安置在齷齪晦暗的伙房內,我們笑笑調侃說這一定是將軍夫人的安排,自古英雄與美女總是有緣無份的。。。呵呵
2005.5.1